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百三十六 資產部十六

太平御覽
卷八百三十六.資產部十六

錢下
崔鴻《十六國春秋·后趙錄》曰:趙王三年, 得一鼎, 四升, 中有大錢三十, 文曰:「當千」、「當萬」。鼎銘十三字, 篆不可曉, 藏之於永豐倉。因此令私行錢, 而民不樂, 乃重立禁制, 官賦至, 皆取錢廛肆, 故不行也。
《北史》曰:后魏元誕累遷齊州刺史, 在州貪暴, 大為人患。有沙門為誕采藥還, 見誕, 問外消息, 對曰:「惟聞王貪, 愿王早代。」誕曰:「齊州七萬家, 吾至來, 一家未得三斗錢, 何得言貪也?」
《後魏書》曰:王昕為汝南王悅騎兵參軍。悅數散錢於地, 令諸佐爭拾之, 昕獨不拾。悅又散銀錢, 以目昕, 乃取其一。
又曰:高恭之, 字道穆。時用錢稍薄, 道穆表曰:「百姓之業, 錢貨為本。救幣改鑄, 王政所先。自頃以來, 私鑄薄濫, 官司糾繩, 掛網非一。在市銅價, 八十一文得銅一斤。私鑄薄錢, 斤餘二百。既示之以深利, 又隨之以重刑, 得罪者雖多, 奸鑄者彌眾。今錢徒有五銖之文, 而無二銖之實, 薄甚榆葉, 上貫便破, 置之水上殆欲不沉。此乃因循有漸, 科防不切, 朝廷失之, 彼復何罪?昔漢文帝以五分錢小, 改鑄四銖, 至武帝復改三銖為半兩, 此皆以大易小, 以重代輕也。論今據古, 宜改鑄大錢, 文載年號, 以記其始。則一斤所成止七十六文。銅價至賤, 五十有餘, 其中人工、食料、錫、炭、鉛、沙, 縱復私營, 不能自潤, 直置無利, 自應息心, 無復嚴刑廣設也。以臣測之, 必當錢貨永通, 公私獲允。」后遂用楊侃計, 鑄永安五銖錢。
《北齊書》曰:王則, 元象初除洛州刺史。則性貪婪, 在州取受非法, 舊京諸像毀以鑄錢。于時世號「河陽錢」, 皆出其家。
《後周書》曰:大象元年, 初鑄永通萬國錢, 以一當十, 與五行大布并行。
《北史》曰:隋鄭譯自隆州征還, 帝令內史李德林立作詔書, 復爵國公, 位上柱國。高颎戲謂曰:「筆乾。」答曰:「出為方岳, 杖策言歸, 不得一錢, 何以潤筆?」上大笑。
《唐書》曰:武德中, 置錢監於洛、并、益等諸州。今上齊王元吉賜三爐鑄錢, 右仆射裴寂一爐。敢有盜鑄者, 身死, 家口配沒。
又曰:高宗時, 詔復開元通寶錢, 其乾封所鑄錢, 令所司貯納。初, 開元錢之文, 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 時稱其工。其字合八分及篆、隸三體, 其詞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讀之, 及上反左回環, 其義皆通。議者以乾封不通商賈, 米帛翔踴;以開元錢輕重大小近古, 最為折衷, 百姓便之。
又曰:乾元中, 李輔國奏:「內飛龍廄鑄銅鐘, 投乾元新錢二文於爐中, 而祈曰:」如聖躬萬福, 國祚無疆, 凶孽殄除, 四方寧謐, 則愿不銷不鑠, 一陰一陽, 并見於外。「鍾成, 一如所祈。」
又曰:崔衍居宣州十年, 頗以勤儉, 府庫盈溢。及穆贊代衍, 宣州歲饉。贊遂以錢四十二萬代百姓之稅, 故宣州人不流散。
又曰:元和中, 王鍔奏請於當管蔚州界加置爐, 鑄銅錢, 漸廢錫錢。詔河東道:「自用錫錢以來, 百姓不堪其弊。其蔚州鼓鑄, 漸致銅錢, 則公私之間, 皆得充用。宜委所司子細計料量借錢本, 積漸加至五爐。
