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卷九百五十.蟲豸部七
蜻蛉
揚雄《方言》曰:蜻蛉謂之蝍蛉。郭璞癥曰:六足四翼蟲也。淮南呼蟲康蟲尹也。
《說文》曰:蜻蛉,
一名桑根。
《爾雅》曰:虰音丁。蛵, 音升。負勞。郭璞癥曰:或曰即蜻蛉也, 江東呼狐梨, 未詳。
《莊子》曰:童子埋蜻蛉頭而化為珠。
《試縈》曰:荊莊王命養由基射蜻蛉, 曰:「吾愿生得之。」養由援弓射之, 拂左翼。
《戰國策》曰:莊辛謂楚莊王曰:「王獨不見夫蜻蛉?仰承甘露而飲之, 自以為伍錄, 與人無爭。不知夫五尺童子, 揭罶鉤膠絲, 加之四仞之上, 而下為螻蟻所食。」
《呂氏春秋》曰:海上有人好蜻蛉者, 每朝居海上從游, 有蜻蛉至者數萬, 前後左右盡蜻蛉也, 終日玩之不去。其父告曰:「聞蜻蛉從汝居, 取而來, 吾將玩之。」明日往之海上, 而蜻蛉無至者。
《東方朔別傳》曰:上置蜻蛉蓋下, 使朔獨射之。朔對曰:「馮翊馮翊, 六足四翼, 頭如珠, 尾正直, 長尾短項, 是非勾簍, 即蜻蛚」上「善。」賜帛十匹。
崔豹《古今注》曰:蜻蛉, 一曰青亭,
一曰胡蝶,
色青而大者是也。小而黃者曰胡離, 一曰胡梨。小而赤者曰赤卒, 一曰絳騶, 一曰赤衣使者, 好集水上, 亦名為赤弁丈人。
又曰:紺蝶, 一名蜻蛉, 似蜻蛉而色玄紺。遼東人謂為紺蟠, 亦曰童蟠, 好以七月群飛暗天。海邊夷貊食之, 謂海中青蝦化為之。
又曰:紺蝶, 一名蜻蛉, 似蜻蛉而色玄紺。遼東人謂為紺蟠, 亦曰童蟠, 好以七月群飛暗天。海邊夷貊食之, 謂海中青蝦化為之。
青蚨
《廣雅》曰:蟱蝸,
青蚨也。
《搜神記》曰:南方有蟲,
名暾音敦。蟲禺, 音隅。形如蟬大,
味辛美可食。其子著草葉如蠶種。得其子則母輒飛來, 雖潛取必知處。殺其母途錢, 子途貫, 用錢去貨, 旋則自還。
《淮南萬畢術》曰:青蚨還錢。青蚨, 一名魚,
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置甕中,
埋東行陰垣下,
三日後開之,
即相從,
以母血途八十一錢,
亦以子血途八十一錢,
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 置母用子, 錢皆自還。
蜂
《爾雅》曰:土蜂、匠箔東呼大蜂, 在土中作房者為土蜂, 啖其子即馬蜂也。今荊楚間呼為蟺, 音蟬。木蜂。似土蜂而小, 在樹上作房。
《方言》曰:蜂,
燕趙之間謂之蠓螉,
蒙翁二音。或謂之蚴蛻, 音幽悅。其大有蜜謂之壺蜂。即今黑蜂, 穿竹木作孔, 亦有蜜者。
《山海經》曰:平逢山有神如人, 二首, 名曰嬌蟲。是盤蟲, 實惟蜂蜜之廬。郭璞癥曰:嬌為盤蟲之長, 群蜂所舍集。蜜亦蜂名也。
又曰:大蜂, 其狀如螽。
又曰:大蜂, 其狀如螽。
《洪范五行傳》曰:秦昭王三十八年, 上郡大饑, 山木盡死, 人無所食, 蜂食田苗。
