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

太平御覽
卷九十八.皇王部二十三
西晉懷皇帝
《晉書》曰:孝懷皇帝諱熾, 字豐度, 武帝第二十五子也。光熙元年, 封豫章郡王。屬惠帝之時, 宗室構禍, 帝沖素自守, 門絕賓遊, 不務世事, 專玩史籍, 有譽於時。初拜散騎常侍, 及趙王倫篡, 見收。爲射聲校尉。累遷車騎大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 未之鎮。永興元年, 改授鎮北大將軍、都督鄴中諸軍事。十二月丁亥, 立爲皇太弟。帝以清河王覃本太子也, 懼不敢當。典書令廬陵修肅曰:「二相經營王室, 志寧社稷, 儲貳之重, 宜歸時望, 親賢之舉, 非大王而誰?清河幼弱, 未允衆心, 是以既升東宮, 複贊藩國。今乘輿播越, 二宮久曠, 常恐氐羌飲馬於涇川, 蟻衆控弦于灞水。宜及吉辰, 時登儲副, 上翼大駕, 早寧東京, 下允黔首顒顒之望。」帝曰:「卿, 吾之宋昌也。」乃從之。光熙元年十一月孝惠帝崩。羊皇后以于太弟爲嫂, 不得爲太后, 催清河王覃入, 已至尚書閣, 侍中華混等急召太弟。癸酉, 即皇帝位, 大赦, 皇后羊氏爲惠皇后, 居弘訓宮, 追尊所生太妃王氏爲皇太后, 立妃梁氏爲皇后。十二月, 南陽王模殺河間王顒於雍穀。永嘉元年春正月癸醜朔, 大赦, 改元, 除三族刑。乙太傅、東海王越輔政。二月辛巳, 東萊人王彌起兵反, 寇青、徐二州。三月庚午, 立豫章王詮爲皇太子。辛未, 大赦。庚辰, 東海王越出鎮許昌。五月, 馬牧帥汲桑聚衆反叛, 敗魏郡太守馮嵩, 遂陷鄴城, 害新蔡王騰。燒鄴宮, 火旬日不滅。入掠平原, 山陽公劉秋遇害。洛陽步廣地里陷, 有二鵝出, 色蒼者沖天, 白者不能飛。秋七月己酉朔, 東海王越進屯官渡, 以討汲桑。己未, 以平東將軍、琅琊王睿爲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假節, 鎮建鄴。八月己卯朔, 撫軍將軍荀晞敗汲桑於鄴。十二月戊寅, 幷州人田蘭、簿盛等斬汲桑於樂陵。甲午, 東海王越矯詔囚清河王覃于金墉城。癸卯, 越自爲丞相。以撫軍荀晞爲征東大將軍。二年春正月丙子朔, 日有蝕之。丁未, 大赦。二月辛卯, 清河郡王覃爲東海王越所害。冬十月甲戌, 劉元海僣帝號于平陽, 仍稱漢。三年三月丁巳, 東海王越歸京師。乙丑, 勒兵入宮, 於帝側收近臣中書令繆播、帝舅王延等十餘人, 幷害之。丁卯, 大旱, 江、漢、河、洛皆竭, 可涉。九月丙寅, 劉聰寇浚儀, 遣平北將軍曹武討之。丁醜, 王師敗績。東海王越入保京城。聰至西明門, 越禦之, 戰于宣陽門外, 大破之。使車騎將軍王堪、平北將軍曹武討劉聰, 王師敗績, 堪奔還京師。劉聰攻洛陽西明門, 不克。冬十一月, 石勒陷長樂, 安北將軍王斌遇害, 因屠黎陽。乞活師李惲、薄盛等帥衆救京師, 聰退走。惲等又破王彌於新汲。四年十月壬子, 以驃騎將軍王浚爲司空, 平北將軍劉琨爲北平大將軍。京師饑。東海王越羽檄征天下兵, 帝謂使者曰:「爲我語諸征鎮, 若今日尚可救, 後則無逮矣。」時莫有至者。十一月甲戌, 東海王越帥衆出許昌, 以行台自隨。宮無複守衛, 荒饉日甚, 殿內死人交橫, 府寺營署幷掘塹自守, 盜賊公行, 桴鼓之音不絕。越軍次項, 自領豫州牧。