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四十五 蟲豸部二

太平御覽
卷九百四十五.蟲豸部二

《說文》曰:秦謂之蚋, 楚謂之蚊。
《大戴禮·夏小正》曰:丹鳥羞白鳥。白鳥, 蚊也。
《漢書》曰:中山靖王朝, 天子置酒, 聞樂聲而泣, 問其故, 靖王對曰:「聞眾喣漂山, 聚蚊成雷。」
《後漢書》曰:趙炳有道術, 人服從者如歸。章安令惡其惑眾, 收殺之。人為立祠堂於永康, 至今蚊蚋椿敢入也。
《晉書》曰:道安曰:「猛虎當道食, 不覺蚊虻來。」
《唐史》曰:江東有吐蚊鳥, 夏夜鳥, 吐蚊於蘆荻中。湖湘尤甚。
《晏子》曰:東海有蟲, 巢蚊睫, 乳而不飛, 蚊不驚, 名曰焦冥。
《列子》曰:江浦之間生么蟲, , 細也。名曰焦暝。群飛而集於蚊睫, 弗相觸也。
又曰:焦暝生於蚊睫, 離珠、子羽, 拭眼而望, 弗能見也。
《莊子》曰:夫愛馬者以筐盛屎, 以蜃盛溺。適有蚊虻撲緣, 而拊之不時, 則缺銜毀首碎胸。
又曰:肩吾見砍燦輿, 砍燦輿曰:「日中始可以語汝?」肩吾曰:「告我:君人者, 以己出經式義度, 民孰敢不聽而化?」接輿曰:「是欺德也。其於治天下也, 猶涉海鑿河, 而使蚊負山也。」
又曰: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老聃曰:「夫播糠瞇目, 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音匝, 則通宵不寢矣。」
《淮南子》曰:夫貴賤之於身也, 猶條風之時麗也;時麗, 忽一過也。毀譽之於己也, 猶蚊虻之一過也。
又曰:蜂蠆螫指, 而神不能掞;音淡。蚊虻噆膚, , 嚙也。而性不能平。令憂患之來, 嬰人心也, 非直蜂蠆之螫毒而蚊虻之慘怛也, 而欲靜漠虛無, 奈何哉?
《牟子》曰:昔公明儀有牛彈清角之操, 伏食如故;轉為蚊虻聲, 則翹尾而躡蹀。
《夏侯子》曰:一蟻之行, 一蚊之飛, 聖人皆知之。
《金樓子》曰:荊州高齊, 盛夏之月無白鳥, 余亟寢處於其中。及移餘齋, 則聚蚊之聲如雷矣。數丈之間, 如此之異, 吁可怪哉!
又曰:白鳥, 蚊也。齊桓公臥於柏寢, 謂仲父曰:「吾國富民殷, 無餘憂矣。一物失所, 寡人猶為之於邑。白鳥營饑而求飽, 寡人因之開翠紗之帳, 進蚊子焉。」其蚊有知禮者, 不食公之肉而退;其蚊有知足者, 子立切。公之肉而退。其蚊有不知足者, 遂長噓短吸而食之, 及蒲哎也, 腹腸為之破潰。公曰:「嗟乎!民生亦猶是。」
《孝子傳》曰:吳猛年七歲時, 夏日伏於母床下, 恐蚊虻及父母。
蕭廣濟《孝子傳》曰:鄧展父母在牖下臥, 多蚊, 展伏床下, 以自當之。
《神異經》曰:南方蚊翼下有蜚蟲焉, 目明者見之。每生九卵, 復成九子, 蜚而俱出, 蚊遂不知。
《論衡》曰:蚊虻不如牛馬之力, 牛馬困於蚊虻, 蚊虻有勢也。
《搜神記》曰:吳猛性至孝。小兒時, 在父母邊臥, 夏時多蚊蚋而終不搖扇, 恐蚊虻去已而及父母。
《嶺南異物志》曰:嶺表有樹如冬青, 實在枝間, 形如枇把子。每熟即拆裂, 蚊子群飛, 惟皮殼而已。士人謂之蚊子樹。
《嶺表錄異》曰:蚊母鳥, 形如青鹢, 嘴大而長, 於池塘捕魚而食。每叫一聲, 則有蚊蚋飛出其口。俗云彩其翎為扇, 可辟蚊子。亦呼為吐蚊鳥。
《晉書》曰:惠帝時, 洛陽南山有虻, 作聲曰:「韓尸」。識者以為韓氏將尸戮, 俄而韓謐被誅。
《淮南子》曰:虻戢精血, 以類推之也。許慎曰:虻食血。
又曰:虻與驥, 致千里而不飛, 無糗糧之資而不饑。
又曰:上古之時, 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 夏日則不勝暑熱蚊虻。

