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百三十八 百穀部二

太平御覽
卷八百三十八.百穀部二

《後漢書》曰:帝因西征隗囂至漆。漆縣, 屬右扶風。諸將多以王師之重, 不宜遠入險阻, 計猶豫未決。會召馬援夜至, 帝大喜, 引入, 具以群議質之。援因說隗囂將帥有土崩之勢, 兵進有必破之狀。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 指畫形勢, 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 分析昭然可曉。帝曰:「虜在吾目中矣!」明旦遂進軍, 囂眾大潰。
又曰:獻帝時, 三輔大旱, 帝避正殿請雨, 遣使者洗囚徒, 原輕系。洗謂蕩滌也。是時, 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 人相食啖, 白骨委積。帝使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 為饑人作麋粥, 經日而死者無數。帝疑賑恤有虛, 乃親於御坐前量試作麋, 乃知非實。袁宏《漢記》曰:時敕侍中劉艾取米豆五升, 於御前作糜, 得滿三孟。於是謂尚書曰:「米豆五升, 得麋三孟, 兩人委頓, 何也?」使侍中劉艾出讓有司。於是尚書令以下皆詣省閣謝, 奏收侯汶考實。詔曰:「未忍致汶于理, 可杖五十。」自是之後, 多得全濟。
《宋書》曰:晉平王休祐, 素無才能, 強梁自用。大明之世, 年尚少, 未得自專, 至是貪淫好財色。在荊州裒刻所在, 多營財貨。以短錢一百賦民, 田登就求白米一斛, 米粒皆令徹白, 若有破折者, 悉刪簡不受。民間糴此米一升一百, 至時又不受米, 評米責錢。凡諸求利, 皆悉如此。
又曰:徐齊耕, 晉陵人也。元嘉二十一年, 大旱人饑。耕詣縣陳辭, 以米千斛助官振貸。縣為言上, 當時議以耕比漢卜式。詔書褒美, 酬以縣令。大明八年東土饑, 東海嚴成、東莞王道益, 各以私谷五百餘斛助官振恤。
《梁書》曰:任昉為新安太守, 為政清省, 吏民便之。卒於官, 惟有桃花米二十斛, 無以為斂。遺言:「不許將新安一物還都。」
《南史》曰:孔覬后為司徒左長史, 弟道存, 代覬為后軍長史、江夏內史。時東土大旱, 都邑米貴, 一升將百錢。道存慮覬甚乏, 遣使載五百斛米餉之。覬呼使謂之曰:「我在彼三載, 去官之日, 不辦有路糧。卿至彼未幾, 那能便得此米?即可載還彼。」吏曰:「自古已來, 無有載米上水者。都下米貴, 乞於此貨之。」不聽, 吏乃載米而去。
《梁書》曰:庾詵嘗乘舟從𣸭中山舍還, 載米一百五十石, 有人寄載四十石。及至宅, 寄載者曰:「君四十斛, 我百五十斛。」詵嘿然不言, 恣其取足。鄰人有被執為盜見劾, 妄疑詵。詵矜之, 乃以書質錢二萬, 令門生詐為其親, 代之酬備。鄰人獲免, 謝詵, 曰:「矜天下無辜, 豈期謝也!」
又曰:張率嗜酒不事, 於家務尤忘懷。在新安, 遣家僮載米三千石還吳宅。及至, 耗太多。率問其故, 答曰:「雀鼠耗。」率笑而言曰:「壯哉, 雀鼠!」竟不研問。
《南史·隱逸傳》曰:陶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 吏白應束帶見之, 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 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 賦《歸去來》, 以遂其志。
《後魏書》曰:崔浩自饌《食經》序, 曰:「余備位臺鉉, 與參大謀, 賞獲豐厚, 牛羊蓋澤, 貨累巨萬, 衣則重錦, 食必粱肉。遠惟平生, 思季路負米之時, 可復得乎?故序遣文, 垂示來世。」