鎮東將軍周馥表迎大駕, 遷都壽陽, 越使裴頠討馥, 爲馥所敗, 走保東城, 請救于琅琊王睿。五年春正月, 帝密詔荀頠討東海王越罪狀, 告方鎮討之。以征東大將軍荀晞爲大將軍。丙子, 東海王越薨。五月, 進司空王浚爲大司馬, 琅琊王睿爲鎮東大將軍。東海王越之出也, 使河南尹潘滔居守。大將軍荀晞表遷都倉垣, 帝將從之, 諸大臣畏滔, 不敢奉詔, 且宮中及黃門戀資財, 不欲出。至是饑甚, 人相食, 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帝召群臣會議, 將行而警衛不備。帝撫手嘆之曰:「如何曾無車輿!」乃使司徒傅祗出詣河陰, 修理舟楫, 爲水行之備。朝士數十人導從。帝步出西掖門, 至銅駝街, 爲盜所掠, 不得進而還。六月癸未, 劉曜、王彌、石勒同寇洛川, 王師頻爲盜賊所敗, 死者甚衆。庚寅, 司空荀藩、光祿大夫荀組奔轘轅, 太子左率溫夷夜開廣莫門奔小平津。丁酉, 劉曜、王彌入京師。帝開華林園門, 出河陰藕池, 欲幸長安, 爲曜等所追及。曜等遂焚燒宮廟, 逼辱妃後, 吳王晏、竟陵王楙、〈音茂。〉尚書左僕射和鬱等皆遇害, 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帝蒙塵于平陽, 劉聰以帝爲會稽公。荀藩移檄州鎮, 以琅琊王爲盟主。豫章王端東奔荀晞, 晞立爲皇太子, 自領尚書令, 且置官屬, 保梁國之蒙縣。百姓饑, 米斛萬餘價。八月, 劉聰使子粲攻陷長安, 太尉、征西將軍、南陽王模遇害, 長安遺人四千餘家奔漢中。九月癸亥, 石勒襲陽夏, 至於蒙縣。大將軍荀晞、豫章王端幷沒於賊。六年春正月, 帝在平陽。九月辛巳, 前雍州刺史賈匹討劉粲於三輔, 走之, 關中小定, 乃與衛將軍梁芬、京兆太守梁綜共奉秦王業爲皇太子于長安。七年春正月, 劉聰大會, 使帝著青衣行酒。侍中庾瑉號哭, 聰惡之。丁未, 帝遇弑, 崩于平陽, 在位七年, 時年三十。
《晉陽秋》曰:懷帝天姿清劭, 少有聲名, 若遭承平之世, 足爲守文佳主。而繼惠帝擾亂之後, 東海專政, 祿去王室, 無幽、厲之釁, 而有犬戎之禍, 悲夫!
湣皇帝
《晉書》曰:湣皇帝諱鄴, 字彥旗, 武帝孫, 吳孝王晏之子也。出繼伯父秦獻王東, 襲封秦王。永嘉二年, 拜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及洛陽傾覆, 避難於滎陽密縣, 與舅荀藩、荀組相遇, 自密南趣許穎。豫州刺史閻鼎與前撫軍長史王毗、司徒長史劉疇、中書郎李昕及藩、組等同謀奉帝歸于長安, 而疇等中途複叛, 鼎追殺之, 藩、組僅而獲免。鼎遂扶帝乘牛車, 自宛趣武關, 歸于長安, 頻遇山賊, 士卒亡散, 次於藍田。鼎告雍州刺史賈匹, 匹遽遣州兵迎衛, 達于長安, 又使輔國將軍梁綜助守。時有玉龜出霸水, 神馬鳴城南。元年九月辛巳, 奉秦王爲皇太子, 登壇告類, 建宗廟社稷, 大赦。加匹征西將軍, 以秦州刺史、南陽王保爲大司馬。賈匹討賊張連, 遇害, 衆推始平太守麹允領雍州刺史, 爲盟主, 承制選置。建興元年夏四月丙午, 奉懷帝崩問, 舉哀成禮。壬申即皇帝位, 大赦, 改元。以衛將軍梁芬爲司徒, 雍州刺史麹允爲使持節、領軍將軍、錄尚書事, 京兆太守索綝爲尚書右僕射。五月, 詔琅琊王曰:「朕以沖昧, 纂承洪緒, 未能梟夷凶逆, 奉迎梓宮, 枕戈煩冤, 肝心抽裂。