《梁書》曰:梁武丁貴嬪諱令光, 譙國人也。初, 貴嬪少時, 與鄰女月下紡績, 諸女并患蚊蚋, 而貴嬪弗之覺也。
又曰:孫謙居身儉素, 床施籧蒢屏風, 冬則布被筦席, 夏曰無帷帳而夜臥, 未常有蚊蚋, 人多異焉。
《列子》曰:目將眇者先睹秋毫, 耳將聾者先聞蚋飛。
《淮南子》曰:涵牛之鼎沸, 而蠅蚋弗敢入;涵牛, 受一牛之鼎也。昆山之玉瑱, 昆山, 昆侖也。瑱, 式也。而塵垢弗能污也。
又曰:羊肉不慕蟻, 蟻慕於羊肉, 膻也;醯酸不慕蚋, 蚋慕於醯, 酸也。
《呂氏春秋》曰:缶醯黃, 蚋聚之, 有酸也, 美羹。徒水則必不可。以貍致鼠, 以冰致蠅, 雖上聖不能。以茹魚去蠅, 蠅愈至, , 女居反, 臭也。以致擲戤道不去之也。

蜉蝣
《毛詩··蜉蝣》曰:刺奢也。蜉蝣之羽, 衣裳楚楚。蜉蝣, 渠略也, 朝生夕死, 猶有羽翼以自修飾。楚楚, 鮮明貌。
《爾雅》曰:蜉蝣, 渠略。似蛣蜣, 身狹而長, 有角, 黃黑色, 叢生糞土中, 朝生暮死, 豬好啖之。
《說文》曰:秦晉之間謂蜉蝣為渠略。郭璞癥曰:似天牛而小, 有甲也。
又曰:蟲巢音略, 蟲也, 一名蜉蝣, 朝生暮死。
陸機《毛詩疏義》曰:蜉游, 方土通謂之渠略。似甲蟲, 有角, 大如指, 長三四寸, 甲下有翅能飛。夏月陰雨時, 地中出。今人燥炙啖之, 美於蟬也。樊光曰:「是糞中蝎蟲, 隨雨而出, 朝生而夕死。」
《淮南子》曰:龜三千歲;蜉蝣不飲食, 三日而死。以蜉蝣為龜憂養生之具, 必失之。
《廣志》曰:蜉蝣可燒啖, 美於蟬。蜉蝣在死晷翕然生, 復水上尋死, 隨流而去。
傅咸《蜉蝣賦》曰:讀《詩》至《蜉蝣》, 感其雖朝生夕死, 而能修其翼, 可以有興, 遂賦之。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曰:蟋蟀候秋吟, 蜉蝣出以陰。

蠛蠓
《爾雅》曰:蠛蠓。小蟲, 似蚋, 喜亂飛。
《漢實錄》曰:周太祖軍至北郊時, 慕容彥吃菰負沉勇, 謂上曰:「北來都將, 臣盡諳知。以臣觀之, 蜉蝣、蠛蠓耳!」
《列子》曰:朽壤之土, 春夏之月, 蠛蠓者因雨而生, 見陽而死。
《莊子》曰:孔子聞老聃之言, 出告顏回曰:「丘之於道也, 其猶醯雞歟?」醯雞者, 甕中之蠛蠓也。
《淮南子》曰:衰世則聚蟲滿野。許慎曰:飛蟲, 蠛蠓。
《抱樸子》曰:蠓蟈之育於醢酢, 芝檽之產於木石, 蛣蟲屈之滋於洿澤, 翠蘿之老於松枝, 非彼四物所創造也。
《字書》曰:蠛蠓, 小蟲, 三風舂雨硙者也。