《北史》曰:齊文宣帝崩, 當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 擇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陽休之、祖孝征等不過得一二首, 惟盧思道獨有八篇, 故時人稱為「八美盧郎」。
《唐書》曰:李峴為京兆尹, 所在皆著聲績。天寶十三載, 連雨六十餘日。宰臣楊國忠惡其不附己, 以雨災歸咎京兆尹, 乃為長沙郡太守。時京師米麥踴貴, 百姓謠言曰:「欲得米粟賤, 無過追李峴。」為其政得人心如此。
又曰:張萬福為泗州刺史。魏州饑, 父子相賣, 餓死者接道。萬福曰:「魏州, 吾鄉里也, 安可不救?」令其兄子將米百車往餧之。又使人於汴口, 求魏人自賣者, 給車牛贖而遣之。
又曰:陽城嘗約其二弟云:「吾所得月俸, 汝可度吾家有幾口, 月食米當幾何, 買薪菜鹽米凡用幾錢, 先具之, 其餘悉以付酒媼, 無留也!」未嘗有所蓄積。
《說苑》曰:子路曰:「負重道遠者, 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者, 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事二親之時, 常食藜藿之實, 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 南游於楚, 從車百乘, 積粟萬鍾, 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愿食藜藿、為親負米之時, 不可復得也!枯魚銜索, 幾何不蠹?二親之壽, 忽如過隙!草木欲長, 霜露不停;賢者欲養, 二親不待。故曰家貧親老, 不擇祿而仕也!」
《呂氏春秋》曰:孔子窮於陳、蔡之間, 藜羹不糝, 七日不嘗粒。晝寢, 顏回索米而而來, 爨之幾熟, 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飯之。選間食熟, 謁孔子而進食。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 食潔欲饋。」回曰:「不可。向者矣煤入甑中, 回以為棄之則不可, 置之則不潔, 因攫而食之。」孔子嘆曰:「人所信者目也, 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 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
《水經》曰:會稽有射的山, 遠望狀若射侯, 故謂射的。的之西有石室, 名之為射堂。年登否, 常占射的, 以為貴賤之準。的明則米賤, 的暗則米貴。故諺云:射的白, 斛米百;射的玄, 斛米千。

《毛詩··柏舟·桑中》曰:爰采麥矣, 沫之北矣。
又《載馳》曰:我行其野, 芃芃其麥。
又《思文》曰: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立我蒸民, 莫匪爾極, 貽我來牟。, 麥也。
《禮記·月令》曰:孟夏之月, 天子以彘嘗麥。孟春行冬令, 則首種不入。蔡邕《章句》曰:首種為宿麥也。
《左傳·桓公》曰:夏四月, 鄭祭足師師取溫之麥。, 周蘇氏之地。
又《文下》曰:魯襄仲如鄭, 拜谷之盟。復曰:「臣聞齊人將食魯之麥。」
又《成上》曰:晉侯夢大厲, 公召桑田巫, 巫曰:「不食新麥矣!」六月丙午, 晉侯欲麥, 使甸人獻麥, 召桑田巫, 示而殺之。將食, , 如廁, 陷而卒。
《春秋佐助期》曰:麥神, 名含福, 姓習。
《春秋說題辭》曰:麥之為言殖也。寢生, 觸凍而不息, 精射刺直。故麥含芒, 生且立也。
《尚書大傳》曰:秋昏, 虛星中, 可以種麥。
《孝經援神契》曰:黑墳宜黍、麥。
《周書》曰:四月孟夏, 王初祈禱于岱宗, 乃嘗麥于廟。
