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

太平御覽
卷一百九十二.居處部二十

城上
《說文》曰:城, 以盛民也。墉, 城垣也。
《釋名》曰:城, 盛也;盛受國都也。
又曰:城上垣謂之睥睨, 言于孔中睥睨非常也。亦曰陴, 言裨助城之高也。亦曰女墻, 言卑小比之於城, 若女子之于丈夫也。所謂堞, 亦女墻也。
《易》曰:城複於隍。
《詩》曰:宗子維城, 無俾城壞。
又曰:挑兮達兮, 在城闕兮。
又曰:衛文公徙居楚丘, 始建城市而建宮室, 得其時制焉。孑孑幹旌, 在浚之城。
又曰:崇墉言言。
又曰:哲夫成城, 哲婦傾城。
又曰:靜女其姝, 俟我於城隅。
又曰:赳赳武夫, 公侯幹城。
《禮記•曲禮上》曰:登高不指。城上不呼。
《左傳•隱公》曰:鄭莊公立, 薑氏愛共叔, 爲請京, 使居之, 謂之京城太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 國之害也。」
又曰:美城之大名也。
又曰:楚囊瓦城郢, 沈尹戌曰:「苟不能衛, 城無益也。」
又曰:梁伯好土功, 亟城而不處, 民罷而不堪。則曰:「某寇將至。」乃溝公宮, 曰:「秦將襲我。」民懼而潰。
又曰:備豫不虞, 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 而不修城郭, 浹辰之間, 而楚克其三都。
又曰:無戎而城, 仇必保焉。
又曰:楚子圍鄭。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師, 鄭人修城, 進複圍之, 三月克之。
又曰: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烏, 齊師其遁?」
又曰:君其修德而固宗子, 何城如之。
又曰:士彌牟城成周, 計丈尺, 揣高卑, 度厚薄, 仞溝洫, 物土方, 議遠邇, 量事期, 計徒庸, 慮材用, 書餱糧, 令役于諸侯。
又曰:宋城, 華元爲植, 巡功。城者謳曰:「旱其目, 皤其腹, 棄甲而複。于思於思, 棄甲複來。」使其驂乘謂之曰:「牛則有皮, 犀兕尚多, 棄甲則那?」役人曰:「縱其有皮, 丹漆若何?」華元去之曰:「去之, 夫其口衆我寡。」
《豰梁傳•襄公》曰:古者, 大國過小邑, 必飾城禮罪, 禮也。〈明己國無罪。〉
《公羊傳》曰:城雉者何?五板而堵, 五堵而雉, 百雉而城。
《公羊傳》注曰:天子之城幹雉, 高七雉;公侯百雉, 高五雉;男五十雉, 高三雉。
《史記》云:秦始皇使蒙恬北築長城, 西屬流沙, 東至遼水, 以捍胡。
又曰:秦二世欲漆城, 優旃曰:「善哉!漆城光蕩蕩, 寇來不得上。易爲漆耳, 顧難爲蔭屋。」二世笑, 遂止。
《漢書》曰:武帝太初元年, 使將軍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
又曰:梁孝王廣睢陽城, 周圍七十里。
又曰:貳師遣屬國胡騎二千與虜戰, 虜兵壞散死傷者數百人, 漢軍乘勝追, 北至范大夫城。〈漢將姓范, 初築此城, 范亡其妻率衆完保之, 因以爲名。〉
又曰:車師前治交河城, 外分流繞城下, 故號交河, 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
又曰:昭帝元鳳六年, 募郡國徙遼東玄兔城。