前得魏浚表, 知公帥先三軍, 已據壽春, 傳檄諸侯, 協齊威勢, 想今漸進, 已達洛陽。涼州刺史張軌, 乃心王室, 連旗萬里, 已到汧隴;梁州刺史張光, 亦遣巴漢之卒, 屯在駱穀;秦州驍勇, 其會如林。間遣使適還, 具知平陽定問, 云幽幷隆盛, 餘胡衰破, 然猶恃險, 當須大舉。未知公今所到, 是以息兵秣馬, 未便進軍。今爲已至何許, 當須來旨, 便乘輿自出, 會除中原也。公宜思宏謨猷, 勖濟遠略, 使山陵旋反, 四海有賴。故遣殿中都尉劉蜀、蘇馬等具宣朕意。公茂德昵屬, 宣隆東夏, 恢融六合, 非公而誰!但洛都陵廟, 不可空曠, 公宜鎮撫, 以綏山東, 右丞相當入輔弼, 追蹤周邵, 以隆中興也。」二年秋七月, 劉曜、趙舟等, 又逼京都, 領軍將軍麹允討破之。四年七月, 劉曜攻北地, 曲允帥步騎三萬救之。王師不戰而潰, 北地太守麹昌奔於京師。曜進至涇陽, 渭北諸城悉潰, 建威將軍曾充、散騎常侍梁緯、少府皇甫陽等皆死之。八月, 劉曜逼京師, 內外斷絕, 鎮西將軍焦嵩、平東將軍宋哲、始平太守竺恢等同赴國難。麹允與公卿守長安小城以自固, 散騎常侍華輯監京兆、馮翊、弘農、上洛四部兵東屯霸上, 鎮軍將軍胡崧帥城西諸郡兵屯遮馬橋, 幷不敢進。冬十月, 京師饑甚, 米鬥金二兩, 人相食, 死者太半。太倉有曲數十餅, 麹允屑爲粥以供帝, 至是複盡。帝泣謂允曰:「今窘厄如此, 外無救援, 死於社稷, 是朕事也。然念將士暴離斯酷, 今欲聞城未陷爲羞死之事, 庶令黎元免屠爛之苦。行矣遣書, 朕意決矣。」十一月乙未, 使侍中宋敞送箋於曜, 帝乘羊車、肉袒銜璧, 輿櫬出降。群臣號泣, 攀車執帝之手, 帝亦悲不自勝。禦史中丞吉朗自殺。曜焚櫬受璧, 使宋敞奉帝還宮。初, 有童謠曰:「天子何在豆田中。」時王浚在幽州, 以豆有藿, 殺隱士霍原以應之。及帝如曜營, 營實在城東豆田壁。辛醜, 帝蒙塵于平陽, 麹允及群官幷從。劉聰假帝光祿大夫、懷安侯。壬寅, 聰臨殿, 帝稽首於前, 麹允伏地慟哭, 因自殺。五年春正月, 帝在平陽。庚子, 虹霓彌天, 三日幷照。平東將軍宋哲奔江左。十一月, 劉聰出獵, 令帝行車騎將軍, 戎服執戟爲導, 百姓聚而觀之, 故老或歔欷流涕。聰後因大會, 使帝行酒洗爵, 反而更衣, 又使帝執蓋, 晉臣在座多失聲而泣, 尚書郎辛賓抱帝慟哭, 爲聰所害。十二月戊戌, 帝遇弑, 崩于平陽, 在位五年, 時年十八。帝之繼皇統也, 屬永嘉之亂, 天下崩離, 長安城中戶不盈百, 墻宇頽毀, 蒿棘成林。朝廷無車馬章服, 惟桑板署號而已。衆惟一旅, 公私有車四乘, 器械多闕, 運饋不繼。巨猾滔天, 帝京危急, 諸侯無釋位之志, 征鎮闕勤王之譽, 故君臣窘迫, 以至殺辱。
東晉元皇帝
《晉書》曰:元皇帝諱睿, 字景文, 宣帝曾孫, 琅邪恭王覿之子也。咸寧二年生於洛陽, 有神光之異, 一室盡明, 所藉槁如始刈。及長, 白毫生於日角之左, 隆准龍顔, 目有精曜, 顧眄煒如也。年十五, 嗣位琅琊王。幼有令問, 惠皇之際, 王室多故, 每恭儉退讓, 以免於禍。沈敏有度量, 不顯灼然之跡, 故時人未之識焉。惟侍中嵇紹異之, 謂人曰:「琅琊王毛骨非常, 殆非人臣之相。元康二年, 拜員外散騎常侍。累遷左將軍, 從討成都王穎。蕩陰之敗, 叔父東安王繇爲穎所害。帝懼禍及, 將出奔。其夜月正明, 而禁衛嚴警, 無由得去, 甚窘近。有頃, 云霧晦冥, 雷雨暴至, 僥者皆弛, 因得潛出。