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百六十八 舟部一

太平御覽
卷七百六十八.舟部一

敘舟上
《釋名》曰:船, 循水而行。
又曰:舟, 言周流也。船上屋曰廬, 象舍也。其上重屋曰飛廬, 在上, 故曰飛也。又在其上曰雀室, 於中候望, 若鳥雀之警視也。
又曰:舟名青翰、千翼、赤馬, 亦名鹢首。
《說文》曰:船, 從舟, 從鉛省聲。艘, 船總名也。, 音騷。
《易》曰:刳木為舟, 剡木為楫。舟楫之利, 以濟不通。
《詩》曰:汎彼柏舟, 在彼中河。舟在河中, 猶婦人在夫家, 是其常處。
又曰:二子乘舟, 二子, 伋、壽。泛泛其景。愿言思子, 中心養養。
又曰:泛泛楊舟, 載沉載浮。, 木也。舟之泛浮隨所載。既見君子, 我心則休。
《書》曰:予乘四載, 隨山刊木。所載者四, 其一曰水乘舟。
又曰:若乘舟, 汝弗濟, 臭厥載。
《禮》曰:季春之月, 舟牧覆舟。五覆五反, 乃告舟備, 具于天子。鄭玄曰:舟官覆反舟者, 備傾漏也。蔡邕《章句》曰:備謂檝棹紼綆維引之具。
《左傳》曰: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 蕩公。公懼, 變色, 禁之不可。公怒, 歸之, 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又曰:冬, 晉薦饑, 使乞糴于秦。秦輸于晉, 自雍及絳相繼, 命之曰泛舟之役。泛謂水運入河汾也。
又曰:秦伯伐晉, 孟明濟河焚舟, 示必死也。取王宮及郊。王宮、郊, 皆晉地。晉人不出, 遂自茅津濟, 封崤尸而還。茅津, 在河東大陽縣西。封, 埋藏。
又曰:楚敗吳師, 獲其舟餘皇。餘皇, 舟名。
又曰:晉、楚將戰, 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于河, 故敗而先濟也。
《春秋潛潭巴》曰:澤浮舟, 天子以亡為憂。宋均注曰:潭, 無底之澤, 今浮舟, 言陰盛之耳。
《論語》曰: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 奡蕩舟, 俱不得其死然。」
《爾雅》曰:舫, 舟也。天子造舟, 諸侯維舟, 大夫方舟, 士特舟, 庶人乘柎。郭璞注曰:造, 比船為橋也。維, 連四船也。方, 并兩船也。特, 單船也。柎, 編木以渡也。
《廣雅》曰:艦, 大船也。舫、艕, 船也。蒙沖、、步典切。䑦、音鉤𦪇音鹿, 古可切。舼、音洪艇、音挺, 音猛舟也。
《家語》曰:舟非水不行, 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 民犯上則君危。
《戰國策》曰:或謂公叔曰:「乘舟, 舟漏而不塞, 則舟沉矣;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 則舟覆矣。今公自以辯於薛公而輕秦, 是漏舟而輕陽侯之波也。愿公察之。」
《帝王世紀》曰:昭王濟漢, 船人惡之, 以膠船進王, 中流膠船解, 王沒于水。
《史記》曰:項羽欲東渡烏江, 瓚曰:牛渚。烏江亭長艤船待, 徐廣曰:㰕音儀。骃案, 應劭曰:㰕, 正也。孟康曰:㰕, 音蟻, 附也, 附船著岸也。如淳曰:南方人謂整船向岸曰㰕也。謂項王曰:「江東雖小, 地方千里, 眾數十萬人, 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 漢軍至, 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無一人還,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 籍獨不愧於心乎?」及為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 所當無敵, 嘗一日行千里。吾不忍殺之, 以賜公。」
又曰:韓信擊魏, 魏王盛兵蒲坂, 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 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 以木罌缻渡軍, 襲安邑, 虜魏王豹。
又曰:陳平逃楚歸漢, 渡河, 船人疑有金, 陰欲害之。平脫衣刺船, 遂免害。
《漢書》曰:鄧通, 蜀郡南安人, 以棹船為黃頭郎。師古曰:棹船, 能持棹行船也。土勝水, 其色黃, 故刺船之郎皆著黃帽, 因號曰黃頭郎也。
又曰:景帝三年, 吳大船自覆。吳地以船為家, 國將亡也。
