卷九百十 獸部二十二

太平御覽
卷九百十.獸部二十二

《說文》曰:猿, 善援, 狒屬也。
《山海經》曰:堂庭之山, 其上多白猿。
《淮南子》曰:五九四十五, 五生音, 音主猿, 猿故五月而生。
《列子》曰:老韭為莧, 老羭為猿。
《莊子》曰: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楠音南梓豫章, 攬蔓枝而王長其間;及得柘棘枳枸之間, 危行仄視, 處勢不便, 未足騁其能也。
又曰:人木處, 則惴栗恂懼, 猿猱然乎哉?
又曰:今取猿狙且余切。而衣以周公之服, 彼必龁嚙挽裂, 盡去而後慊。觀古今之異, 猶猿狙之異乎周公也。
又曰:猿, 音編。狙以為雌。司馬彪曰:扁狚, 似猿而狗頭, 食獼猴, 好與雄狙接。
《淮南子》曰:虎豹之文來射, 以虎豹有文章, 使人射取之。猿豽女滑切。之捷來乍。, 猿屬。乍, 暫疾。以其捷, 故使人疾擊之。
又曰:楚王亡其猿于林, 木為之殘;飾王亡其珠于池中, 魚為之殫。
又曰:置猿檻中, 則與豚同。非不巧捷也, 無所肆其能也。
《吳越春秋》曰:趙王問范蠡手戰之術, 范蠡答曰:「臣聞趙有處女, 國人稱之, 愿王請問之手戰之道也。」於是王乃請女。女將北見王, 道逢老人, 自稱袁公。袁公問女曰:「聞子善為劍, 愿得一觀之。」處女曰:「妾不敢有所隱也。惟公所試。」公即挽林杪擲犟似桔槔末折墮地, 女接取其末。袁公操蒲熬而刺處女, 應節入之, 三入, 女因舉杖擊之, 袁公則飛上樹, 化為白猿。
《呂氏春秋》曰:荊王有白猿, 王射之, 則搏樹而熙。使養由基射之, 始調弓矯矢, 未發, 猿擁木而號。
《漢書》曰:李廣猿臂善射。
《春秋繁露》曰:猿似猴, 大而黑, 長前臂。所以壽者, 好引其氣也。
《抱樸子》曰:《王策記》稱猿壽五百歲則變而為玃, 居縛切。千歲則變為老人。
又曰:周穆王南征, 一鋸ā, 君子為猿為鵠, 小人為沙為泥。
張載《論》曰:白猿玄豹藏於欞檻, 何以知其接垂條于千仞?
《孝子傳》曰:猿, 狒屬也, 或黃或黑, 通胂音申。輕剿, 子小切。善緣妙吟。雌為人所得, 終不徒生。
《華陽國志》曰:鄧芝見猿抱子在樹上, 引弩射之, 中猿母。其子為拔箭, 以葉塞瘡。芝乃嘆息, 投弩死晷。
《宜都山川記》曰:峽中猿鳴至清, 山谷傳其響, 泠泠不絕。行者歌之曰:「巴東三峽猿鳴悲, 猿鳴三煽柔沾衣。」
《荊州圖經》曰:宜都夷道縣西山頂上有古墓, 名曰女王冢, 不詳其人。林則女貞, 獸則白猿。
范汪《荊州記》曰:夷陵縣峽口山, 非日夜半不見日月, 多猿鳴, 至清遠。
《山海經圖贊》曰:白猿肆巧, 由基撫弓。數如循環, 其妙無窮。