《續漢書》曰:耿恭, 字伯宗。爲戊巳校尉, 屯後王部金蒲城。謁者關寵爲戊巳校尉, 屯前王部柳中城。
《魏志》曰:曹公攻馬超, 渡渭, 每爲超騎所衝突, 營不得立地, 又多沙, 不可築城。婁子伯說公:「今天寒, 可沙爲城, 以水灌之, 一夜可立。」從之。乃多作縑囊以盛土堰水, 夜渡兵作城, 比明, 城立, 公軍於是盡得渡。
幹寶《晉記》曰:魏文帝之在廣陵, 吳人大駭, 乃臨江爲疑城, 自石頭城至於江乘, 以木爲枝, 衣以葦席, 加彩飾焉, 一夕而成。
《晉書》云:「涼州城有龍形, 故名臥龍城, 本匈奴所築也。」
又曰:朱序遷梁州刺史, 鎮襄陽。符堅遣軍圍序, 序母韓氏自行城, 謂西北角當先弊, 遂領百餘婢及城中女丁築二十餘丈。賊攻, 新築不敗, 遂引退。襄陽謂之夫人城。
《晉載記》曰:赫連勃勃以叱於呵利領將作大匠, 乃蒸土築城。以錐刺之, 錐入一寸, 即殺作者;不入, 即殺行錐者。勃勃以爲忠。
沈約《宋書》曰:檀道濟見收, 脫幘投地, 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又曰:氐師楊難當寇漢中, 魏興太守薛健據黃金城。
崔鴻《十六國春秋•北燕錄》曰:初, 後燕帝光始中, 丁靈民楊道獵于白鹿山, 爲契丹所獲, 流漂塞外, 至大難北及黎大國, 逐水草, 以射獵爲業。至十月, 乃收葦爲城, 水澆令凍, 高一丈五尺, 東北七十八里, 南北二十餘里, 名陵城, 居於其中。
又《夏錄》曰:赫連勃勃下書曰:「古人制起城邑, 或因山水, 或以義立名。今都城已建, 萬堵斯作, 克城弗遠, 宜有美名。朕方統一天下, 君臨萬國, 可以統萬爲名焉。
《燕書》曰:太祖八年, 使唐柱等築龍城, 立門闕、宮殿、廟園、籍田, 後遂改爲龍城縣。
《北齊書》曰:唐邕, 字道和。爲給事黃門中書舍人。文宣出塞, 邕必陪從。文宣嘗登幷州童子佛寺, 望幷州曰:「此何等城也?」或曰:「金城湯池, 天府之國也。」文宣曰:「我謂唐邕是金城, 此非也。」
《唐書》曰:景云二年三月, 張仁願于河北築三受降城。先是, 朔方與突厥以河爲界, 北有拂雲祠, 突厥每入寇, 必禱祠, 候冰合而入。時默啜西擊, 仁願乘虛奪取漠南之地, 築三城, 首尾相應。以拂雲祠爲中城, 東西相去各四百里, 背據津濟, 遙相應接。北拓三百餘里, 于牛頭胡那山北置烽候百八十。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 朔方更無寇掠, 減鎮兵數萬人。
又曰:天寶二年正月二十八日, 築神都羅城, 號曰金城。
又曰:天寶六載十二月, 築會昌城於陽所, 置百司及公卿邸第。
又曰:建中元年五月, 築奉天城。四年十月, 上避難於奉天。初, 術士桑道茂奏請城奉天爲王者之居, 至是方驗。
又曰:貞元九年二月, 詔複築鹽州。先是, 貞元三年, 城爲吐蕃所壞, 自後塞外無保障, 犬戎入寇。既城之後, 邊患頓息。
《五經異義》曰:天子之城高九仞, 公侯七仞, 伯五仞, 子男三仞。
《白虎通》曰:天子曰崇城, 言崇高也;諸侯曰幹城, 言不敢自專, 禦于天子也。
《周處》曰:周公作城周於土中, 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 郛方七十二里, 南系洛水, 北因陝山, 爲天下之大制也。
《家語》:邑百雉之城, 古之制也。
《國語》曰:衆心成城, 言以衆心爲城。
《墨子》曰:解帶爲城。
