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百二十 治道部一

太平御覽
卷六百二十.治道部一

《爾雅》曰: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 君也。
《易·師卦》曰:大君有命, 開國承家。
《尚書·泰誓》曰:嗟我友邦冢君, 越我御事庶士, 明聽誓:惟天地萬物父母, 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 作元后, 元后作民父母。
又曰:《洪范》曰: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 惟辟玉食。
《毛詩》曰:天保, 下報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 臣能歸美以報其上焉。
《禮記·禮運》曰:禮者, 君之大柄也。政者, 君之所以藏身也。子思曰:「人主自藏則眾謀不進, 事是而藏之, 猶卻眾謀, 況知非以長乎?夫不察事人之是非, 而悅人之贊已, 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 而阿諛求容, 諂莫甚焉。君闇臣諂, 以居百姓之上, 民弗與也。若此不已, 國無類矣。」
荀悅《漢紀論》曰:有王主, 有治主, 有存主, 有衰主, 有危主, 有亡主。體正性仁, 心明志固;動以為人, 不以為己, 是謂王主。克己恕躬, 好問力行;動以從義, 不以從情, 是謂治主。勤居守業, 不敢流怠;動以先公, 不以先私, 是謂存主。情義交爭, 公私并行;一得一失, 不純道度, 是謂衰主。情過其義, 私多於公;制度逾限, 政令失常, 是謂危主。親用讒邪, 放逐忠賢;縱情追欲, 不顧禮度;出入游放, 不拘儀禁;賞賜行禮, 以越公用;忿怒施罰, 以逾治理;遂非文過, 知而不改;忠言壅塞, 直諫誅戮, 是謂亡主。故王主能致興平;治主能修其政;存主能保其國;衰主遭無難, 則庶幾得全, 茍有難, 則殆危;危主遭無難則幸而免, 有難則亡;亡主者必亡而已矣。
《白虎通》曰:君者, 群也, 群下之所歸心。
管仲曰:地之生財有時, 民之用力有倦, 而人君之欲無窮。以有時與有倦養無窮之君, 而度量不生於其間, 則上下相疾也。
《鄧析書》曰:君有三累, 臣有四責。何謂三累?親所信, 一累也;以名取士, 二累也;近故疏親, 三累也。何謂四責?受重賞而無功, 一責也;居大位而不治, 二責也;為理而不平, 三責也;御軍陳而皆奔背, 四責也。君無三累, 臣無四責, 可謂安國家也。
又曰:為君者當若冬日之陽, 夏至之陰, 萬物歸之。莫之使也, 偃臥而功自成, 優游而政自治。
又曰:為君者滅形匿影, 群下無私, 掩目塞耳, 萬民恐震, 循名責實, 案法立成, 是謂明主。
《孟子》曰:君視臣如手足, 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 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土芥, 臣視君如寇仇。
《孫卿子》曰:君, 舟也;庶人, 水也。水能行舟, 亦能覆舟。
又曰:君者, 義也。義正則君正。君者, 盤也。水者, 民也。盤方則水方, 盤圓則水圓。君者, 源也;水者, 流也。源清則流清, 源濁則流濁。
《鬼谷子》曰:事聖君有聽從無諫爭, 事中君有諫諍無諂諛, 事暴君有補削無矯拂。
又曰:君得名則群臣恃之, 君失名則群臣欺之。
《尸子》曰:孔子謂子夏日:「汝知君子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 水失魚猶為水也。」孔子日:「商, 汝知之。」
又曰:「日在井中, 不能燭遠;日在足下, 不可以視。君之有國, 猶天之有日, 居不高則不明, 視不尊則不遠。」
《韓子》曰:晉平公問叔向:「齊桓公九合一匡, 君之力?臣之力?」叔向稱:「管仲、隰朋之力。」師曠曰:「君, 壤地也;臣, 草木也。壤地美然後草木碩。亦君之力, 臣何力之有焉?」
。又曰:勢者, 君之輿也;威者, 君之策也;臣者, 君之馬也;民者, 君之輪也。勢固則輿安, 威定則策勁, 臣順則馬良, 人和則輪利。而為國皆失此, 有覆輿、走馬、折策、敗輪矣。
又曰:為人君者猶壺也;民亦水也。壺方水方, 壺圓水圓。
《呂氏春秋》曰:魏文侯燕飲, 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仁, 或言君義, 或言君智。至任座曰:「君, 不肖君也。得中山, 不封君弟而封君之子, 是以知君不肖。」文侯不悅, 座趨而起。次及翟璜, 曰:「君, 賢君也。其主賢者, 其臣之言直。今座之言直, 是以知君賢也。」