《史記》曰:箕子朝周, 過故殷墟, 咸生禾黍。箕子傷之, 欲哭則不可, 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 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 禾黍油油。」
《漢書》曰:武帝外事四夷, 而民去本。董仲舒說上曰:「《春秋》他谷不書, 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谷, 最重宿麥。今關中俗不好種麥, 愿陛下幸詔大司農, 使關中民益種宿麥, 無令后時。」
《東觀漢記》曰:高鳳, 字文通, 南陽苑人。誦讀晝夜不絕。妻嘗之田, 暴麥於地, 以竿授鳳, 令護鳥雀。鳳受竿, 誦經如故。天大雷暴雨流潦, 鳳留意在經, 忽不視麥, 麥隨水漂去。
又曰:第五倫免歸田, 躬與奴共發株棘田種麥。
又曰:董宣為洛陽令, 卒官。詔遣使視, 惟見布被覆尸, 妻子對哭, 有大麥數斛。
又曰:鄧禹平三輔, 糧乏, 王丹上麥二千斛。禹高其節義, 表丹領左馮翊。
又曰:張堪為漁陽太守, 勸民耕種, 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 麥穗兩歧。張君為政, 樂不可支。」
《續漢書》曰:羊續為南陽太守。妻與子秘往郡舍, 續閉門不納。妻自將秘行其資藏, 惟布衾、弊裯, 鹽麥數斛。
又曰:桓帝時, 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 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后西羌大至, 抽丁以征之。
袁山松《後漢書》曰:范丹, 字史雲, 外黃人。使兒捃麥, 得五斛。鄉人尹臺遺之一斛, 屬兒莫道。丹后知, 即令并送六斛。言麥已雜, 遂誓不取。
王隱《晉書》曰:王褒, 字偉元。諸生有密為褒刈麥者, 褒遂棄之。於是莫敢復佐。
《晉書·載記》曰:京兆杜洪竊據長安, 自稱晉征北將軍, 雍州刺史, 戎夏多歸之。符健密圖關中, 懼洪知之, 乃偽愛石祗宮室, 於枋頭課所部種麥, 示無西意。有知而不耕種者, 健殺之以徇。
《晉起居注》曰:咸康三年, 河北謠曰:「麥入土, 殺石虎。」
又曰:太康十年, 嘉麥生扶風郿, 一莖四穗, 收實三倍。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錄》曰:張駿九年, 雨五稼谷于武威、敦煌, 種之皆生, 因名天麥。
又《前秦錄》曰:初, 符健聞桓溫之來伐也, 芟麥以待之。故溫掠無所得, 軍人大饑。
又曰:新羅王遣使貢其方物, 在百濟東, 去長安九千八百里, 其人食麥。
又《前涼錄》曰:永嘉元年, 嘉麥一莖九穗, 生姑臧。
《三國典略》曰:李岳, 字祖仁, 官至中散大夫。嘗為門客所說, 舉錢營生, 廣收大麥, 載赴晉陽, 候其寒食, 以求高價。清明之日, 其車方達。又從晉陽載化生向鄴城, 路逢大雨, 并化為泥。息利既少, 乃至貧迫。當世人士莫不笑之。
《陳書》曰:侯景亂時, 吳明徹有粟麥三千餘斛, 而鄰里饑餒, 乃白諸兄曰:「今人不圖久, 奈何不與鄉里共此?」於是計口平分, 同其豐儉。群盜聞而避焉, 賴以存者甚眾。
《後周書》曰:大象末, 有強練師以無底囊歷長安市告乞。市人以米麥遺之, 隨即漏地。人或問其故, 強練曰:「但令諸人見盛空耳!」及隋初, 遷都龍首山, 長安遂空矣。
《隋書》曰:張文詡隱居, 嘗有人夜中竊刈其麥者, 見而避之。盜因感悟, 棄麥而謝。慰諭之, 自誓不言, 固令持去。經數年, 盜者向鄉人論之, 始為遠近所悉。鄰家筑墻, 心有不直, 文詡因毀舊堵以應之。
《唐書》曰:開元十三年, 河南府壽安縣人劉懷家有大麥六畝先熟, 與眾麥殊色, 其中有兩歧、三歧、四歧、六歧者。
