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九十一 兵部二十二

太平御覽
卷二百九十一.兵部二十二

料敵下
《宋書》曰:晋義熙五年二月, 僞燕王慕容超大掠淮北。三月, 帝抗表北伐, 以丹陽尹孟昶監中軍留府事。乃浮淮入泗。五月至下邳, 留船, 步軍進琅琊。所過築城留守。超大將軍公孫五樓請斷大峴, 堅壁清野以待。超不從。初謀是役, 議者以爲賊若嚴守大峴, 軍無所資, 何能自返。帝曰:「不然。鮮卑性貪, 略不及遠, 旣幸其勝, 且愛其。必將引我, 且亦輕戰, 師一入峴, 吾何患焉!」及入峴, 帝舉手指天曰:「事濟矣!」衆問其故, 帝曰:「師旣過險, 士有必死之志, 餘糧栖畝, 軍無匱乏之憂, 勝可必矣。」
《通典》曰:陳將吳明徹進逼壽陽, 北齊將王琳拒守。又遣大將皮景和率兵數十萬來援, 去壽春三十里, 頓軍不進。諸將咸曰:「堅城未拔, 大援在近, 不審公計將安出?」明徹曰:「兵貴在速, 而彼結營不進, 自挫其鋒, 吾知其不敢戰明矣。」于是躬擐甲胄疾攻, 一鼓而克壽陽。
又曰:西魏遣將于謹討梁元帝于江陵, 長孫儉問謹曰:「爲蕭繹之計, 將欲如何?」謹曰:「耀兵漢、沔, 席捲度江, 直據丹陽, 是其上策;移郭內居民, 退保子城, 峻其陴堞, 以待援至, 是其中策;若難于移動, 據守羅郭, 是其下策。」儉曰:「揣繹定出何策?」謹曰:「必用其下策。」儉曰:「彼弃上而用下, 何也?」對曰:「蕭氏保據江南, 綿歷數紀。屬中原多故, 未遑外略。又以我有齊氏之患, 必謂力不能分。且繹懦而無謀, 多疑少斷, 人難慮始, 皆戀邑居, 旣惡遷移, 當保羅郭。所以用下策也。」謹令令中山公護及楊忠等, 率精騎先據江律, 斷其走路。染人竪木棚于外城, 廣輸六十里。尋而謀至, 悉衆圍之。梁主屢遺兵于城出戰, 輒爲謀所破。旬六日, 外城自陷, 梁主退保子城。翌日, 率其太子以下, 面縛出降, 尋殺之。
又曰:後魏末, 原州民豆盧狼害都督大野樹兒等據州城反, 州人李賢乃招集豪杰謀曰:「賊起倉卒, 便誅二將, 其勢雖盛, 其志已驕。然其政令莫施, 惟以殘剝爲業。夫霸據之賊而馭烏合之衆, 勢自離解。今若從中擊之, 賊必喪膽。如吾計者, 指日取之。」衆皆從, 賢乃率敢死士三百人, 分爲兩道, 乘夜鼓噪而出。群賊大驚, 一戰而敗。狼遁走, 追斬之。
《後魏書》曰:李順使凉州還, 世祖問蒙遜政教得失。順曰:「蒙遜專威河右三十許年, 雖不能貽厥將來, 猶足以終其一世。但前歲表許十月送曇元讖, 及臣往迎, 便乖本意。不忠不信, 於是而甚。以臣觀之, 不復周矣。世祖曰:「若如卿言, 則效在不遠, 其子必復襲世襲。」又問曰:「早晚當滅?」順曰:「臣略見其子, 幷非俊才, 能保一隅。如敦煌太守牧犍, 器性粗立, 若繼蒙遜者必此人也。然比之于父, 僉謂不逮。殆天所用資聖明也。」旣而蒙遜死問至, 世祖謂順曰:「卿言蒙遜死, 今則驗矣, 又言牧犍立, 何其妙哉。朕克凉州, 亦當不遠。」于是賜絹千匹, 厩馬一匹, 進號安西將軍, 寵待彌厚。
《唐書》曰:武德初, 劉武周據太原, 使其將宋金剛屯于河東。太宗往征之, 謂諸將曰:「金剛懸軍千里, 深入吾地, 精兵驍將皆在于此。武周自據太原, 專倚金剛以爲捍蔽。金剛雖衆, 內實空虛, 虜掠爲資, 意在速戰。我堅營蓄銳以挫其鋒, 分兵汾隰, 沖其心腹。彼糧盡計窮, 自當遁走。當待此機, 未宜速戰。」於是遣劉弘等絕其糧道。其衆遂餒, 金剛果遁。