穎先令諸關無得出貴人, 帝既至河陽, 爲津吏所止。從者宋典後來, 以策鞭帝馬而笑曰:「舍長!官禁貴人, 汝亦被拘耶!」吏乃聽過。至洛陽, 迎太妃歸國。東海王越之收兵下邳也, 假帝輔國將軍。尋加平東將軍, 都督揚州諸軍事。越西迎大駕, 留帝居守。永嘉初, 用王導計, 始鎮建業, 以顧榮爲軍司馬, 賀循爲參佐, 王敦、王導、周顗、〈音擬。〉刁協等爲腹心股肱, 賓禮名賢, 存問風俗, 江東歸心焉。及懷帝蒙塵于平陽, 司空荀藩等移檄天下, 推帝爲盟主。湣帝即位, 加左丞相。歲餘, 進位丞相、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建武元年春二月辛巳, 平東將軍宋哲至, 宣湣帝詔曰:「時遭屯否, 皇綱不振。朕以寡德, 奉承洪緒, 不能祈天永命, 紹隆中興, 至使凶胡敢帥犬羊, 逼迫京輦。朕今幽塞窮城, 憂慮萬端, 恐一旦崩潰。卿詣丞相, 具宣朕意, 使攝萬機, 時據舊都, 修復陵廟, 以雪大恥。」三月, 帝素服出次, 舉哀三日。西陽王義及群僚參佐、州郡牧守等上尊號, 帝不許。義等以死固請, 至於再三。帝慨然流涕曰:「孤, 罪人也, 惟有蹈節死義, 以雪天下之恥, 庶贖鈇鉞之誅。吾本琅琊王, 諸賢見逼不已!」乃呼私奴命駕, 將反國。群臣乃不敢迫, 請依魏晉故事爲晉王, 許之。辛卯, 即王位, 大赦, 改元。大興元年, 春正月戊申朔, 臨朝, 懸而不樂。三月癸醜, 湣帝崩問至, 帝斬縗居廬。景辰, 百寮上尊號。即皇帝位, 詔曰:「昔我高祖宣皇帝誕膺期運, 廓開王基。景、文皇帝奕世重光, 緝熙諸夏。爰暨世祖, 應天順時, 受茲明命。功格天地, 仁濟宇宙。旻天不融, 降此鞠凶, 懷帝短世, 越去王都。天禍薦臻, 大行皇帝崩殂, 社稷無奉。肆群後三司六事之人, 疇諮庶尹, 至於華戎, 致緝大命於朕躬。予一人畏天之威, 罔敢稽違。遂登壇南面, 受終文祖, 燔柴頒瑞, 告類上帝。惟朕寡德, 纘承洪緒, 若涉大川, 罔知攸濟。惟爾股肱爪牙之佐, 文武熊羆之臣, 用能弼寧晉室, 輔予一人。思與萬國, 共茲休慶。」於是大赦, 改元。庚午, 立太子紹爲皇太子, 永昌元年春正月乙卯, 大赦, 改元。戊辰, 大將軍王敦舉兵于武昌, 以誅劉隗爲名, 龍驤將軍沈充帥衆應之。三月, 征征西將軍戴若思、鎮北將軍劉隗還衛京都。劉隗軍于金城, 右將軍周禮守石頭, 帝被甲徇六師於郊外。遣平南將軍陶侃領江州, 安南將軍甘卓領荊州, 各帥所統, 以躡敦後。夏四月, 敦前鋒攻石頭, 周禮開城應賊, 奮威將軍侯禮死之。敦據石頭, 戴若思、劉隗帥衆攻之, 王導、周顗、郭逸、虞潭等三道出戰, 六軍敗績。尚書令刁協奔于江垂, 爲賊所害。鎮北將軍劉隗奔于石勒。帝遣使謂敦曰:「公若不忘本朝, 於此息兵, 則天下尚可安也。如其不然, 朕當歸於琅琊, 以避賢路。」辛未, 大赦。敦自爲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封武昌郡公, 邑萬戶。十一月己醜, 帝崩於內殿, 在位六年, 時年四十七, 葬平陵, 廟號中宗。