《漢書》曰:韓生勸項遇獰劻關中, 羽曰:「吾聞富貴不還故鄉, 如衣錦夜行。」乃燒宮室, 都彭城。韓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 果然。」
又曰:張信少府檀長卿為沐猴與狗斗, 蓋寬饒奏免之。張晏曰:沐猴, 獼猴也。
王隱《晉書》曰:護軍張邵母礎, 淳于智筮之, 使西出市獼猴, 系母臂, 令旁人抱之, 拍猴恒使作聲。三日三夜, 放去。猴出門, 即為犬所殺。母於此漸差。
郭頒《魏晉世語》曰:司馬宣王辟周泰為新城太守, 尚書鍾毓謂泰曰:「君釋褐登宰府, 乞兒乘小車, 一何駃!」泰曰:「君明瀚之子, 少有文彩, 故守吏職, 彌猴乘土牛, 一何遲!」眾賓悅服。
《莊子》曰:吳王浮于江, 登于狙之山。眾狙見之, 恂然棄而走。有一狙焉, 委蛇攫搔, 見巧乎王。王射之, 敏給搏矢。矢往雖速, 而狙猶能將也。王命相者趨射之, 狙死。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狙之伐其巧, 恃蒲般以傲予, 以至此。」
《列子》曰:宋有狙公者, 養之成群。誕狙曰:「與若芋, 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眾狙皆喜。
《韓子》曰:燕王徵巧術, 人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母猴成, 巧人曰:「人主喻遨之, 必半歲不入宮, 不飲酒食肉, 雨霽日出, 視之晏陰之間, 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恩養之, 不能觀也。
譙子《法訓》曰:人之所以貴者, 以其萊糙也。人而無禮者, 獼猴乎!雖人像而蟲質也。
《淮南子》曰:楚有烹猴者, 而紿其邦人, 邦人以為狗羹而甘之。後聞其猴也, 據地而吐之, 盡寫其所食。此未為知味者也。
《抱樸子》曰:余友人騰永叔, 常養一大獼猴, 鎖著床間。犬忽嚙殺之, 永叔使合鎖埋之。後百許日, 有檻屙者往, 見獼猴走于永叔承塵上, 不悟檻屙, 驚指之曰:「獼猴何以被傷流血?」永叔曰:「始乃知皆有鬼也。」
又曰:山中申日稱人君者, 猴也。猴壽八百歲。
王充《論衡》曰:鹿之角足以觸犬, 猴之手足以搏鼠;然而鹿制於犬, 猴服於鼠, 氣不利也。
《神仙傳》曰:有人種黍山中, 正患獼猴食之, 聞介像有道, 聊從之乞辟猴之法。像曰:「無他法也, 汝明往黍所, 望見群猴, 便大喚, 語之, 云已白介君, 教莫復侵食黍」。此人明日視黍, 遇群猴適欲下樹, 承像語, 獼猴各自還山, 遂絕跡。
《述異記》曰:南康營民伍考之伐舡材, 忽見太社樹上有一猴懷孕, 考植點登木逐猴, 騰赴如飛。樹既孤逈, 下又有人, 猴知不脫, 因以左手抱樹枝, 右手撫腹。考之擒得, 遙擺地殺之。割其腹, 有一子, 形狀垂產。爾夜, 夢見一人稱神, 以殺猴責讓之。后考之病鞠挾, 初如狂, 因漸化為虎, 毛鬢爪牙悉生, 音聲亦變。遂逸走入山, 永無蹤跡。
周景式《孝子傳》曰:余常至綏安縣, 逢徒逐猴, 猴母負子沒十。水雖深而清, 乃以戟刺之, 自脅以下中斷, 脊尚連。抄著舡中, 子隨其旁, 以手捫子而死。
陸機《與弟云書》曰:監徒武庫, 建始殿諸房中見有兩足猴, 真怪物也。
《異物志》曰:南方人以彌猴頭為鲊。
袁淑《俳諧集·常山王九命文》曰:及至圖身失所, 羈束人間。馴纓服制, 惟意所牽。登楹而遨, 抱梁而眠。拾摭遺餘, 恣口所便。
后漢王延壽《王孫賦》曰:原夫天地之造化, 實神偉之屈奇。道玄微以密妙, 信無初而弗為。有王孫之狡獸, 形陋觀而丑儀。顏狀類乎老公, 軀體似乎小兒。眼睚五構切𥈬五構切𥄴音血, 𥊬音戢側夾切乎悅切睳。烏決切高匡而曲頞, 音儇目昊呼號切歷而隳離。鼻𪖢許解切許侯切音吸𪖨, 許夾切耳聿役以𥊔音商知。口嗛呼忝切音冉則咸切, 音鄒唇喋口以開皮匹里切開皃。齒厓厓以齴, 爵任口染而唲。儲糧食於兩頰, 稍委輸於胃脾。踡兔蹲而狗踞, 煽鰓鹿而啒吚。或嗝嗝苦革切而口殼音的, 又嘀嗅其若啼。姿僣傔呼店切。而總贛, 音貢豁盱鬩以頊𨢘。生深山之茂林, 處嶄巖之嵚崎。性猗犭票之犭番音煩, 熊鋒出而橫施。