又曰:武德中, 李靖隨河間王孝公討蕭銑, 師至于清江, 克銑荊門。遣其將乘勝入北江, 銑悉兵以拒之。孝恭將戰, 李靖止之曰:「楚之輕銳, 難與爭鋒。今新失荊門, 盡兵出戰, 此救敗之師也, 非其本圖, 勢不能久。一日不戰, 賊必兩分, 留輕兵以抗我, 退羸師以自守, 此即勢虧力弱, 擊之必捷。」孝恭不從, 遣靖安營, 自以銳師水戰。孝公果敗于南岸。
又曰:隋末王世充殺其主越王侗, 自僭僞號, 太宗率師討之。世充求援于河北竇建德, 將全軍赴之。諸將以二賊合勢, 衆寡不敵, 宜退舍以避之。行台郎中薛收獨進計曰:「王世充據有東都, 府庫填積, 其下兵士皆江淮精稅, 其所患者在于乏食耳。是以爲我所持, 求戰不可。建德親總軍旅, 來拒我師, 亦當盡彼驍雄, 期于奮决。若縱其至此, 兩寇相連, 轉河北之糧以相資給, 則伊、洛之間戰鬥不已。今宜分兵守營, 深其溝防, 即世充欲戰, 愼勿出兵。大王親選猛銳, 先據成皋之險, 訓兵坐甲, 以待其至。彼以疲弊之師, 當我堂堂之勢, 一戰必克。建德旣破, 則世充自下。不過兩旬, 夏、鄭二主可面縛于麾下矣。若退兵自守, 計之下也。」秦王喜曰:「合吾意。」是日出師據虎牢, 卒擒建德。
又曰:隋煬帝爲突厥所圍, 郡縣皆發赴援。時太宗年未弱冠, 召募從軍, 隸屯衛將軍云定興。師將發, 太宗勸之多賫旗鼓, 設疑兵, 以威突厥。定興初不納, 太宗謂之曰:「始畢掃其境內, 敢圍天子, 本疑國家倉卒無援。忽見旗鼓之盛, 必謂救兵雲集。今者師進, 可前後相次, 令數十里間連亘不絕。晝則旗幡相續, 夜則鉦鼓相應, 以張形勢, 賊見必懼, 望塵而退。此計之上也。不然則爲所輕, 悉軍來戰, 公必不支矣。」定興悅而從焉。將次崞縣, 突厥候騎馳告始畢曰:「兵大至。」遂解圍而退, 果如所籌。
又曰:太宗遣李靖經略突厥, 以張公謹副。公謹因言突厥可取之狀, 曰:「頡利縱欲肆情, 窮凶極暴, 誅害良善, 昵近小人, 此即主昏于上, 其可取一也。又其別部同羅、僕骨、回紇、延佗之類, 幷自立君長, 將圖反噬, 此則衆叛于下, 其可取二也。頡利被疑, 輕騎自免;柘設出討, 匹馬不歸;欲谷喪師, 立足無地;則兵挫將敗, 其可取三也。塞北霜早, 糇糧乏絕, 天降之灾, 因以饑饉, 其可取四也。頡利疏其突厥, 委諸胡人, 胡人翻覆, 是其常性, 大軍一臨, 內必生變, 其可取五也。華人入北, 其類實多, 比聞自相嘯聚, 保據山險, 師出塞垣, 自然有應, 其可取六也。」太宗深納之。及破定襄, 敗頡利, 頗預謀略, 進爵爲國公。
又曰:元和十年, 王師討淮西, 鎮州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李師道謀撓王師, 遣刺客于京城, 殺宰相武元衡。憲宗怒, 命禦史中丞裴度爲宰相, 專主兵機, 以誅三盜, 時淮西鎮冀兩道用軍, 度支儲運供餉不暇, 復又諸軍玩寇陰與賊通, 冀朝廷力竭即行赦、雪, 議者患之。宰相韋貫之奏曰:「陛下豈不知建中之事乎?天下之兵, 始于蔡急魏應, 齊趙同惡。德宗率天下兵, 令馬燧、李抱眞急擊之。物力旣屈。硃泚乘間爲亂, 朱滔南向指闕, 致使梁、漢爲府, 奉天有行, 皆陛下親所聞見。非他也, 不能忍待次第, 速于滅賊故也。陛下獨不能寬歲月之計, 俟拔蔡而圍鎮耶?」上深然之, 而已下詔矣。後擒元濟而承宗服, 果如貫之所籌。