《左傳·僖中》曰: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 不設備而御之。臧文仲曰:「國尾馛小, 不而易也;無備, 雖眾不可恃也。君其無謂邾小, 蜂蠆有毒, 而況國乎?」
《孝經援神契》曰:蜂蠆垂芒。蜂蠆毒在后, 故言垂芒。
謝承《後漢書》曰:豫章嚴豐,
字孟侯,
為郡王主簿。太守賈萌舉兵欲誅王莽, 有飛蜂附萌車衡。豐諫, 以為不詳之徵。萌不從, 果見殺。
王隱《晉書》曰:太尉陶侃表倉曹參軍袁謙為高涼太守, 未至百餘里, 浦中有蜜費拔日而下謙舡上, 謙不覺甚惡。會得留郡文書, 賊欲乘虛攻郡, 謙欲速赴。明早進西南, 卒遇大風飛沙, 天地晦合, 不復得還浦, 遂沒海中。
《晉書》曰:鄒湛對武帝曰:「猛獸在田, 荷戈而出, 凡人能之。蜂蠆作于懷袖, 勇士為之驚駭, 出於意外故也。」
《淮南子》曰:蜂房不容鵠卵,
房, 巢也。小形不足以苞大體也。
《抱樸子》曰:軍行,
卒逢群飛蜂及虻蟲,
若蜜蜂尤多者,
必大戰,
驚於藏伏之賊。
《列女傳》曰:尹吉甫子伯奇,
至孝。事后母,
母取蜂,
去毒,
系於衣上。伯奇前,
欲去之,
母便大呼曰:「伯奇牽我!」吉甫見疑蜜, 伯奇自死。
《葛仙公別傳》曰:仙公與客對食, 客曰:「當請先生作一奇戲。」食未竟, 仙公即吐口中飯, 盡成飛蜂滿屋, 或集客身上, 莫不震肅, 但皆不螫人。良久, 仙公乃張口, 見蜂飛還入口中成飯。
《永嘉地記》曰:七八月中,
常有蜜蜂群過,
有一蜂先飛,
覓止泊處。人知輒內木桶中,
以蜜途桶中。飛者聞蜜氣或停,
不過三四來,
便舉群悉至。
《博物志》曰:細腰無雌,
蜂類也。無雌,
取桑蠶或阜螽子所見抱而成己子。《詩》云:「暝蛉有子, 蜾蠃負之。」
又曰:遠方諸山出蜜蠟處, 其處人家有研掬者。其法以木為器, 或十斛、五斛, 開小孔, 令才容蜂出入, 以蜜蠟途器, 內外令遍, 安著檐前或庭下。春月, 此蜂將作巢生育, 時來過人家圍垣者, 捕取得三兩頭, 便內著器中。數宿出蜂出飛去, 尋將伴來還, 或多或少, 經日漸益不可復數, 遂停住涂卻, 器中所滋長甚眾。至夏, 開器取蜜蠟, 所得多少隨歲中所宜豐儉。盧氏曰:春至秋末, 始有蜜, 晚者至冬, 余所見。今云夏, 未詳其故。
又曰:諸遠方山郡貧葒出蜜蠟。蜜蠟所著, 皆絕巖石壁, 非攀援所及, 惟于山頂以檻輦自懸掛下, 遂乃得取彩。蜂遂去不還。餘巢及蠟著石不盡者, 有鳥, 形小於雀, 群飛千數來啄之。至春都盡, 其處皆如磨洗。至春, 蜂皆還洗處, 結巢如故。年年如此, 物無錯亂者。人亦各懷各占其平處, 謂之蠟塞。鳥謂之靈雀, 捕搏終可不得也。
又曰:遠方諸山出蜜蠟處, 其處人家有研掬者。其法以木為器, 或十斛、五斛, 開小孔, 令才容蜂出入, 以蜜蠟途器, 內外令遍, 安著檐前或庭下。春月, 此蜂將作巢生育, 時來過人家圍垣者, 捕取得三兩頭, 便內著器中。數宿出蜂出飛去, 尋將伴來還, 或多或少, 經日漸益不可復數, 遂停住涂卻, 器中所滋長甚眾。至夏, 開器取蜜蠟, 所得多少隨歲中所宜豐儉。盧氏曰:春至秋末, 始有蜜, 晚者至冬, 余所見。今云夏, 未詳其故。