又曰:武帝《汾歌》曰:「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楊素波。」
又曰:武帝浮江射蛟, 舳艫千里。李斐曰:舳, 船后持拖處。艫, 船頭刺棹處也。
又曰:武帝時, 越欲用船戰逐, 水戰相逐。乃大修昆明池, 列館環之, 治樓船高十餘丈, 旗幟枷其上。
又曰:伍被曰:「吳王伐江陵木以為船。」
又曰:薛廣德為御史大夫。秋上酎祭宗廟, 出便門, 欲御樓船。廣德當乘輿, 免冠頓首, 曰:「宜從橋!」詔曰:「大夫冠。」廣德曰:「陛下不聽臣, 臣自刎, 以血污車輪, 陛下不得入廟矣。」上不悅。光祿大夫張猛進曰:「臣聞主聖臣直, 乘船危, 就橋安。聖主不乘危, 御史大夫言可聽。」上曰:「曉人不當如是耶!」乃從橋。
又曰:江都易王子建不道, 使宮女乘小船, 建以足踏覆, 宮女溺, 乍沉乍浮, 建觀而大笑。
《後漢書》曰:馬援平南越, 將樓船大小三千餘艘, 士二萬餘人, 進擊九真賊征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 無功、居風, 二縣, 并屬九真郡。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 嶺嶠也。《廣州記》曰:援到交址, 立銅柱, 為漢之極界。
又曰:第五倫為會稽太守。永平五年, 坐法, 征。老小攀車叩馬, 啼呼相隨, 日裁行數里, 不得前。倫乃偽止亭舍, 陰乘船去。眾知, 復追之。及詣廷尉, 吏人上書守闕者千餘人。是時, 顯宗方按梁松事, 亦多為松訟者。帝患之, 詔公車諸為梁氏及會稽太守上書者, 勿復受。會帝幸廷尉, 錄囚徒, 得免歸田里。身自耕種, 不交通人物。數年, 拜宕渠令。
又曰:任文公, 巴郡人, 為從事。天大旱, 白刺史曰:「五月一日, 當有大水。其變已至, 不可防救, 宜令吏人預為其備。」刺史不聽, 文公獨儲大船。百姓或聞, 頗有為防者。到其日, 旱烈, 文公急命促載, 使白刺史, 刺史笑之。日將中天, 北方雲起, 須臾大雨至。晡時, 湔水涌起十餘丈, 酈元《水經注》云:湔水出綿道王疊山, 在今益州。湔, 子建反。突壞廬舍, 所害數千餘人。文公遂以占術馳名。
又曰:郭林宗游洛陽, 始見河南尹李膺, 大奇之, 遂相友善, 於是名震京師。後歸鄉里, 衣冠諸儒送至河上, 車數千兩。林宗惟與李膺同舟而濟, 眾賓望之, 以為神仙焉。
又曰:趙炳嘗臨海求船, 人不和之。, 許也。俗本作知者, 誤也。炳乃張蓋坐其中, 長嘯呼風, 亂流而濟。於是百姓神服, 從者如歸。
《魏志》曰:尚書仆射杜畿, 受詔作御樓船。於陶河試船, 遇風, 沒。文帝為之流涕, 詔曰:「昔冥勤其官而水死, 稷勤百穀而山死。杜畿, 忠之至也!」
又曰:徐宣遷司隸校尉, 從至廣陵。六軍乘舟, 風浪暴起, 帝船洄倒。宣疾在後, 陵波而前, 郡寮無至者。帝壯之。
又曰:郭嘉死。太祖征荊州還, 於巴丘遇疾燒船, 嘆曰:「郭奉孝若在, 不使孤至此!」奉孝, 嘉字。
又曰:鄧哀王沖, 字蒼舒。五六歲, 智若成人。孫權曾致巨象, 太祖欲知其輕重, 訪之群下, 咸莫能出其理。仲曰:「量象大船之上, 而刻其所至, 稱物以載之, 則交可知矣。」太祖大悅, 即施行焉。
《魏略》曰:孫權乘大船來觀軍, 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 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 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 乃還。
《吳志》曰:諸葛恪出征東興, 有虹見其船。
又曰:吳人以舟楫為輿馬, 以巨海為夷庚也。
《晉書》曰:陸機初詣張華, 華問云何在, 機曰:「雲有笑疾, 未敢自見。」俄而雲至。華為人多髭, 制好帛繩纏髭, 雲見而大笑, 不能自已。先是, 常著縗绖, 上船, 於水中顧見其影, 因大笑, 落水, 人救獲免。
又曰:張憑, 字長宗。祖鎮, 蒼梧太守。浦歲數歲, 鎮謂其父曰:「我不如汝有佳兒!」憑曰:「阿翁詎宜以子戲父耶?」及長, 有志氣, 為鄉閭所稱, 舉孝廉。負其才, 自謂必參時彥。初欲詣劉惔, 鄉里及舉者共笑之。既至, 惔處之下座, 神意不接, 憑欲自發而無端。會王濛就惔清言, 有所不通, 憑於末座判制之, 言旨深遠, 足暢彼我之懷, 一座皆驚。惔延之上座, 清言彌日, 留宿至旦, 遣之。憑既還船, 須臾, 遣傅教覓張孝廉船, 便召與同載, 遂言之於簡文帝。帝召與語, 嘆曰:「張憑勃窣為理窟!」官至吏部郎、御史中丞。