又曰:李希烈既平, 淮西節度使陳仙奇進錢一文, 大小如開通之狀, 文曰:「天下太平」。云於希烈庭中得之。命宰臣召百寮遍視之。
《後唐書》曰:朱守殷奏:「於積善坊役所, 得古文錢四百五十六, 文曰『得一元寶』;四百四十, 文『順天元寶』。」守殷進納。敕曰:「凡窺奇異, 盡系休明。所獲錢文, 式昭玄貺。得一者, 佇歸於一統;順天者, 式契於天心。道煥一時, 事光千載。殊休繼出, 信史必書, 宜付史館。」
又曰:劉仁恭在幽州, 以墐土為錢, 令部人行使。聚銅錢於山上鑿穴藏之, 為無窮之計。
《晉書》曰:右驍衛大將軍張篯, 始在雍州, 因春景舒和, 出游近郊, 憩於大冢之上。忽有黃雀, 銜一銅錢, 置之而去。未幾, 復於衙院晝臥, 見二燕相斗, 皆各銜一錢落於篯首后。所獲三錢, 嘗秘於巾箱, 識者以為大富之征。
又曰:天福三年敕:「先許鑄錢, 仍令每一錢重二銖四黍, 十錢重一兩者, 切慮逐處闕銅, 難依先定銖兩。宜令天下, 無問公私, 應有銅欲鑄錢者, 一任取便, 酌量輕重鑄造。因茲不得入錫并鐵, 及令缺漏, 不堪久遠行用。仍委鹽鐵司明行曉示誡約。」
《管子》曰:桓公請棧臺之錢散諸城陽, 鹿臺之布散諸濟陰。
《商子》曰:今臣之所言, 民無一日之繇, 官無數錢之費, 其弱晉而強秦, 有過三戰之勝。
《韓子》曰: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往酤, 而狗龁之, 酒所以酸。
《呂氏春秋》曰:趙宣子見翳桑之下有臥餓人不能起。趙宣子命食之, 拜受而不食。問其故, 曰:「臣有母, 請持以遺之。」宣子更賜之脯二束、錢一百。
《賈誼書》曰:銅不布, 下不得采銅, 不得鑄錢, 則民反耕田矣。
《鹽鐵論》曰:教與俗改, 幣與世易。夏后以貝, 周人以紫石, 后世或金錢刀布。物極而衰, 終始之運也。
又曰:古者市朝而無刀幣, 各以所有易所無, 抱布貿絲而已。後世則有龜貝金錢。
又曰:夫鑠金在爐, 盜蹠不顧;錢刀在路, 匹婦撥之。
《論衡》曰:夫文章, 豈徒調墨弄筆為英麗哉?載人行, 傳人名。楊子《法言》, 蜀富貴人赍錢十萬, 愿載一名, 子雲不聽。夫富人無仁義, 正如圈中之鹿、欄中之牛, 安得妄載?
又曰:手中無錢, 而欲往市決貨, 貨主問錢何在, 曰:「無錢。」貨主必不與也。胸中無學, 猶手中無錢也。
又曰:淮陽鑄偽錢, 吏不能禁。汲黯為太守, 不壞一爐, 不刑一人, 高枕安臥, 淮陽政清。
郭子璜《洞冥記》曰:帝升望月臺, 有三青鴨化為三小童, 皆著青綺文襦, 各握鯨文大錢五枚, 以置帝幾前, 身止而影動, 因名曰輕影錢。
《潛夫論》曰:諺曰:「痛不著身, 言『忍之』;錢不出家, 言『與之』。猶見朝廷有寇, 而言『不足憂也。』」
《風俗通》曰:潁川黃子廉, 每飲馬, 輒投錢於水。
又曰:河南平陰寵儉, 本魏郡鄴人, 遭倉卒之世, 失亡其父。時儉三四歲, 弟在鏹𨩚。母抱轉流客居。廬中鑿井, 得錢千餘萬, 遂巨富。行求老蒼頭。堂上作樂, 奴在廚中竊言:「堂上老母, 我婦也。」婢以告母, 呼問事實, 復為夫婦。時人為之語曰:「廬里龐公, 鑿井得銅, 買奴得翁。」
又曰:錢刀, 俗說害中有利, 利旁有刀。言人治生, 卒多得錢財者, 必有刀劍之禍也。案, 《漢書》曰:「王莽造大錢, 作契刀, 錯刀, 與五銖錢凡四品并行。」故稱錢刀也。
