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二十六 禮儀部五

太平御覽
卷五百二十六.禮儀部五

祭禮下
《漢書·郊祀志》曰:《洪范》八政, 三曰祀。祀者, 所以昭孝事祖, 通神明也。旁及四夷, 莫不修之。下至禽獸, 豺獺有祭。應劭曰:今孟春獺祭魚, 季秋豺祭獸。是以聖王為之典禮焉。秦襄公攻戎救周, 列為諸侯而居西, 自以為主少昊之神, 作西畤, 祠白帝, 其牲用駠駒、黃牛、羝羊各一云。其後十四年, 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 卜居之而告。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 其口止于鄜畤。李奇曰:鄜音孚。文公問於史淳, 淳曰:「此上帝之征, 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 用三牲, 郊祭白帝焉。自未作鄜畤, 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 李奇曰:于旁田有吳陽地。雍東有好畤, 皆廢無祀。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 神明之隩, 故立畤郊上帝, 諸神祠皆聚云。蓋黃帝時常用事, 雖殷周亦郊焉。其語不經見, 搢紳者弗道。
又《郊祀》曰:始皇東游海上, 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 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 以天齊也, 蘇林曰:當天中央齊。其祀絕, 莫知起時。
又《郊祀志》曰:文帝始幸雍郊, 見五畤, 祠衣皆上赤。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 言長安東北有神氣, 成五采, 若人冠冕焉。或曰:東北, 神明之舍;西方, 神明之墓也。張晏曰:神明, 日也。日出東壯。舍謂陽谷, 日沒于西也, 故曰墓。天瑞下, 宜立祠上帝, 以合符應。於是作渭陽五帝廟, 同宇, 韋昭曰:宇謂上同下異, 禮所謂復廟同屋也。帝一殿, 面五門, 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儀, 亦如雍五畤。明年, , 四月, 文帝親拜霸渭之會, 以郊見渭陽五帝。五帝廟臨渭, 其北穿蒲地溝水。爟火舉而祠, 若光輝然屬天焉。於是貴平, 至上大夫, 賜累千金, 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 謀議巡狩封禪事。文帝出長門, 若見五人于道北, 遂因其直, 立五帝壇, 孟康曰:直, 植也。直其立處以位壇。祠以五牢。
《東觀漢記》曰:建武三年, 上幸舂陵祠園廟, 大置酒, 與舂陵父老故人為樂。
又曰:桓譚字君山, 沛人。章帝元和中, 行巡狩至沛, 令使者祠譚冢, 鄉里以為榮。
又曰:李通上大司空印綬, 以特進奉朝請。及有司奏請封諸皇子, 帝感通首創大謀, 即日封通少子雄為邵陵侯。每幸南陽, 常遣使者以牢祀通父冢。
又曰:顯宗拜馬嚴持兵長史, 將北軍五校士、羽林兵三千人, 屯西河美稷, 衛護南單于, 聽置司馬、從事。牧守謁敬, 同之將軍。敕嚴過武庫, 祭蚩尤, 帝親御阿閣, 觀其士眾, 時人榮之。