孫盛《晉陽秋》曰:昔秦始皇東游, 望氣者云:「五百年後, 東南金陵之地有天子氣。」於是始皇改曰秣陵。吳人以爲:孫權, 帝之表也。盛案:始皇遊歲至權僣號四百三十七年, 考之年數既不合, 校之基守又非倫, 豈應帝王之符而見兆於上代乎?有晉金行, 奄君四海, 金陵之祥, 其在斯乎?且秦政東遊, 至是五百二十六年, 所謂「五百年之後當有王者」也。又孫皓將亡, 吳郡臨蕪湖, 一夜草木自除, 於湖邊得石函, 中有小石, 青白色, 長四尺, 廣二寸餘, 上有白帝字。時人莫察其祥意者, 豈中宗興五湖之征歟?太康三年, 建業有寇, 餘姚人任振以《周易》筮之曰:「寇已滅矣, 後三十八年, 揚州當有天子。」又太安中童謠曰:「五馬浮渡江, 一馬化爲龍。」永嘉大亂, 王室淪覆, 惟琅琊、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 至是中宗登祚。先是, 歲、鎮、辰、太白四星聚于牛、鬥之間, 五鐸又見于晉陵, 置數玄感, 若合符契焉。又初元石圖有牛繼馬後, 故宣帝深忌牛氏, 遂爲二榼, 共一口以貯酒。帝先飲佳者, 以毒者鴆其將牛金, 而恭王妃夏氏通小吏牛飲, 而生元帝, 亦有符云。
《世說》曰:元帝始過江, 謂顧驃騎曰:「寄人國事, 志常懷慚。」榮跪答曰:「臣聞王者天下爲家, 是以秋毫無定處, 九鼎遷洛邑, 願陛下無以遷都爲念。」
又曰:元帝正會, 引丞相王導登禦床, 王公既固辭, 中宗引之彌苦。文獻曰:「使太陽與萬物同輝, 臣下何以仰瞻?」
明皇帝
《晉書》曰:明皇帝諱紹, 字道畿, 元皇帝長子也。幼而聰哲, 爲元帝所寵異。年數歲, 嘗坐置膝前, 屬長安使來, 因問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 居然可知也。」元帝異之。明日, 宴群寮, 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 曰:「何乃異間者之言?」對曰:「舉目則見日, 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建興初, 拜東中郎將, 鎮廣陵。元帝爲晉王, 及即帝位爲皇太子。性至孝, 有文武才略。永昌元年閏月己醜, 元帝崩。庚寅, 太子即皇帝位, 大赦。尊所生荀氏爲皇太后。大寧元年三月戊寅朔, 改元, 臨軒, 停饗宴之禮, 縣而不樂。二年夏五月, 王敦矯詔拜其子應爲武衛將軍, 兄含爲驃騎大將軍。帝所親信常從督公乘雄、冉曾幷爲敦所害。六月, 敦將舉兵內向, 帝密知之, 乃乘巴滇駿馬微行, 至於湖, 陰察敦營壘而出。軍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晝寢, 夢日環其城, 驚起曰:「此必黃須鮮卑奴來也。」帝母荀氏, 燕代人, 帝狀類外氏, 須黃, 敦故謂帝云。於是使五騎物色追帝。帝亦馳去, 僅以獲免。秋七月壬申朔, 敦遣其兄含及錢鳳、周撫、鄧岳等水陸五萬, 至於南岸。溫嶠移屯水北, 燒朱爵桁, 以挫其鋒。帝躬帥六軍, 出次南堂。至癸酉夜, 募壯士, 遣將軍段秀、中軍司馬曹渾、左衛參軍陳嵩、鍾寅等甲卒千人渡水, 掩其未備, 平旦, 戰於越城, 大破之, 斬其前鋒將何康。王敦憤惋而死。三年春二月戊戌, 複三族刑, 惟不及婦人。三月戊辰, 立皇太子衍爲皇太子, 大赦, 增文武位二等, 大酺三日, 賜鰥寡孤獨帛, 人二匹。閏八月壬午, 帝不豫, 召太宰、西陽王義, 司徒王導, 尚書令卞壼, 車騎將軍郤鑒, 護軍將軍庾亮, 領軍將軍陸曄, 丹陽尹溫嶠幷受遺詔, 輔太子。戊子, 帝崩於東堂。在位三年, 時年二十七, 葬武平陵, 廟號肅祖。