《漢晋春秋》曰:亮圍祁山, 招鮮卑軻比能等, 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于是魏大司馬曹眞有疾, 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 魏明帝曰:「西方事重, 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 督張囿、費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 餘衆悉出, 西救祁山。欲分駐雍、, 宣王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 將軍言是也。不能當而分爲前後, 此楚之三軍所以爲黥布擒也。」遂進。亮分兵留攻, 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費曜邀亮, 亮破之, 因大芟其麥, 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 斂兵依險, 軍不得交, 亮引兵而還。宣王尋亮至于鹵城。張囿曰:「彼遠來逆我, 請戰不得, 謂我利在不戰, 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大軍以近, 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 分爲奇兵, 亦出其後, 不宜進前而不敢逼, 坐失民望也。今亮懸軍食少, 亦行去矣。」宣王不從, 固尋亮。旣至, 又登山掘營, 不肯戰。賈詡、魏平數請戰, 且曰:「公畏蜀如畏虎, 柰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 乃使張囿攻無當監何平于南國, 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距, 大破之, 獲甲首三千級, 鎧五千領。宣王還保營。
袁希之《漢表傳》曰:丞相亮出軍圍祁連山, 始以木牛運糧。魏司馬宣王張囿救祁連山。夏六月, 亮糧盡, 軍還, 至于青封木門, 追之。亮駐軍, 削樹皮題曰:「張囿死此樹下。」豫令兵夾道以數千强弩備之。果自見, 千弩俱發, 而死。
《韓子》曰:趙主父使李疵視中山可攻不, 報曰:「可攻也。」主父曰:「何故可攻?」對曰:「其見岩穴窮閻隘巷之士以十數, 亢禮下布衣之士以百數矣。」君曰:「是賢君也, 安可攻?」疵曰:「然矣。好顯岩穴之士而朝之, 則戰士怠于行陣;上尊者下居士而朝之, 則農夫惰于力田。戰士怠于陣者, 兵弱也;農夫惰于田者, 國貧也。」