又曰:諸遠方山郡貧葒出蜜蠟。蜜蠟所著, 皆絕巖石壁, 非攀援所及, 惟于山頂以檻輦自懸掛下, 遂乃得取彩。蜂遂去不還。餘巢及蠟著石不盡者, 有鳥, 形小於雀, 群飛千數來啄之。至春都盡, 其處皆如磨洗。至春, 蜂皆還洗處, 結巢如故。年年如此, 物無錯亂者。人亦各懷各占其平處, 謂之蠟塞。鳥謂之靈雀, 捕搏終可不得也。
《宣驗記》曰:玄喜玄年,
建安郡山賊百餘人掩破郡治,
抄掠百姓資產子女,
遂入佛圖搜掠財寶。先是,
諸供養具別封置一室,
賊破戶,
忽有蜜蜂數萬頭從衣簏出,
同時噬螫群賊,
身首腫痛,
兩眼盲合,
先諸所掠皆棄而走。蜂飛邀逐噬擊彌路, 賊遂惶懼, 從便道而去。時是臘日, 所縛女子各還其家。
《廣五行記》曰:秦昭王委政於太后弟穰侯。穰侯用事, 山木盡死, 蜂食人苗稼。時大饑, 人相食。穰侯罷免歸第。
《嶺表錄異》曰:唐劉恂曾游宣、歙間, 見彼中人好食蜂兒, 狀如蠶蛹而瑩白。大蜂結房於山林間, 其大如巨鐘, 其中不知幾百層。村人彩時, 須以草衣蔽身, 以捍毒螫;復以煙火逼散蜂母, 然後攀緣崖樹, 斷其根。一房有蜂兒五斗或一石者, 三分, 中一趐足具矣, 即入鹽酪炒之, 曝乾, 以小紙囊貯之, 寄入京洛以為方物。
《楚辭》曰:玄蜂如壺。
蝝
《左傳·宣下》曰:十五年冬,
蝝生。
《爾雅》曰:蝝, 蝮音復。蜪音陶。也。郭璞癥曰:蝗子, 未有翅者。《外傳》曰:蟲含蚳蝝。
蝗
《禮記·月令》曰:仲冬行春令,
則蟲蝗為敗。
陸機《毛詩疏義》曰:阜螽,
蝗也。今人謂之螽子,
兗州人謂之螣。
《晉書·載記》曰:石勒時,
河朔大蝗。初穿地而生,
頓慨則化狀如蠶,
七八日而臥,
四日蛻而飛,
彌亙百里。惟不食三豆及麻,
并、冀尤甚。
《唐書》曰:貞觀中,
終南等數縣蝗。太宗至苑中,
枷,
掇數枚而咒之曰:「民以穀為命, 而汝食之, 是害於百姓也。百姓有過, 在予一人。爾其有靈, 但當食我, 無害百姓!」將吞之, 侍臣恐致疾, 遽來諫止。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 何疾植弟?』遂吞之。自是蝗不為災。
《漢實錄》曰:乾祐初, 開封府言陽武、雍丘、襄邑蝗,
府尹侯益遣人以酒肴致祭。三縣蝗為鴝鵒聚食, 敕禁羅弋鴝鵒, 以其有吞噬之異也。
蠋
《毛詩·豳·七月》曰:蜎々者蠋, 烝在桑野。桑蟲。
《爾雅》曰:蚅烏,
蠋音蜀。也。郭璞癥曰:蟲大如指, 似蠶。孫炎注曰:蚅, 一名烏蠋也。
《廣志》曰:藿蠋,
有五色者槐香蠋,
五彩、有角、甚臭。白澤曰蠋,
有角、五彩文。長尾者,
龍也。殺之立死。
《韓子》曰:鱔似蛇而蠶似蠋, 人見蛇則驚駭,
枷邆則毛起;漁者持鱔,
婦人拾蠶,
利之所在,
皆為賁、育。
水馬
《南州異物志》曰:交趾海中有蟲, 狀如馬形, 因名曰十馬。婦人難產者, 手握此蟲, 或燒作屑服之, 則更易如羊之產也。凡物擲晷, 羊產最易。