《列仙傳》曰:祝雞公, 洛陽人, 居尸鄉北山下, 養雞百餘年。雞皆有名字, 千餘頭, 暮棲樹, 晝四散, 欲取, 呼名即至。賣雞及子得千萬, 輒置錢去。
《豫章烈士傳》曰:施陽, 字季儒。為舒令, 經江夏, 遇賊劫奪陽物。賊去后, 車上有五千錢, 遣人追與。賊聞知陽, 悉還其物。陽以付亭長。
《邴原別傳》曰:原字根矩, 避地遼東。嘗行得遺錢, 拾以系樹枝。此錢既不見取, 而系錢者多。原問其故, 答者謂之神樹。原惡由己而成淫祀, 乃辯之。由是里中遂斂其錢, 以為社供。
桓范《世論》曰:靈帝置西園之邸, 賣爵, 號曰禮錢。錢積如屋, 封涂漆書。
杜恕《體論》曰:可以使鬼者, 錢也;可以使神者, 誠也。
《語林》曰:杜預道:「王武子有馬癖, 和長輿有錢癖。」
《竹林七賢傳》曰:王戎女適裴氏, 乏用, 遣女為貸錢數萬文而未還。女歸, 戎色不悅。女遽還錢, 乃懌。
干寶《搜神記》曰:南方有蟲, 其形若蟬而大, 其子著草葉如蠶種。得子以歸, 則母飛來就之。殺其母以涂錢, 以其子涂貫, 用錢貨市, 旋則自還。故《淮南子術》以之還, 名曰青鳧。
《世說》曰:王武子私第近北邙山。于時人多地貴, 濟好馬射, 買地作埒, 編錢布地竟埒。時人號為金埒。
又曰:郗公大聚斂, 有錢數千萬。嘉賓甚不同, 常朝旦問訊。郗家法:子弟不坐。因倚語移時, 遂及錢貨事。郗公曰:「汝政當得錢耳!」乃一日開庫, 任意用。郗公始謂正損數百萬許, 嘉賓遂一日乞與人, 都盡。郗公聞之, 大驚不能已巳。
《俗說》曰:王子敬學王夷甫, 呼錢為「阿堵物」。后既詔出, 赴謝公主簿, 過會下, 與共擲散。當其夕, 手自抱錢戲, 竟明日。已后云:「何至須阿堵物?」
《葛仙公別傳》曰:取十錢, 使人一一投井中。公井上以器呼錢, 人見從井中一一飛出, 入公器中。投人刻識之, 所呼皆得是所投者。
《關令內傳》曰:關令尹喜, 周大夫也, 善於天文。登樓四望, 見東極有紫氣, 喜曰:「應有聖人經過。」果有老子過。喜設坐, 行弟子之禮, 老子時貧, 謂徐甲曰:「雇錢一百。」與約, 須達安息國, 以黃金頓備錢還。甲既見老子方欲遠游, 疑遂不還, 乃作辭詣關令就老子求直。關令以辭呈老子, 老子語甲曰:「前與汝約, 至安息國頓以黃金相還。云何不能忍辱, 便興辭訟乎?汝隨我已三百餘歲, 汝命早應死, 賴我太玄生符在汝身耳!」言畢, 見符從甲口出, 甲已成一聚白骨矣。尹喜為請, 老子以符投之, 甲立更生。喜即以見錢二百萬與甲, 遣之。
《汝南先賢傳》曰:平輿閻敞, 字子張, 為郡五官掾。太守第五嘗被征, 以奉錢三十萬寄敞, 敞埋置堂上。後嘗舉家病死, 惟見孤孫九歲。嘗未死, 語云:「吾有錢三十萬, 寄掾閻敞。」孫長大來求, 敞見之悲喜, 取錢盡還之。孫曰:「祖惟言三十萬, 今乃百三十, 誠不敢當。」敞曰:「府君固謬言耳, 郎君無疑之。」
《列異傳》曰:西河鮮子冀, 建武中為清河太守, 言出錢六百萬作屋, 未成而死, 趙高代之, 計功用錢凡二百萬耳。五官黃秉、功曹劉商言是冀所自取, 便表沒冀田宅、奴婢, 妻子送日南。俄而白日冀鬼見, 入府與商、秉等共計, 校定餘錢二百萬, 皆商等匿。冀乃表自烈付商, 上詔還冀田宅。
《異苑》曰:桂陽臨武徐孫, 太元中, 江行, 見岸有錢溢出, 即輦著船中。須臾, 悉變成土。
