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六十三 樂部一

太平御覽
卷五百六十三.樂部一

雅樂上
《易》曰:雷出地奮, 豫。先王以作樂崇德, 殷薦之上帝, 以配祖考。
《書》曰:夔, 命汝典樂, 教胄子。胄子, 國子也。古者司樂以教國子。詩言志, 歌永言, 聲依永, 律和聲, 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 神人以和。
《周禮》曰:大合樂, 以致鬼神, 以和邦國, 以諧萬民, 以安賓客, 以悅遠人, 以作動物。
又曰:天子宮懸, 四面如宮。諸侯軒懸, 去南面, 餘三面形如軒, 亦曰典軒。大夫判懸, 又去其北面。士特懸。凡樂, 鍾磬之半為堵, 全為肆。
又曰:大司樂掌成均之法, 以治建國之學政, 而合國之子弟焉。鄭玄注曰:均, 調也。樂師主調其音, 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調之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中猶忠也。和, 剛柔適也。祗, 敬也。庸, 有常也。以里耬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興謂以善物喻善事也。道讀曰遵也者, 言古以喻今。以樂舞教國子:《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護》、《大武》。
又曰:大司樂分樂而序之, 以祭、以享、以祀, 乃奏黃鍾, 歌大呂, 舞《雲門》, 以祀天神;乃奏太簇, 歌應鍾, 舞《咸池》, 以祭地祗;乃奏姑洗, 歌南呂, 舞《大卷》, 以祀四望;乃奏蕤賓, 歌黃鍾, 舞《大夏》, 以祭山川;乃奏夷則, 歌小呂, 舞《大護》, 以享先妣;乃奏無射, 歌夾鍾, 舞《大武》, 以享先祖。凡六樂者, 文之以五聲, 播之以八音。
又曰:凡六樂者, 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祗, 再變而致羸物及山林之祗, 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祗, 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祗, 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祗, 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又曰:凡樂, 圜鍾為宮, 夾鍾為角, 太簇為征, 姑洗為羽。雷鼓雷鼗, 孤竹之管, 云和之琴瑟, 《云門》之舞;冬日至, 於地上之圓丘奏之。若樂六變, 則天神皆降, 可得而禮矣。凡樂, 函鍾為宮, 大簇為角, 姑洗為徵, 南呂為羽, 靈鼗, 孫竹之管, 空桑之琴瑟, 《咸池》之舞;夏日至, 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 則地祗皆出, 可得而禮矣。凡樂, 黃鍾為宮, 大呂為角, 大簇為徵, 應鍾為羽。路鼓, 路鼗, 陰竹之管, 龍門之琴瑟, 《九德》之歌, 《九磬》之舞, 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 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又曰:凡樂事, 以鍾鼓奏《九夏》:《肆夏》、《王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簇夏》、《祴夏》、《驁夏》。以鍾鼓者, 先擊鍾, 次擊鼓。九夏, , 大也, 樂之大歌有九。祴讀為陔鼓之陔。王出入奏王夏, 尸出入奏肆夏, 牲出入奏昭夏, 四方賓來奏納夏, 臣有功奏章夏, 夫人出祭奏齊夏, 族人侍奏族夏, 客醉而出奏陔夏, 公出入奏驁夏。
《禮》曰: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 故形於聲。聲成方, 謂之音;方猶文章。比音而樂之, 及干戚羽毛, 謂之樂。, 楯也;戚, 斧也;武舞所執也。羽, 翟也, 旄牛尾也。文舞所執也。樂者, 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 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 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 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 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 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 其聲和以柔。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宮為君, 商為臣, 角為民, 徵為事, 羽為物, 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凡音濁者尊, 清者卑。怗懘, 弊敗不和貌也。宮亂則荒, 其君驕;商亂則卑, 其君壞;角亂則憂, 其民怨;徵亂則衰, 其事勤;羽亂則危, 其財匱。五者皆亂, 迭相陵, 謂之慢。鄭、衛之音, 亂世之音也, 比於慢矣。桑間、濮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 其政散, 其民流, 誣上行私而不可正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 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 眾庶是也。惟君子為能知樂。是故不知聲者, 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 不可與言樂。知樂, 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 謂之有德。德者, 得也。樂者為同, 禮者為異。同則相親, 異則相敬。同謂齊好惡, 異謂別貴賤。樂勝則流, 禮勝則離, 流謂合行不敬也。離謂析居不和也。里襠中出, 和在心也。禮自外作。敬在貌也。里襠中出, 故靜;禮自外作, 故文。大樂必易, 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 禮至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 禮樂之謂也。大樂與天地同和, 大禮與天地同節。和, 故百物不失;節, 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 識禮樂之文者能述。述謂訓其義也。作者謂之聖, 述者謂之明。樂者, 天地之和也;禮者, 天地之序也。和, 故百物皆化, , 故群物皆別。化猶生也。謂猶形體異也。王者功成作樂, 治定制禮。其功大者其樂備, 其治辯者其禮具。五帝殊時, 不相沿樂;三王異世, 不相襲禮。樂極則憂, 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 其惟大聖乎?春作夏長, 仁也;秋斂冬藏, 義也。仁近於樂, 義近於禮, 故聖人作樂以應天, 制禮以配地, 禮樂明備, 天地官矣。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 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 而民居思憂;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 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僨之音作, 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 而民肅敬;寬裕、內好、順成、和動之音作, 而民慈愛;流僻、邪散、簡成、滌濫之音作, 而民淫亂。故樂行而倫清, 耳目聰明, 血氣和平, 移風易俗, 天下皆寧。故曰:樂者, 樂也。君子樂得其道, 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 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 則惑而不樂。道謂仁義也。欲謂邪淫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廣樂以成其教, 樂行而民向方, 可以觀德矣。方猶道也。德者, 性之端也;樂者, 德之華也。金、石、絲、竹, 樂之器也。詩, 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 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 然後樂氣從之。