《抱樸子》曰:以亦斑蜘蛛及水馬合馮夷水仙丸, 服之, 可以居死晷。
徐衷《南方草物狀》曰:海中有魚, 狀似馬,
或黃或黑,
海中民人名作水馬。捕魚得之,
不可啖食。曝乾熇之,
婦人產難,
使握持之;亦可燒飲。
水蛭
《爾雅》曰:蛭,
蟣。郭璞癥曰:匠箔東呼死晷蛭蟲入人肉者為蟣, 音祈也。
《齊書》曰:蕭季敬為廣州刺史, 為都護周世雄所襲, 軍敗, 奔山中, 為蛭所嚙, 肉盡而死。
常璩《華陽國志》曰:南廣郡土地無稻田蠶桑, 多蛇蛭虎狼。
《賈誼書》曰: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 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入問疾, 王曰:「吾食菹而得蛭。不行其罪, 是法廢而威不立;譴而誅, 恐監食皆死。遂吞之。」令尹曰:「天道無親, 惟德是輔。王有仁德, 病不為傷。」王果病愈。
王充《論衡》曰:蛭,
食血之蟲。惠王殆有積血之疾,
故食積血之蟲而病愈也。不然,
則賢者操行豈若蠶蛭除病?賢者在側, 則常無病也。
張茂先《博物志》曰:水蛭三斷而成三物。
《本草經》曰:水蛭,
一名至掌,
味咸,
治惡血淤結、瞬嫡;破凝積,
利水道。
《陶弘景集注本草經》曰:水蛭, 味咸苦,
平微寒,
有毒,
一名蚑,
生雷澤、池澤。蚑音蜞。
短狐
《毛詩·何人斯》曰:為鬼為蜮,
則不可得。蜮, 短狐也。
《韓詩外傳》曰:短狐,
水神也。
陸機《毛詩疏義》曰:「為鬼為蜮」, 蜮, 短狐也, 一名射影, 如龜, 二足, 江淮水皆有。人在岸, 影見死晷, 投人影則殺人, 或曰射影也。南方人欲入水, 以瓦石投死晷, 令濁, 乃入也。或又含沙射人, 入肌, 其瘡如疥。
魯莊公十八年秋,
《經》書有蜮,
《傳》稱不為災也。
《穀梁傳·莊公》曰:秋,
有蜮。一有一亡曰有言不常有。蜮, 射人者也。今短狐射人為疾是也。《左傳》同。
《廣雅》曰:射工,
蜮,
短狐也。
《竹書紀年》曰:晉獻公二年春, 周惠王居於鄭。鄭人入王府, 多取玉焉。玉化為蜮, 射人。
《齊書》曰:屠氏爬賻彩樵夜績, 以供養父母。父母俱卒, 親營殯葬, 負土成墳。忽空中有聲云:「汝至性可重, 山神欲相驅使。汝可為人療病, 必得大富。」女謂是鬼魅, 弗敢從, 遂得病。積時, 鄰舍人有溪蜮毒者, 女識毒, 試療之, 自覺病便差。遂以巫道為人療病, 無不愈者, 家產日益。
《抱樸子》曰:短狐,
一名蜮,
一名射工,
一名射影,
其實水蟲也。狀似鳴蜩而如合杯, 有翼能飛, 無目利耳。口中有橫物。如聞人聲, 緣口中物如角弩, 以氣為矢, 激水而射人, 中身者即發瘡, 不曉治之者殺人。其病似大傷寒, 不日皆死。
又曰:射工蟲, 冬矢蟄於谷間, 大雪時索之, 此蟲所生, 其雪不積留, 氣起如灼蒸, 當掘之, 不過入地一尺, 則得也。陰乾末, 帶之, 夏天自辟射工也。