《琴操》杞梁死, 妻援琴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生別離, 哀感皇天今城爲墮。」
《列女傳》曰:齊人杞梁, 襲莒戰而死。其妻就夫之死城下哭之, 七日而城崩。
《淮南子》曰:昆侖山有層城九重。
又曰:鯀作九仞之城。
《墨子》曰:城西門守城之法:積樵營, 雜茅葦, 有木, 有荻, 有積沙, 有蓬艾, 有麻脂, 有金錢, 有積粟。
《莊子》曰:孔子說盜蹠曰:「使爲將軍造大城數百里。」蹠曰:「城之大者, 莫大乎天下也。」
《韓子》曰:靖郭君城薛, 客諫靖郭君曰:「君失齊國, 雖薛城至於天, 猶無益也。」靖郭君乃不城薛。
《博物志》曰:處士東里塊責禹亂天下。禹退作三城, 強者攻, 弱者守, 敵者戰。城郭, 禹始也。
又曰:代城始築, 立版幹, 一日亡西南五十里, 于澤中自立, 結葦爲門, 因就營築焉, 其城圓週三十七里, 爲九門, 故城處呼曰東城。
崔豹《古今注》曰:秦所築長城土色紫, 漢塞亦然, 故稱紫塞。
《韓詩外傳》曰:趙簡子薨, 未葬, 中牟叛之。既葬五日, 襄子興兵而攻之。圍未匝而城自壞, 襄子擊金而退軍。吏曰:「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 天助也, 何爲退?」襄子曰:「吾聞君子不乘人於利, 不厄人於險。使其城成, 然後攻之。」
《述異志》曰:廬山上北嶺有城號康王城, 天雨聞鼓角之聲。傳云周康王好音, 累巡名山, 故有康王之號。
又曰:潯陽柴桑縣城, 晉永和中有童謠呼爲平石城, 時人僉謂平滅石之徵也。桓玄篡位, 晉帝爲平固王, 恭帝爲石陽公, 具遷於此城。
又曰:尋陽張允, 家在本郡。郡南有古城, 張少貧約, 屢往遊憩, 忽有一老父來, 與張言, 因問之:「此城何名?」答曰:「吾不知。」「爲南郡城耳。」言訖便去, 不知所之。張既出官, 仕進累遷, 位登元凱。後爲南郡太守, 即以城號, 以志老父之言焉。
又曰:安陽有金城, 城皆如金色, 堅勁不崩摧。先儒云:上古時天雨黃金也。
酈元《水經注》曰:魯陽關水曆衡山西, 南經皇后城。建武元年光武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于濟陽, 後發兵三百餘人, 宿衛皇后道路歸京師, 蓋稅舍所在, 故得其名矣。
又曰:漢水東合甲水, 南流, 經金井城。
又曰:漢水東經方石城, 城在高原上, 高十餘丈, 四面臨平, 形若覆盆。其城宿是流雜聚居, 故世亦謂流雜城。
又曰:易水出西山寬中穀, 東經五大夫城, 昔北平侯王潭所居。王莽之亂, 子興生五子, 幷避亂, 隱居此山。故其後居, 世以爲五大夫城。
《河北記》云:易縣有五公城。王潭不從王莽, 潭子興生五子避隱於此, 世祖幷封爲侯:元才北平侯、顯才蒲平侯、益才安嘉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 所謂中山五侯。其西三十里有五大夫城, 說與此同。
《說苑》曰:中行穆子圍鼓, 鼓人有以城叛來降者, 穆子不許。軍吏曰:「師徒不勤得城, 何故不受?」穆子曰:「有以吾城叛者, 吾所惡也。人以城來, 獨何賞?」
《秦州記》曰:天水郡治上邽城, 前有湖水, 冬夏中停無增減。天水取名, 由此湖也。
又曰:金城郡, 漢昭元始六年所置。應劭云:初築城, 得金, 故曰金城。凡城皆稱金, 言其固也。故《墨子》稱金城湯池。
《齊地記》曰:即墨城東西百八十里平昌城, 高六丈, 有台, 有井與荊水通, 失物于井, 得之于荊水。又神龍出入焉, 故一名龍城。