又曰:元和九年六月三日, 宰臣武元衡為盜所害。先是, 長安謠曰:「打麥麥打, 三三三。」既而旋其袖, 曰:「舞了也。」解者謂:打麥者, 打麥時也;麥打者, 蓋謂暗中突擊也;三三三, 六月三日也。舞了者, 謂元衡之卒也。
又曰:西安國, 每十月, 令巫者赍肴詣山中, 散糟麥於空, 犬咒呼鳥, 俄而鳥如雞飛入巫者之懷。因割腹而視之, 每有一谷, 來歲必登;若有霜雪, 必有災異。其俗信之, 名為鳥卜。
又曰:吐谷渾, 地氣大寒, 不生秔稻, 有麥稞麥, 豆、小麥, 蕎麥。
《莊子》曰:大儒以《詩》、《禮》發冢, 小儒曰:「口中有珠。《詩》曰:青青之麥, 生於陵陂。生不布施, 死何含珠為?」
《淮南子》曰:濟水通和而宜麥。
又曰:三春之月, 天子衣青衣, 乘青龍, 食麥與羊。
《秦子》曰:孔文舉為北海相, 有人母病差, 思食新麥, 家無, 乃盜鄰熟麥而進之。文舉聞, 特償之。
《家語》曰:宓子賤為單父宰, 百姓化之。齊人攻魯, 道由單父。父老謂曰:「麥已熟矣, 今齊寇至, 不及人人自收其麥, 請放民, 皆使出獲傅郭之麥, 可以益糧, 且不資寇。」三請而宓子不聽。俄而寇逮于麥。季孫聞之怒, 使人讓之, 密于蹵然曰:「今茲無麥, 明年可樹。若使不耕者得獲, 是民樂有寇也。且單父一歲之麥, 於魯不加強, 喪之不加弱。使民有自取之心, 其瘡必數世不愈。」季孫聞之, 赧然愧曰:「地若可入, 吾豈忍見宓子哉!」
《廣雅》曰:大麥, 麰也;小麥, 麳也。
《呂氏春秋》曰:得時之麥, 長禾向而頸墨, 二七以為行, 西服薄穗而赤色, 稱之重, 食之致香以息, 使人肥且有力。
《范子計然》曰:東方多麥, 南方多稷, 西方多麻, 北方多菽, 中央多禾, 五土之所宜也。
《說文》曰:麥, 芒谷, 秋種厚埋, 故謂之麥。麥, 金也。金王而生, 火王而死。從「來」, 有穗者, 從「攵」;思惟切。, 周所受來牟也。一麥二縫, 象其芒剌之形, 天所來也;麧, 音紇堅麥也;𪍕, 音瑣小麥屑核也;, 磨麥也;, 麥核屑也, 十三斤為三斗, 從「麥」, 「啇」聲;麷, 煮麥也;麮, 麥白煮也;稍, 麥莖也。
《廣志》曰:虜小麥, 其實大麰, 似大麥形, 有二縫, 𥟶, 似大麥, 出涼州;旋麥, 三月種, 八月熟, 出西方;赤麥, 赤而肥, 出鄭縣。有半夏小麥, 有秀芒大麥, 有黑穬麥。
《吳氏本草》曰:大麥, 一名穬麥, 五谷之盛。無毒, 治消渴, 除熱益氣, 食蜜為使。麥種, 一名小麥, 無毒, 治利而不中。
《氾勝之書》曰:凡田六道, 種麥為首。「子欲富, 黃金覆」, 謂曳柴壅麥根也。夏至後七十日, 寒地可種宿麥。
又曰:麥早種穗強而有節, 晚種穗小而少實。漬麥種以酢漿, 無蟲。冬雪止, 掩其雪, 勿從風飛去, 則麥耐旱。
崔寔《四民月令》曰:六月初伏, 薦麥、瓜於祖禰。
《陳留耆舊傳》曰:高順, 字孝父, 敦厚少華。子式, 至孝。蝝蝗為災, 不食式麥。
《英雄記》曰:呂布令韓暹、楊奉取劉備地麥, 以為軍資。
《曹瞞傳》曰:太祖曾行麥中, 令士卒無敗麥, 犯者死。騎士皆下馬, 持麥以相付。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孤為軍帥, 不可殺, 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
《諸葛恪別傳》曰:孫權嘗饗蜀使費祎, 祎停食, 索筆作《麥賦》, 恪亦請筆作《磨賦》咸稱善。
《西域諸國志》曰:天竺以十一月六日為冬至, 則麥秀;十二月十六日為臘, 則麥熟。
《博物志》曰:啖麥令人多力。
又曰:近世有田夫至巧, 削木為麥, 入市糶之。糴者無疑, 歸磨乃覺非麥。
《搜神記》曰:麥之為蛺蝶, 由干濕也, 爾則萬物之變皆有也。農夫止麥之化者, 區之以灰;聖人理萬物之化者, 濟之以道。

孔融《教高密令》曰:高密侯國箋言:鄭國增門之崇, 令容高車結駟之路;出麥五斛, 以酬執事者之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