《異苑》又曰:剡縣陳婺妻少寡, 與二兒為居。宅中先有古冢, 姥母作茗, 先以著墳上。息患之, 曰:「枯墓何知?」欲掘除之, 母苦禁乃止。夜即夢見一人, 自說:「沒世以來三百餘載。謬蒙惠澤, 賢二子恒欲見毀相賴保護。雖潛壤朽骨, 敢忘翳桑之報?」姥霄竊述焉, , 負杖晨興, 於外屋得錢十萬, 似久埋而貫皆新。還告兒, 兒并有慚色, 自是設饌愈謹。
《幽明錄》曰:海陵民黃尋, 先居家單貧。嘗因大風雨, 散錢飛至其家, 來觸籬援, 誤落餘處, 拾而得之。尋后巨富, 錢至數千萬。遂擅名於江表。
《三輔黃圖》曰:金寶一, 銀寶二, 龜寶三, 貝寶四, 布寶五, 泉寶六, 凡寶貨六種, 卅八品, 煩碎難行。乃羅本貨五百枚, 為重十二斤, 百姓安之。
闞骃《十三州志》曰:青州平原國, 和帝延平九年, 以封子懷王勝。風俗與舊齊同, 然吏奸倍於他。民給衛士, 吏賦狐肉, 稍從假錢, 積至萬餘。歲竟交代, 吏無償意。衛士恨恚, 取狐肉, 沃以酒, 從而咒之曰:「狐肉狐肉, 尾斯尾斯, 身軀雖小, 錢多私之!」吏聞之恐, 乃償之錢。
盛弘之《荊州記》曰:義熙十二年, 有童子群浴南陽淯水。忽岸邊有錢出如流沙, 因競取之, 手滿放地, 尋復行去。乃以衫衣裹縛, 各有所得。
王韶之《始興記》曰:勞口東岸有石四方, 高百餘仞, 其狀如臺。父老相傳, 此石, 昔有三人伐木以作橋, 於石頂戲, 見數甕錢, 共取半甕還。
劉道真《錢塘記》曰:防海大塘。郡議曹華信象家富, 乃議立此塘, 以防海水。信始開募, 有致土石一斛, 即與錢一斗。旬日之間, 來者雲集。塘未成, 而誦云不復取, 於是載土者皆棄置而去, 塘以之成。既遏絕湖漁, 一竟蒙利, 縣遷治餘姚。王莽時, 縣名泉亭, 於是改為錢塘。百姓懷德, 立碑塘所, 至今猶在。
《地境圖》曰:錢銅之氣, 望之如有青雲。
又曰:望錢, 千萬以上如車, 十萬之精如一素木, 萬錢精蓋地如甕。
江津《上便宜》曰:夫錢之為物, 無益饑寒之用, 而儲之家, 利其不朽。古今行之, 蓋亦由此。又便交宜易, 小市之宜, 誠勝寸裂尺斷, 破為大小也。過此以往, 無所一用。軍國惟谷與帛, 錢雖可積, 未急寶也。
《殷仲堪集·太子令》曰:朝廷遂為吾營宮室, 顧省不才, 而大興役費, 深用愧惕。冬氣已應, 作者殊常寒苦。可使監殿舍人一月赍酒肉稱勞賜之。吾蒙月俸, 錢上生塵, 無所用之, 可以供事。
晉魯褒《錢神論》曰:大矣哉!錢之為體, 有乾坤之象。其積如山, 其流如川。動靜有時, 行藏有節。市井便易, 不患耗折。故親如兄弟, 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 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 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 開難發之口。錢多者居前, 錢少者居後。
綦毋氏《論錢》曰:黃銅中方, 叩頭對曰:「仆自西方庚幸, 分土諸國, 處處皆有, 長沙、越巂, 仆之所守。黃金為父, 白銀為母, 鉛為長男, 錫為少婦。伊我初生, 周末時也;景王尹世, 大鑄茲也。貪人見我, 如病得醫, 饑饗太牢, 未之喻也。」
成公綏《錢神論》曰:路中紛紛, 行人悠悠, 載馳載驅, 惟錢是求。朱衣素帶, 當途之士, 愛我家兄, 皆無能已。執我之手, 托分終始, 不計優劣, 不論能否。賓客輻湊, 門常如市。諺曰:「錢無耳, 何可暗使?」豈虛也哉?