《晉陽秋》曰:明帝文武鑒斷, 初在東宮, 敬禮賢士, 昵近明德。自王導、庾亮、溫嶠、桓彝、阮放皆見親侍, 分好綢繆, 雅好辭章, 談論辯, 明理義。與二三君子幷著詩論, 粲然可觀。於時, 東宮號爲多士。王敦既平, 思求民瘼, 詔尚書令、僕射、尚書曰:「吾饑于餐直言, 渴於求亮正, 想諸君達此懷矣。予違汝弼堯舜之相君臣, 吾雖虛暗, 庶不距逆耳之談。稷契之任, 諸君居之矣。望共勖之!」
《世說》曰:晉明帝欲起池台, 元帝不許之。明帝爲太子, 好養武士, 夕中作池, 比曉便成, 即今謂太子池是也。
成皇帝

《晉書》曰:成皇帝諱衍, 字世根, 明帝長子也。大寧三年三月戊辰, 立爲皇太子。閏月戊子, 明帝崩。己醜, 太子即皇帝位, 大赦, 增文武位二等, 賜鰥寡孤老帛, 人二匹, 尊皇后庾氏爲皇太后。秋七月癸卯, 皇太后臨朝稱制。咸和元年春二月丁亥, 大赦, 改元, 大酺五日, 賜鰥寡孤老米, 人二斛。二年十一月, 豫州刺史祖約、曆陽太守蘇峻等反。十二月辛亥, 蘇峻使其將韓晃入姑孰, 屠蕪湖。三年二月庚戌, 峻至於蔣山。假領軍將軍卞壼節, 六師及峻戰於西陵, 王師敗績。丙辰, 峻攻青溪柵, 因風縱火, 王師又大敗。尚書令、領軍將軍卞壼, 丹陽尹羊憲, 黃門侍郎周導, 廬江大守陶瞻幷遇害, 死者數千人。庾亮又敗于宣陽門內, 遂攜其諸弟與郭默、趙裔奔尋陽, 於是司徒王導、右光祿大夫陸曠、荀崧等衛帝於太極殿, 太常孔愉守宗廟。賊乘勝麾戈接於帝座, 突入太后後宮, 左右侍人皆見掠奪。是時大官惟有燒餘米數石, 以供禦膳。百姓號泣, 震響都邑。丁巳, 峻矯詔大赦, 又以祖約爲侍中、太尉、尚書令, 自爲驃騎將軍、錄尚書事。五月乙未, 峻逼遷天子于石頭, 帝哀泣升車, 宮中慟哭。峻以倉屋爲宮。九月戊申, 司徒王導奔于白石。庚午, 陶侃使督護楊謙攻峻于石頭。溫嶠、庾亮陣于白石, 竟陵太守李陽拒賊南偏。峻輕騎出戰, 墜馬, 斬之, 衆遂大潰。賊党複立峻弟逸爲帥。四年二月, 大雨霖。丙戌, 諸軍攻石頭。李陽與蘇逸戰于祖浦, 陽軍大敗。建威長史滕含以銳卒擊之, 逸等大敗。含奉帝禦於溫嶠舟, 群臣頓首號泣請罪。丁亥, 大赦。時大兵之後, 宮闕灰燼, 以建平園爲宮。甲午, 蘇逸以萬餘人自延陵湖將入吳興。乙未, 將軍王允之及逸戰於漂陽, 獲之。咸康元年春正月庚午朔, 帝加元服, 大赦, 改元, 增文武位一等, 大酺三日, 賜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米, 人五斛。二月, 揚州諸郡饑, 遣使賑給。八年夏六月庚申, 帝不豫, 詔曰:「朕以眇年, 獲嗣洪緒, 托於群公之上, 於茲十有八年。未能闡融政道, 剪除逋祲, 夙夜戰兢, 匪遑寧處。今遘疾殆不興, 是用震悼於厥心。年齡眇眇, 未堪艱難。司徒、琅琊王嶽, 親則母弟, 體則仁長, 君人之風, 允塞時望。肆爾群公卿士, 其輔之以祇奉祖宗明祀, 協和內外、允執其中, 嗚呼, 敬之哉!無墜祖宗之顯命。」壬辰, 引武陵王晞、會稽王昱、中書監庾冰、中書令何充、尚書令諸葛恢受顧命。癸巳, 帝崩於西堂, 在位十七年, 時年二十二, 葬興平陵, 廟號顯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