又曰:永平中, 詔京兆右扶風, 以中牢祠蕭何。霍光出郡錢穀給蕭何子孫, 在三百里內悉令侍祠。
又曰:桓帝初, 立黃老祠北宮, 濯龍中, 以文罽為壇, 飾淳金釦器, 采色眩曜, 祠用三牲, 太官設珍饌, 作倡樂以求福祥。
《漢皇德傳》云:章帝詔使者, 奉太牢, 致祠唐堯於成陽云臺。
袁山松《後漢書》曰:韓卓字子助, 陳留人。臘日, 奴竊食祭其母, 卓義其心, 即日免之。
《漢舊儀》曰:宗廟八月飲酎, 用九大牢。元年祭天, 二年祭地, 三年祭五帝于五畤。三歲一辯, 皇帝自行他祠, 不出。祭天, 紫壇幄帷, 高帝配天, 居室下, 西向, 紺幄席。
又曰:宗廟三年一大祫祭之, 子孫諸帝以昭穆坐于高廟。神皆合食, 設左右坐。高祖南面, 繡幄帳, 堂上, 西北隅, 曲。幾黃金釦器, 每太牢中分之。右辯上帝, 左辯上后, 俎餘委肉積于前殿, 千斤, 名曰堆俎。子為昭, 孫為穆, 昭西曲屏風, 穆東面, 皆曲幾如高祖饌陳其右, 各配其左, 坐如祖妣之座法。
又曰:原廟一歲十二祠, 有閏加, 皆用太牢。
又曰:惟八月飲酎, 車駕夕牲, 牛以繡衣之。皇帝暮視牲, 以鑒燧取水于月, 以陽燧取火於日, 為明水火。左袒以水沃牛右肩, 手執鸞刀, 以切牛毛血薦之, 而即更衣。
又曰:五儀元年, 儒術奏施行, 董仲舒請雨事, 始令丞相以下求雨。雪曝城南, 舞童女禱天神五帝。五年, 始令諸官止雨。朱繩縈社, 擊鼓攻之。
又曰:祭五岳, 祠用三正色牲。十月涸凍, 二月解凍, 皆祭祀, 乘傳車, 稱使者。祭四瀆, 用三正色牲, 沉澥裥馬。祭人先於隴西西縣, 人先山皆有土人, 山下有畤埒, 如種菜畦。畤中各有一封。祭參辰星辰于池陽谷, , 夾道左右為壇營, 覆地各周三十六里。
又云:祭西王母于石室, 皆在所二千石、令長奉祠。漢五年, 修復周室舊祀, 祀后稷于東南。常以八月祭一太牢, 舞者七十二人, 冠者五六三十人, 童子六七四十二人, 為民祈農報功。
又曰:凡聖王之法, 追祭天地, 日月星辰, 山川萬神, 皆古之人。能紀天地五行氣, 奉其功以成人者也。故其祭祀皆以人事之禮, 食之所食也, 非祭食天與土地金木水火石也。又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 皆古帝王凡八十一姓。
《漢末英雄記》曰:公孫瓚, 字伯珪, 舉上計吏。郡太守劉其以事犯法, 檻車征。伯珪褠衣平幘, 御車到洛陽。其當徙日南, 伯珪具豚酒于北芒上祭, 辭先人, 舉觴祝曰:「昔為人子, 今為人臣, 當詣日南。日南多瘴氣, 恐或不還, 與先人辭於此。」再拜, 慷慨而起。其時州里人在京師者, 送行見之, 及觀者莫不歔欷。
《魏志》曰:管寧恒著布襦袴、布裙, 隨時單復, 出入閨庭, 能自柱杖, 不須扶侍。四時祠祭, 輒自力強, 改加衣服, 著絮巾, 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 親薦饌饋, 跪拜成禮。寧少喪母, 不識形象, 常特加觴, 泫然流涕。
又曰:濊南國常用十月祭, 氏民晝夜飲酒歌舞, 名之為舞天。又祭虎以為神。
《吳志》曰:赤烏年, 有南烏銜鵲墮東館, 丞相朱據燎鵲以祭。
干寶《晉紀》曰:帝配饗魏太祖廟。有奏諸功臣從饗者, 更以官為次, 在荀郭之上。
《後魏書》曰:胡處少弧, 言及父母, 則若孺子之號。敦煌氾潛家善釀酒, 每節常送一壺, 以給祭事也。
沈約《宋書》曰:羊玄保自少至老, 謹于祭奠, 四時珍新, 未得祠者, 口不妄嘗。