《衛公兵法》曰:凡與敵相逢, 持軍相守, 欲知彼算, 將揣其謀, 則如之何?」對曰:「士馬驍雄, 示我以羸弱;陣伍齊肅, 示我以不戰;見小利佯爲不敢爭, 伏奇兵故誘以奔北;內實嚴警, 外爲弛慢;恣行間諜, 托以忠告;或執使以相忿, 或厚賂以相悅;移師則减灶, 合營則偃旗;智足以及謀, 勇足以及怒, 非得地而不舍, 非全軍而不侵;以多擊少, 必取于晨朝;以寡擊衆, 必候于日暮。如此則兵多詭狀, 將有深圖, 理雖曲爲防愼, 不可入其規畫。故傳曰:見可則進, 知難而退, 軍之善政也。但敵固無小, 蜂蠆有毒。且鳥窮則啄, 獸窮猶觸者, 皆自衛其生命, 而求免于禍難也。若困而不鬥, 乃知不逮于鳥獸, 其能將乎?必須料敵制勝, 誡于小利, 然後可立大功矣。」或又問曰:「所謂料敵者何?」對曰:「凡料敵者, 料其彼我之形, 定乎得失之計, 始可出兵而决于勝負矣。當料彼將吏孰與己和, 客主孰與己逸, 排甲孰與己堅, 器械孰與己利, 教練孰與己明, 地形孰與己險, 城池孰與固己, 騎畜孰與己多, 糧儲孰與己廣, 工巧孰與己能, 秣飼孰與己豐, 資貨孰與己富;以此揣而料之, 焉有不保其勝哉!夫軍無小聽, 聽必審也;戰無小利, 利必大也。審聽之道, 詐亦受之, 實亦受之, 工亦受之, 拙亦受之, 其詐而似實亦受之, 其實而似詐受之。但當明聽其實, 參會衆情, 徐思其驗, 鍛煉而使。不得逆詐自聰, 挫折愚人之詞;又不得聽庸人之說, 稱敵寡弱, 輕侮衆心, 而不料其虛實;又不得受敵人以小利餌我勇士, 輒掠騎畜, 獲其首級, 將暗不斷, 而重賞之。忽敵無備, 必爲所敗。揣敵之術, 亦易知矣。若辭怒而不戰者, 待其援也;杖而立汲而先飲者, 倍程迫速渴之兼也。夫欲行無窮之勢, 圖不測之利, 其事煩多, 略陳梗概而已。若遇小寇而有不可擊者, 爲其將智而謀深, 士勇而軍整, 鋒甲堅銳而地險, 騎畜肥逸而令行。如此則士畜必死之心, 將懷擒敵之計, 此當固而待之, 未得輕而犯也。如逢大敵而必可鬥也, 彼將愚昧而政令不行, 士馬雖多而衆心不一, 鋒甲雖廣而兵刃不堅, 居地無固而糧運不繼, 卒無决戰之志, 傍無軍馬之援;此可襲而取之。抑又聞之, 統戎行師, 攻城野戰, 當須料敵, 然後縱兵。夫爲將能識此之機變, 知彼之物情, 亦何慮功不逮、鬥不勝哉!
又曰:敵有十五形可擊:新集, 〈始至, 行陣未定。〉未食, 〈雖已結陣, 須饋食。〉不順, 〈逆風向腱。〉後至, 〈敵後來, 不得山川地勢利。〉奔走, 〈行陣失次, 用力不齊, 陣布不均。〉不戒, 〈我亦弱, 誘敵之不設備。〉勤勞, 〈位道兼行, 人馬未息, 衣甲馳路, 雖陣不整。〉將離, 〈大將已去, 獨任小吏, 素不威服。〉長路, 〈趨戰爭利, 晝幕不息。〉候濟, 〈半渡疾擊。〉不暇, 〈貪利求勝, 不暇盡陣。〉險路, 〈泥濘陰狹, 車馬單行, 左右難救。〉擾亂, 〈行列失序, 進退不齊, 縱不相戴, 橫不相對, 或坐或立。〉驚怖, 〈卒厄相逢, 都無備預, 鼓噪掩擊, 三軍震懾。〉不定。〈陣數移動, 人馬數顧。〉師有十過:勇而輕死。〈可暴。〉貪而好利, 〈可遺。〉仁而不忍, 〈可勞。〉知而不怯, 〈可窘。〉信而喜信人, 〈可誑。〉廉潔而愛人, 〈可侮。〉慢而心緩, 〈可襲。〉剛而自用, 〈可誘。〉懦志多疑, 〈可惑。〉急而心速。〈可久〉