又曰:魏文侯問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 惟恐臥, 聽鄭、衛之音, 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 何也?新樂之如此, 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 進旅退旅, 和正以廣。弦匏笙簧, 會守拊鼓。始奏以文, 復亂以武。治亂以相, 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 於是道古。修身及家, 平均天下, 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 進俯退俯, 奸聲以濫, 溺而不止。及猶侏儒, 猶雜子女, 不知父子, 樂終不可以語, 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文侯曰:「敢問溺音, 何從而出也?」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 宋音燕女溺志, 衛音趨數煩志, 齊音傲僻驕志。此四者, 淫於色而害於德, 是以祭祀弗用也。《詩云》:『肅雍和鳴, 先祖是聽。』夫肅肅, 敬也。雍雍, 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為人君者, 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 則臣為之;上行之, 則民從之。《詩云》:『誘民孔易』, 此之謂也。然後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塤、篪。此六者, 德音之音也。然後鍾、磬、竽、瑟以和之, 干、戚、旄、狄以舞之, 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 所以獻酬酳酢也, 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 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鍾聲鑒, 鑒以立號, 號以立橫, 橫以立武, 君子聽鍾聲, 則思武臣。石聲磬, 磬以立辨、辨以致死, 君子聽磬聲, 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 哀以立廉, 廉以立志, 君子聽琴瑟之聲, 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 濫以立會, 會以聚眾, 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 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 , 歡以立動, 動以進眾, 君子聽鼓鼙之聲, 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 非聽其鏗鏘而已也, 彼亦有所合之也。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致樂以治心, 則易直子諒之心, 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 樂則安, 安則久, 久則天, 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 神則不怒而威。致樂所以治心者也。致猶深審也。子讀如不子之子。油然, 新生好貌也。善心生則寡於利欲, 寡於利欲則樂矣。志明行成, 不言而見信如天也, 不怒而見畏如神。致禮以治躬則莊敬, 莊敬則嚴。心中斯須不和不樂, 而鄙詐之心入之矣;鄙詐入之謂利欲生。外貌斯須不莊不敬, 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 動於內者也;禮也者, 動於外者也。樂極和, 禮極順。內和而外順, 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 望其容貌而不生易慢焉。, 至也。故德輝動於內, 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 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 舉而措之天下無難矣。樂也者, 動於內者也;禮也者, 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 樂主其盈。減猶倦也。盈猶冫益也。禮減而進, 以進為文;里癔而反, 以反為文。樂以統情, 禮以理行, 情溢而行倦, 則進之, 隘之則使反。進謂自負強, 反謂自損神也。文猶美也。禮減而不進則銷, 里癔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 而里裥反, , 淫于聲樂不能止也。報讀曰褒, 猶進也。禮得其報則樂, 樂得其反則安。得謂曉其義, 知其歸。禮之報, 樂之反, 其義一也。夫樂者, 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 先王之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 皆得其儕焉。」
又曰:孔子閑居, 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 無體之禮, 無服之喪。」子夏曰:「三無既得而聞之矣, 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 無聲之樂也;『威儀棣棣, 不可選也』, 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 匍匐救之』, 無服之喪也。」子夏曰:「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 猶有五起焉。無聲之樂, 氣志不違;無體之禮, 威儀遲遲;無服之喪, 內恕孔悲。無聲之樂, 氣志既得;無體之禮, 威儀翼翼;無服之喪, 施於四國。無聲之樂, 氣志既從;無體之禮, 上下和同;無服之喪, 以畜萬邦。無聲之樂, 日聞四方;無體之禮, 日就月將;無服之喪, 純德孔明。無聲之樂, 氣志既定;無體之禮, 施及四海;無服之喪, 施於孫子。」
又曰:入門而金作, 示情也。升歌《清廟》, 示德也。下管象武, 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 不必親相與言也, 以禮樂相示而已。
又曰:故天子之為樂也, 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威而教尊, 五穀時熟, 然後賞之以樂也。
又曰:《郊特牲》曰:賓入大門而作《肆夏》, 示易以敬。, 朝聘者。易, 和悅也。卒爵而樂闋, 孔子屢嘆之。美此禮也。里襠陽來者, 禮由陰作者, 陰陽和而萬物得也。

《傳》曰:曹太子來朝, 享曹太子。初獻, 樂奏而嘆。酒始獻也。施父曰:「曹太子其有憂乎!非嘆所也。」施父魯大夫也。
又曰:晉郄至如楚聘, 且蒞盟。楚子享之, 子反相, 為地室而懸焉。郄至將登, 金奏作於下, 擊鍾而奏樂也。驚而走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