《齊書》曰:張沖, 永明八年為假節監青冀二州, 行刺史事。沖父初卒, 遺命曰:「祭我必以鄉土所產, 無用牲物。」沖在鎮西時, 還吳國取果菜。每至蒸嘗, 輒流涕薦焉。
《家語》曰:魯公索氏將祭而亡其下牲。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必亡矣。」後一年而亡。
《孔叢子》曰:元和二年春, 帝東巡狩, 還過魯, 幸闕里, 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子, 作六代之樂, 大會孔氏男子二十已上者六十三人, 命儒者講論。
《尸子》曰:先王之祠, 禮也。天子祭四極, 諸侯祭山川, 大夫祭五祀, 士祭其親也。
《白虎通》曰:王者祭宗廟, 親自取禽者, 尊重先祖, 必欲自射加功力。
又曰:《王制》曰:春薦韭, 夏薦麥, 秋薦黍, 冬薦稻。韭以卵, 麥以魚, 黍以豚, 稻以雁。春曰祠者, 物微, 故祠名之;夏曰礿者, 麥熟進之;秋曰嘗者, 新谷熟;冬曰蒸, 蒸者為眾, 冬之時, 物成者眾。
《益都耆舊傳》曰:蜀郡張寬, 字叔文, 漢武帝時為侍中。從祀甘泉, 至渭橋, 有女子浴于渭水, 乳長七尺。上怪其異, 遣問之。女曰:「帝後第七車知我所來。」時寬在第七車, 對曰:「天星主祭祀者, 齋戒不嚴, 則女人星見。」
《汝南先賢傳》曰:薛苞歸先人冢側坊中, 種稻以祭祀, 芋以充饑。耽詩悅禮, 玄虛無為, 舉孝廉賢良方正, 皆不就。
王歆之《神境記》曰:九疑山既出林, 過溪望見舜廟, 在郡山之下。而插構水際, 杳若靈居矣。余親負勁策, 致祠靈堂, 乃躬就齋潔奉奠。其宵, 水月如鏡焉。澗微響, 乃聞廟里若有弦歌者, 聲調如近, 察復緬邈。此其五弦之音, 南風之響乎?
解道虎《齊記》曰:臨淄城南十五里, 天齊淵五泉并出, 有異于常, 故廟屋以同。瓦有天齊字, 在齊八祠, 祠天于此, 故名云。
《越絕書》曰:越王既得平吳, 春祭三江, 秋祭五湖。因以其時為之立祠, 垂之來世, 傳之萬載。鄰邦樂德, 皆來取之。
《吳越春秋》曰:夫差帥諸群臣出國東, 祠子胥江水濱, 諸臣并在。夫差乃言曰:「寡人蒙先王之遺恩, 為千乘之王, 昔不聽相國之言, 乃用讒佞之辭, 至令相國遠沒江海。自亡已來, 濛濛惑惑, 如霧蔽日, 莫誰與言!」泣下沾衿, 哀不自勝。左右群僚, 莫不悲傷。
《十二洲記》曰:昔禹治洪水, 既畢, 乃乘橋車到鍾山, 祠上帝于北河, 歸大功于九河也。
《襄陽記》曰:諸葛亮初亡, 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不合, 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于道陌也。
摯虞《雜祀議》曰:故事, 祀皋陶于廷尉寺, 祭先聖于大學也。
桓子《新論》曰:昔楚靈王驕逸輕下, 簡賢務鬼, 信巫祝之道, 齋戒潔鮮以祀上帝, 禮群神, 躬執羽紱, 起舞壇前。吳人來攻, 其國人告急, 而靈王鼓舞自若, 顧應之曰:「寡人方祭上帝, 樂明神, 當蒙福佑焉。不敢赴救。」而吳兵遂至, 俘獲其太子及后姬以下。甚可傷。
《論衡》曰:魯文公逆祀, 去者三人;定公順祀, 叛者五人。貫于俗者, 謂則禮為非;曉禮者寡, 則知是者稀。
又曰:凡祭祀之義有二:一曰報功, 二曰循先。報功以勉力, 循先以崇恩也。