又曰:善為君者, 蠻夷反舌皆服, 俗淳也。水泉深, 則魚鱉歸之;人君賢, 則豪杰赴之。
又曰:君者, 仁義以治之, 愛利以安之, 忠信以道之。務除其災、致其福, 故人之于上也, 若璽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則方, 以圓則圓。若五種之地, 必應其類而蕃息百倍。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又曰:古之王者, 其所為少。其所為少, 因者, 君術也;為者, 臣道也。為則擾矣, 因則靜矣。因冬為寒, 因夏為暑, 君系事焉?故曰:君道無為。
又曰:昔太古嘗無君, 其民聚生群處, 知母不知父, 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 無上下、長幼之道, 無進退、揖讓之禮, 無衣服、履帶、宮室、畜積之便, 無器械、舟車、城郭、險阻之備。此無君之患, 故臣之義, 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來, 天下亡國多矣, 而君道不廢者, 天下利之也。
又曰:齊桓公染于管仲、鮑叔, 晉文染于舅犯、郭偃, 荊莊王染于孫叔敖、沈尹承, 吳闔閭染于伍員、文之義, 越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 所染當, 故霸諸侯。范吉射染于張柳朔、王生, 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強, 吳夫差染于王孫雄、太宰嚭, 智伯瑤染于智國、張武, 申尚染于魏義、偃長, 宋康王染于唐鞅、田不禮。此六君者, 所染不當, 故國皆殘亡, 身或死辱。為君, 非為君而因榮也, 非為君而安也。以為行理也。
又曰:先王用非其有如已之有, 通乎君道者也。君者處虛、素服而無智, 故能使眾智也。無能, 故能使眾能也。能執無為, 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 此君之所執。
又曰:鄭君問于被瞻曰:「聞先生之義不死君, 信有之乎?」被瞻對曰:「有之。夫言不能聽, 道不能行, 則固不事君也。若言聽道行, 又何死亡?」故被瞻之不死亡, 賢于死亡也。
又曰:豫讓欲報襄子。其友謂之曰:「子之所道甚難而無功, 謂子有志則然矣, 謂子智則不然。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 , 求。襄子必近子。子得近之而行所欲, 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讓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也。為故君賊新君矣, 大亂君臣之義也。子無失吾所為矣。凡吾所為此者, 所以明君臣之義也, 非從易也。」
《淮南子》曰:君, 根本也;臣, 枝葉也。根本不善, 枝葉茂, 未聞也。有道之世, 以人與國;無道之世, 以國與人。以賢人而與之國, 堯舜是也;以國與人, 桀紂與湯武是也。
《說苑》曰:晉平公問於師曠曰:「人君之道奈何?」師曠曰:「人君清靜無為, 務在于博愛, 趣在任賢, 開耳目以察萬方, 不溷溺於俗, 不拘系於左右, 廓然遠見, 倬然獨立, 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新序》曰:趙襄子問於王子維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對曰:「吳君吝而不忍。」襄子曰:「宜哉, 吳之亡也!吝則不能賞賢, 不忍則不能罰奸。賢者不賞, 有罪不罰, 不亡何待?」
《潛夫論》曰:凡人君之治, 莫大於和陰陽。夫陰陽者, 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和, 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民為心, 民安樂則天心順, 民愁苦則天心逆。

《抱樸子》曰:清玄剖而上浮, 濁黃判而下流, 尊卑等威於是乎著。曩聖取諸兩儀, 而君臣之道立;設官分職, 而雍熙之化隆。君人者必修諸己, 以先四海;去偏黨, 以平王道;遣私情, 以樹至公。昭德塞違, 庸親昵賢, 使規盡其圓, 矩盡其方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