趙壹《疾邪賦》曰:文籍雖滿腹, 不如一囊錢。
曹植《樂府歌》曰:巢、許蔑四海, 商賈爭一錢。
《鄭氏婚禮謁文贊》曰:金錢為質, 所歷長久。金取和明, 錢用不止。

《周禮·地官下·司關》曰:司關, 司貨賄之出入。
《後漢書》曰:樊重, 字君雲, 世善農稼, 好貨殖。重性溫厚, 有法度。三世共財, 子孫朝夕禮敬, 常若公家。其營理產業, 物無所棄, 課役童隸, 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 財利歲倍。
《管子》曰:倉廩實, 知禮節。國用足, 則遠者來。衣食足, 則知榮辱矣!不務天時, 則財不生;不務地利, 則倉不盈。
又曰:桀有天下而用不足, 湯有土七十里而用有餘。天非獨為湯雨粟, 地非獨為湯出財物。
《尸子》曰:農夫比粟, 商賈比財, 烈士比義。
《列子》曰:端木子貢之世也, 籍其先貲, 家累萬金。放意所好, 生民所欲, 無不為也。庖廚之下不絕煙火, 堂廡之上不絕聲樂。行年六十, 乃棄其家事, 都散庫藏;及其死也, 無埋瘞之資。
《孫卿子》曰:仁義禮智之於人也, 譬若財貨粟米之於家也, 多有者富, 少有者貧, 至無有者窮。
《文子》曰:使信士分財, 不如探籌;使廉士守財, 不如閉戶。羽翼美, 傷其骨;枝葉茂害其根, 憂河之涸, 泣以益也。
《呂氏春秋》曰:白公愛財, 若梟之愛子。梟養子, 長則食母。白公得荊府庫, 不分人。
《家語》曰:南宮敬叔以富得罪於定公而奔衛。夫子聞之, 曰:「若其以貨喪, 不若速貧之愈也!」, 亡位也。
又曰:孔子曰:「自季孫賜我千鍾, 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以車也, 而道加行。」
《說苑》曰:安陵纏得寵於楚恭王, 江乙謂纏曰:「吾聞以財事人者, 財盡而交疏;以色事人者, 華落而寵衰。子安得長被幸乎?」
《鹽鐵論》曰:荊陽南有桂林之饒, 內有江湖之利, 左陵陽之金, 右蜀、漢之材。吳、越之貸, 隋、唐之林, 不可勝用;江湖之魚, 萊黃之鮐, 不可勝食;隴蜀丹沙毛羽, 荊陽皮革骨角, 江南楠梓竹箭, 燕齊魚鹽旃裘, 兗豫漆絲絺纻, 養生奉終之具也, 待商而通。
《潛夫論》曰:富貴, 人爭附之;貧賤, 人爭去之。富貴而交者, 上有稱舉之用, 下有貲財之益;與貧賤交者, 大有賑貸之費, 小有假貸之損。故富貴易為交, 貧賤難得適。
又曰:炎帝為市, 聚天下之貨, 各得其所。
《孫綽子》曰:命駕而游五都之市, 天下之貨畢陳矣!

《風俗通》曰:陳留有富老, 年九十, 無男, 娶田家女為妻, 一交即氣絕。后生得男, 其女曰:「我父死時年尊, 何一夕便有子?」爭財數年不決。丞相邴吉出, 上殿決獄云:「老翁兒無影, 亦復畏寒。」于時八月, 取同歲小兒, 俱解衣裸之, 老翁兒獨呼寒;復令并行日中, 無影。因以財與男。
又曰:沛中有富豪, 家訾三千萬。小婦子是男, 又早失母。其大婦女甚不賢。公病困, 恐死后必當爭財, 男兒判不全得。因呼族人為遺令云:「悉以財屬女, 但以一劍與男, 年十五以付之。」兒后大, 姊不肯與劍, 男乃詣官訴之。司空何武曰:「劍, 所以斷決也;限年十五, 有智力足也。女及婿, 溫飽十五年, 已幸矣!」議者皆服, 謂武原情度事得其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