又曰:王浚征拜右衛將軍, 除大司農車騎將軍。羊祜雅知濬有奇略, 乃密表留浚, 於是重拜益州刺史。武帝謀伐吳, 詔濬修舟艦。浚乃作大艦連船, 方百二十步, 受二千餘人, 以木為城, 起樓櫓, 開四門, 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又畫鹢首怪獸於船首, 以懼江神。舟楫之盛, 自古未有。太康元年正月, 浚自成都, 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 攻吳丹陽, 克之, 擒其丹陽監盛紀。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 并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 長丈餘, 暗置江中, 以逆拒船。先是, 羊祐獲吳間諜, 具知情狀。浚乃作大筏數十, 亦方百餘步, 縛草為人, 被甲持仗。令善水者, 以筏先行。筏既行, 遇鐵錐, 輒著筏去。又作炬, 長十餘丈, 大數十圍, 灌以麻油, 在船前, 遇鎖然炬燒之, 須臾融液斷絕, 於是船無所礙。
王隱《晉書》曰:陶侃擊蜀賊王真, 真拘得侃有雀船, 侃欲投水。都督王榱蘇扶侃入小船, 得脫。
《晉中興書》曰:蘇峻作逆, 與祖渙、許柳等將萬餘人, 出橫江, 連船東渡。時遇西風, 既濟船江中, 忽更東風, 吹船還西岸。峻書善憙, 憙曰:「是天助我, 固將志也!」
又曰:郭翻, 武昌人。安西將軍庾翼, 以帝舅之重, 躬往逼翻, 欲強起。翻曰:「人性各有所短, 豈可強逼!」翼以翻船俠小, 欲引就大船。翻曰:「使君不以民鄙賤, 而辱臨之, 此固野人之舟也。」翼俯屈入其船中。
《太公六韜》曰:武王伐殷, 先出於河。呂尚為將, 以四十七艘船濟於河。
又曰:天船, 一名天橫, 以濟大水。
又曰:殷君為酒池, 可游船。
《莊子》曰:顏回問於仲尼曰:「回嘗濟於觴深之淵, 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操舟可學也?』曰:『游善者數能。若乃夫沒人, 未嘗見舟而便操之。』吾問焉, 不吾告, 敢問何謂也?」仲尼曰:「善游者之數能, 忘水故也。彼視眾淵若陵, 視舟之覆猶車之卻退也。」視淵若陵, 故視舟之覆於淵, 猶車卻退於陵也。
又曰:藏舟於壑, 藏山於澤, 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又曰:水之積也不厚,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於交切。堂之上, 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 水淺而舟大也。
又曰:孔子游乎緇維之林, 坐杏壇之上。有漁父者, 下船而來。孔子乃下求之, 至於澤畔, 方將杖挐而引其船, 顧見孔子, 再拜而起, 乃刺船而去, 延緣葦間。顏淵還車, 孔子不顧, 待水波定, 不聞挐音, 而後敢乘。
又曰:方舟而濟河, 有虛船來觸舟, 雖有惼心之人, 終不怒也。忽有一人在其上, 則惡聲隨之。向不怒, 向虛而今實也。
又曰:巧者勞而智者憂, 無能者無所求也。食而遨泛, 若不系之舟也。
又曰:散木以為舟則沉, 是不材之木。
《鄧析子》曰:同舟涉海, 中流遇風, 救患若一, 所憂同也。
《孔叢子》曰:順謂韓王曰:「吳、越之人, 同舟濟江, 中流遇風波, 其相救如左右手。不慎所同之患, 是不如吳、越之舟人也。」
《尸子》曰:六馬登糟丘, 方舟泛酒池。
《劉析書》曰:舟行於水, 車轉於陸, 此勢自然者也。
《文子》曰:舟浮江海, 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 不為莫知而止。
《孫卿子》曰: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墨子》曰:工倕作舟。
《慎子》曰:燕鼎之重乎千鈞, 乘於吳舟則可以濟。所托者, 浮道也。
又曰:行海者坐而至越, 有舟也;行陸者立而至秦, 有車也。秦、越, 遠涂也, 安坐而至者, 械也。

《韓子》曰:千鈞得船則浮, 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而錙銖重也, 有勢之與無勢也。
又曰:奔車之上無仲尼, 覆舟之下無伯夷。號令者, 國之舟、車。安則知廉, 危則爭越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