黃帝問玄女兵法曰:六甲將及夫人姓名服色。曰:其將皆著赤幘小冠帶, 白綬絞, 夫人足皆各像其禽獸足。凡欲治致神, 當于帛上書諸神名, 如法祭蔭。齊事六, 曰見形六, 十日一祭, 合諸神祭之。祭法:脯長一九, 廣三寸, 白茅為籍, 編以青絲。籍長二尺四寸, 廣六寸, 餅棗栗并脯置籍上。柸皆黑, 中以丹沙九兩, 盛米囊九枚, 置北斗座上, 中為九星。六甲坐外, 四面十二座, 座前一柸。受道者壇東北祭, 南向再拜祝。
《軍令》曰:金鼓幢麾隆衡皆以立秋日祠。先時, 一曰主者請祠。其主者奉祠, 若出征有所克獲, 還亦祠。向敵祠, 血于鍾鼓。秋祠及有所克獲, 還但祠, 不血鍾鼓。祝文某官使主者, 某敢告隆衡金鼓幢麾。夫軍, 武之器者, 所以正不義, 為民除害也。謹以立秋之日, 潔牲黍稷旨酒而敬薦之。
又曰:常以己丑日祠牛、馬, 先祝文曰:某月己丑, 某甲敢告馬牛先。馬者, 兵之道。牛者, 軍農之用。謹潔牲黍稷旨酒, 敬而薦之。
又曰:軍行濟河, 主者常先白沉璧文曰:某王使者某甲敢告于河, 賤臣某甲作亂, 天子使某帥眾濟河, 征討丑類, 故以璧沉, 惟爾有神裁之。
曹植《求祭先王表》:臣雖比拜表, 自計違遠已來, 已逾旬日垂竟, 夏節方到, 臣悲感有心。念先王公以夏至日終, 是以家俗不以夏日祭。至于先王, 自可以令辰告祠。臣雖卑鄙, 實稟體于先王。自臣雖貧窶, 蒙陛下厚賜, 足供太牢之具。臣欲祭先王于北河之上, 羊豬牛臣自能辦。否者, 臣縣自有。先王喜鰒, 臣前以表, 得徐州臧霸上鰒百枚, 足自供事, 請水瓜五枚。計先王崩來, 未能半歲。臣實欲告敬, 且欲復盡哀。博士鹿優、韓蓋等以為, 禮公子不得禰先君, 公子之子不得祖諸侯, 謂不得立其廟而祭之也。《禮》又曰:庶子不得祭宗。詔曰:「得月二十八日表, 知侯推情, 欲祭先王于河上。覽省, 上下, 悲傷感切, 將欲遣禮, 以紓侯恭敬之意。會博士鹿優等奏禮如此, 故寫以下。『開國承家, 顧迫禮制, 惟侯存心, 與吾同之。』」
殷允《祭徐孺子文》曰:惟太元六年, 龍集荒洛。冬十月哉生魄, 試守豫章太守殷君, 謹遣左右某甲奉清酎薌合一簋單羞, 再拜奠故聘士豫章徐先生。
周祇《祭梁鴻文》曰:晉隆和四年十一月, 陳郡周穎文以蘊藻行潦祠梁先生。
殷闡《祭王東亭文》曰:公以少牢之奠, 敬薦東亭王侯之靈, 蓋聞朗鑒不塵, 精金能照。
伯玉《祭孫叔敖文》曰:謹以豐羞祭楚令尹孫君之靈, 眇眇千載, 悠悠舒荊。理無不通, 事隔者形。尚想清塵, 承風效誠。
謝惠連《祭古冢文》曰:東府掘城北塹入一丈餘, 得古冢。上無封域, 不用磚瓦, 以木為槨。中有二棺, 正方兩頭, 無和明器之屬。材瓦銅漆, 有數十種。刻木為人, 長三尺可, 有二十餘載, 開見悉識。是人形, 以物棖撥之, 應手灰滅。棺上有五銖錢百餘枚, 水中有甘蔗節及梅李核, 皆浮出而不甚爛壞。銘志不存, 世代不可得而知之。公命城者改埋于東崗, 祭以豚酒。既不知其名字近遠, 故假為之號曰冥寞君云爾。
楊泉請辭曰:古不墓祭, 葬于中原而廟在大門里, 不敢外其親。平明出葬, 日中反虞, 不敢一日使神無依也。周衰禮廢, 立寢于廟墓。漢因而不改, 以先帝衣冠四時上盥水, 進果實而禘祫, 祭祀皆于宗廟。及其末, 因寢之, 在墓咸往祭焉。蓋由京師、三輔酋豪, 大姓力強、財富, 婦女贍侈, 車兩相追, 宿止墓下, 連日厭飫, 遂以成俗, 迄乎今日。夫死者骨肉歸乎土, 神而有靈, 豈其守夫敗壤而系乎草莽哉!

《唐書》曰:王義方初為太子校書, 魏征、張亮皆厚禮之。亮誅, 坐與交游, 貶授儋州吉安丞。行至南海, 舟人將以酒脯致祭, 義方曰:「黍稷非馨, 義在明德。」乃酌水而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