又曰:射工蟲, 冬矢蟄於谷間, 大雪時索之, 此蟲所生, 其雪不積留, 氣起如灼蒸, 當掘之, 不過入地一尺, 則得也。陰乾末, 帶之, 夏天自辟射工也。
《玄中記》曰:水狐者,
視其形,
蟲也;見其氣,
乃鬼也。長三四寸,
其色黑,
廣寸許,
背上有甲,
厚三分許。其口有物向前,
如角狀,
見人則氣射人,
去二三步即射人。中十人,
六七人死。
《地理書》曰:車茂安與夏囗書云:「外生石季甫忽為鄭令, 此縣既有短狐之疾, 又沙虱害人。聞此消息, 倍益悉慮。」
《博物志》曰:江南山溪死晷有射工蟲,
甲蟲之類也。長一二寸,
口有弩形,
以氣射人影,
隨所著處發瘡,
不治則殺人。
沙虱
《廣雅》曰:沙虱,
也。音旋。
《廣志》曰:沙虱,
色赤,
大不過蟣,
在死晷,
入人皮中殺人。
《唐書》曰:南中山川有鴆鳥之地, 必有犀牛;有沙虱、水弩, 必生可療之草。
又曰:南平獠部落, 土氣多瘴癘, 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
又曰:南平獠部落, 土氣多瘴癘, 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
《淮南萬畢術》曰:沙虱,
一名蓬活,
一名地脾。
《抱樸子·內篇》曰:沙虱,
雨后及晨暮踐沙,
必著人,
如毛發端。初著人便入皮里,
可以針挑取之,
正赤如丹。著人上,
動行,
若不挑,
即此蟲便入入身中殺人。行此蟲之地, 每還, 輒當以火自炙令遍, 則蟲隨火去也。水陸皆有之。
《博物志》曰:深山窮谷多毒虐之物, 氣則有瘴癘, 人則有工蟲, 獸則有虎, 鳥則有鴆, 蛇則有蝮, 蟲則有射工、沙虱, 草則有鉤吻、野葛, 其餘則蛟蟒之屬生焉。
《本草經》曰:沙虱,
一名石蠶。
《葛洪方》曰:辟沙虱, 用麝香、大蒜合羊脂搗,
著小筒中帶之,
良。
十二時蟲
《博物志》曰:交州南有蟲,
長或一寸,
大小如指。有廉槾,
亡旦切。形似白石英, 不知其名。視之無定色,
在陰地色多緗綠,
出日光中變易,
或青或綠,
或丹或黃,
或紅或赤。女人取以為首飾。宗岱每深以為物無定色, 引云霞以為喻, 托此以助成其說。今孔雀毛亦隨光色變易, 或黃或赤, 但不能如此蟲耳。
《嶺南異物志》曰:容州有蟲如守宮, 身圓而頸長, 頭有冠幘。一日中隨時變色, 青黃赤白黑, 未常定。土人不能名, 呼為十二時蟲。嚙人不可療。
又曰:南方有蟲, 大如守宮, 足長, 身青, 肉鬛赤色。其首隨十二時變, 子時鼠, 丑時牛, 亥時豬。性不傷人, 名曰避役。見者有喜慶。
又曰:南方有蟲, 大如守宮, 足長, 身青, 肉鬛赤色。其首隨十二時變, 子時鼠, 丑時牛, 亥時豬。性不傷人, 名曰避役。見者有喜慶。
《嶺表錄異》曰:十二時蟲, 則蛇師、蜥蜴之類也。土色者身, 尾長丈餘, 腦上連背, 有鬐鬛。草樹上行, 極迅速, 亦多在人家籬落間。俗傳云:一日隨十二時變色, 因名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