《孫子》曰:軍旁有險阻、蔣潢井、生葭葦、山林翳薈者, 必謹覆索之, 此伏奸之所藏處也。〈險者一高一下之地, 阻者草蔣水草之, 潢者池也, 井者不也, 葭葦者衆木所居也, 翳薈者可以屏籠蔽處也。此以上相地形, 此以下察敵情也。翳薈草木之相蒙蔽可以藏兵處, 反復索之也。〉敵近而靜者, 恃其險也;敵遠而挑人者, 欲人之進也, 其所處者居易利也;〈所居利也, 言敵去我近, 促譴輕挑, 我欲使前就之, 其就處者平利也。〉衆樹動者, 來也;〈斬拔樹木除道進來, 故動。〉衆草多障者, 疑也;〈結草爲陣, 欲使我度, 稠草中多障蔽者, 敵必逃去, 恐追及多作障蔽, 使人疑有伏也。〉鳥起者, 伏也;〈下有伏兵住藏, 觸鳥而驚起。〉獸駭者, 覆也;〈敵廣陣張翼來覆我也, 故獸驚駭矣。〉塵高而銳者, 車來也;〈車馬行疾速, 塵相沖, 故高也。〉卑而廣者, 徒來也;散而條達者, 薪采來也;〈塵散而條達, 各行所來也。〉少而往來者, 營軍者也。〈少, 塵少也。〉辭卑而益備者, 進也;〈其人來使辭卑, 使必進來間視之, 敵增備也。〉辭强而進驅者, 退也;〈詭詐也。來馳驅, 無所畏, 是欲退。〉輕車先出居其側者, 陣也;〈陣兵欲戰也。輕車, 馳車在陣側。〉無約而請和者, 謀也;〈未有要約而使來請和者, 有間謀也。〉奔走而陳兵者, 期也;〈自與偏將期也。〉半進半退者, 誘也。倚仗而立者, 饑也;〈倚仗矛戟而立者, 饑之意。〉汲役先飲者, 渴也;向人見利而不進者, 勞也;〈士疲勞也。敵人來, 見我利而不能擊進者, 疲勞。〉鳥集者, 虛也;〈敵大作營壘示我衆, 而鳥集其上, 其中虛者也。〉夜呼者, 恐也;〈軍士夜喧爭, 將不勇相驚而無備者, 恐懼也。〉軍擾者, 將不重也。〈無威重。〉旗動者, 亂也;〈旌旗謬動東西傾倚者, 亂也。〉吏怒者, 倦也。〈軍吏悉怒將者, 疲倦。〉粟馬食肉, 軍無懸不及其舍者, 窮寇也〈谷馬食肉, 不復畜積, 無懸簞之食, 欲死戰, 此窮寇也。, 即簞之類也。〉諄諄翕翕, 徐言入入者, 失衆也;〈諄諄者, 語貌, 又足貌也。翕翕者, 不直貌, 上失卒之心, 少氣之意。徐言入入者, 與之言安徐之貌, 此將失其衆也。諄, 章淪切。翕, 許及切。〉數賞者, 窘也;〈軍不索敵, 數行賞, 欲士卒之力戰者, 此恐窘者也。〉數罰者, 困也;〈數行刑罰者教令施廢, 是困者也。〉先暴而後畏其衆者, 不精之至也。〈先行悍暴於士卒, 而後欲畏己者, 此將不精之極也。〉來委謝者, 欲休息也。〈戰未相伏而下其意氣相委謝者, 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 久而不合。又不相去, 必謹察之。〈備其伏也。此必有間諜也。〉

又曰:凡敵有不卜而與戰, 有不占而避之。疾風大寒, 早興冥遷, 剖冰濟度。盛夏炎熱, 興役無間。行饑驅渴, 務取于遠。師久無糧, 士衆怨怒;妖祥疑惑, 上不能止。軍資旣竭, 時多霖注, 欲掠無所, 師衆不多, 地土不利。人馬疾疫, 道遠日暮, 士卒勞倦, 饑未及食, 解甲而息, 將薄吏輕, 士卒不固, 三軍數驚, 師徒無助, 陳而未定, 舍而未畢, 行阪涉險, 半隱半出。諸如此類, 擊而勿疑。若土地廣大, 人衆富盛, 上愛其下, 惠施流布, 賞信刑察, 發止得時, 行陣居列, 任賢使能, 師徒習教, 兵甲精銳, 四鄰有助, 大國有援。凡如此類, 憚而避之。故曰:見可而進, 知難而退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