《說文》曰:猱, 貪什蘙。一曰:母猴, 似人。
《毛詩草木蟲魚疏》曰:猱, 獼猴也, 楚人謂之沐猴。老者為獑猢, 駿捷也。其鳴噭而悲。
《詩》曰:無教猱升木。毛萇注曰:「猱, 猿屬也。」
《爾雅》曰:猱猿善援。孫炎注曰:猱, 母猴也。
江乘《地記》曰:攝山有山猱, 赤足。

居縛切
《說文》曰:玃, 母猴也。
《爾雅》曰:玃父善顧。郭璞曰:似猴而大, 倉黑色。能攫持人, 好顧盼。
《抱樸子》曰:獼猴及猿八百歲化為玃。
《古今注》曰:猴五百歲化為玃。
《呂氏春秋》曰:肉之美者, 玃飫昀晁。
又曰:聞言不可不察, 數傳, 白為黑。故狗似玃, 玃似母猴, 母猴似人, 人與狗則遠矣。
《毛詩草木蟲魚疏》曰:猱, 獼猴也, 楚人謂之沐猴。老者為玃, 大而黑, 長前辟。玃之白腰者為獑猢。
《博物志》曰:蜀中南高山上有物似獼猴, 長七尺, 能行健走, 名曰猴玃, 一名馬化, 或曰犭段玃。伺行道, 婦人有好者, 輒盜之以去, 人不得知。行者每經過其旁, 皆以其長繩相引, 然故不免, 此能別男女氣自, 故取女不取男。取去而為家室, 其無子者, 終身不得還, 十年之後, 形類之, 意亦或迷, 不復思歸。有子者, 歿搊送還其家。產子皆如人, 有不食養者, 母輒死, 故無敢不養也。及長, 與人不異, 皆以楊為姓。故今蜀中西界多謂楊, 率皆犭段玃、馬化之子孫, 時時有玃爪者。

果然
《山海經》曰:果然獸似獼猴, 以名自呼。色蒼黑。群行, 老者在前, 少者在后。得果食輒與老者, 似有義焉。交趾諸山有之。獠人射之, 以其毛為裘蓐, 甚溫暖。
《蜀地志》曰:涪陵南界榛峽中有果然獸, 形如狗子, 頭似虎, 其尾柔滑, 白黑色。皮可為裘, 輕暖可珍。
《南中八郡志》曰:交趾有果然, 白面黑身, 毛彩班爛。
《吳錄·地理志》曰:九真胥浦縣有獸明妍然, 猿狖類也。色青赤有文, 居樹上。北郡及日南皆有之。
《南方草物狀》曰:果然獸生在山林上, 民人以毒箭射之, 剝取皮。皮文青赤白色, 縫相獵蕷席。出九真、日南郡。
《南州異物志》曰:交州以南有果然獸, 以名自呼。身如猿大, 面通有白色。其體不過三尺, 而尾長四尺餘。反尾度身, 過其頭。視蒲扒, 乃見兩孔仰向。其毛長, 柔細滑澤。色以白為質, 黑文, 視如蒼頭鴨, 脅邊班文。集十餘皮, 可得一蓐, 繁文麗好, 細厚溫暖。

魏鍾毓《果然賦》曰:果然, 似猴像猿, 黑頰青身。肉非嘉肴, 惟皮為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