《三齊略記》曰:陽庭城東西二百五十里青城山, 秦始皇登此山, 造石城, 入河三十里, 臨海射魚, 方四百里水變血色, 今猶爾也。
解道虎《齊記》曰:不夜城, 在陽庭東南一百二十里。淳于髡稱海童作妖, 城古有日夜出見於東境, 故萊子此城以不夜爲名異之。
《夢書》曰:城爲人君, 一縣尊也, 夢見城者見人君也, 夢築新城, 有功名。
《新序》曰:梁伯湎于酒, 淫於色, 心忄昏而耳塞, 好作大城而不居, 民罷甚。
《武當山記》曰:魏興錫縣有長利城, 父老伯相傳, 云是長安土所築, 邑塞於餘城。
王韶之《始興記》曰:有任將軍城, 秦南海尉任囂城也。合徑有三城:馬鞍城、白鹿城、白沙城。郡晉咸康中張魴甚有惠政, 白鹿群遊, 取一而獻之, 故因此爲名。
袁山松《宜都記》曰:限山縣有山名下魚城, 四面絕崖, 兩道可上, 皆險, 山周回可二十里, 上有林木池水, 里民種於山下。晉永嘉亂, 土人登此避賊, 賊守之經年, 食魚擲下與賊, 以示不窮, 賊遂退散。因以此爲下魚城。
《吳地記》曰:門外越城者, 越來伐吳, 吳王在姑蘇築此城以逼之。又有越來溪。
又曰:越來溪西魚城者, 吳王既游姑蘇, 築此城以養魚。
又曰:魚城之西有故城, 長老云築以釀酒。今俗人呼之爲苦酒城。
又曰:匠門外鴨城者, 吳王築此城以養鴨。
又曰:婁門外鶏陂者, 吳王養鶏城。
又曰:海渚有吳王闔閭, 與越結怨, 相伐, 築城名曰南武城, 以禦越。
盛弘之《荊州記》曰:馬牧城東三里有蜂城。故老相傳, 云饑年民結侶拾蜂, 止憩其中, 故因爲城。又云城隨門勢, 上大下尖, 其形似蜂, 故有蜂號。二稱莫知所附, 故幷載焉。
又云:當陽縣東南有麥城。城東有驢磨城、掎角城。傳云伍員造此二城以攻麥城, 故假驢磨之名。
又曰:樊城西北有城, 即《春秋》所稱子之國。光武云「宛最強, 次之」, 即謂此。城西北行十餘里, 鄧侯吳離之國, 爲楚文王所滅, 今爲鄧縣。鄧城西餘里有穀城, 伯綏之國, 城門有石人焉, 刊其腹云:「摩慎莫言。」疑此亦周太廟, 金人緘口銘背之流也。
又曰:秭歸縣西有楊城, 周回十餘里, 即熊繹所居。
《荊州圖記》曰:江夏郡所治夏口城, 其西南角因磯爲高崇墉, 枕流, 上則遠眺山川, 下則激浪崎嶇, 是曰黃鵠磯。實舟人之所艱也。
又曰:白帝城, 西臨大江, 東南高二百丈, 西北高一千丈。
又曰:鄧城有樊城, 是樊仲山甫所封也。
又曰:沌陽縣有卻月城, 西一里有馬城也。
又曰:夷陽縣南對岸有陸抗故城, 即山爲墉, 四面天險, 上有步闡故城。
又曰:新野郡魏三公城, 左右傳漢時三公餞離處也。
伏滔《北征記》曰:梁國, 名故宋國, 微子所封。城再重。大城, 梁孝王所築。
孟粵《北征記》曰:許昌, 在洛水之西。城方圓二十里, 有三重。城南北東西土門金城, 西南員實中台高六丈餘, 方圓二畝, 上有廟城, 門有鐵鑊。
《關中記》曰:長安地皆黑壤, 城今赤如火, 堅如石。父老所傳, 鑿龍首山土爲城, 又諸台關亦爾。
《益州記》曰:益州城, 張儀所築。錦城在州南, 蜀時故宮也, 其處號錦里。
《成都記》曰:府城本呼爲錦城, 秦滅蜀, 張儀所築也。每面各三里, 周回十二里, 高七丈。屢皆傾側, 忽有大龜周行, 隨其所躡而築之, 功果就焉, 故亦號爲龜城。

《三輔黃圖》曰:長安城西南頭第二門名直城, 王莽改曰端路, 今名直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