蝴蝶
《北齊書》曰:魏收常在洛京, 輕薄尤甚, 人號云:「魏收驚蛺蝶」。文襄曾游東山, 令給事黃門侍郎等宴。文襄曰:「魏收恃才尾嵓適, 須出其短。」往復數番, 收忽大唱曰:「楊遵彥理屈, 已倒。」竹彥從容曰:「我綽有餘暇, 山立不動。若遇當途, 恐翩翩遂逝。」當途者魏, 翩翩者, 蝶也。文襄先知之, 大笑稱善。
《梁書》曰:沉麟士年過八十, 耳目猶聰明如故, 抄寫火下細書, 復成二三千卷, 滿數十篋。時人以為養身靜嘿所致, 仍制《黑蝶賦》以寄意。
《漢實錄》曰:右監門衛大將軍許遷言:「臣奉命博州, 至博平縣東村, 有冢彌亙數里, 一夕言并化蝶飛去。」
《列子》曰:烏足以其根為躋螬, 其葉為蝴蝶。
《莊子》曰:昔周夢為胡蝶, 栩栩然, 胡蝶也, 不知周也;俄覺, 則瞿瞿然, 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 則必有分矣, 此謂物化。
《抱樸子》曰:髻孺背千僅獰蘘逐蛺蝶, 越人棄八珍而甘龜蛇。
《金樓子》曰:陳思之文, 群才之俊也, 而武帝誄之「尊靈永蟄」, 明帝頌云「釋渝浮輕」。浮輕有似於胡蝶, 永蟄頗擬於昆蟲, 施之尊極, 不其蚩乎?
崔豹《古今注》曰:蛺蝶, 一名野蛾, 一名風蝶。東人謂之撻末, 色白背青者是也。其大有如蝙蝠者, 或黑色, 或赤班, 名曰鳳子, 一名鳳車, 一曰鬼車。生江南甘橘園中。
《廣五行記》曰:晉安帝義熙中, 烏傷人葛輝在妻家宿。三更, 有兩人把火逕至階前, 疑是惡人, 便打之, 欲下杖, 悉化為蝶, 繽紛飛散。有一物沖輝腋下, 便打倒地。輝少時而死。
《嶺南異物志》曰:常有人浮南海, 泊於孤岸。忽有物如蒲帆飛過海, 揭舟, 競以物擊之, 如帆者盡破碎墜地。視之, 乃蛺蝶也。海人去其翅足秤之, 得肉八十斤。啖之, 極肥美。
《嶺表錄異》曰:鶴子草, 蔓上春生雙蟲, 只食其葉。越女收於妝奩中, 養之如蠶, 摘其葉飼之。蟲老不食, 而蛻為蝶。蝶赤黃色, 婦女收而帶之, 謂媚蝶。

《毛詩··七月》曰:町畽鹿場, 熠耀宵行。螢火也。
《大戴禮·夏小正》曰:丹鳥羞白鳥。丹鳥也者, 謂丹良也;白鳥也者, 謂蚊蚋也。其謂之鳥者, 重其養也, 凡有翼者為鳥。羞也者, 進也。
《禮記·月令》曰:季夏之月, 腐草為螢。
《爾雅》曰:螢火, 即炤。夜飛, 腹下有火。音照。
《廣雅》曰:景天, 螢火, 磷也。
《續晉陽春秋》曰:車胤, 字武子, 好學不倦。家貧, 不常得油, 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 以夜繼日焉。
《後漢書》曰:光熹玄年秋, 張讓、段珪劫少帝及陳留王協走小平津。帝與王夜步, 逐螢火光行數里, 得民家露車, 共乘還宮。
《隋書》曰:大業十二年, 煬帝幸景華宮。徵求螢火, 得數斛。夜出游山而放之, 光遍巖谷。
崔豹《古今注》曰:螢, 一名輝夜, 一名景輝天, 一名熠耀, 一名磷粦, 一名丹良, 一名夜光, 一名宵燭。腐草為之, 食蚊蚋焉。
《月令》曰:丹鳥羞白鳥。白鳥即蚊也;丹鳥, 螢也。
《說文》秦人謂蚊曰蚋。
《淮南萬畢術》曰:螢火卻馬。注云:「取螢火裹以羊皮, 置土中, 馬見之鳴, 卻不敢行。」
祖台之《志怪》曰:昔懷帝永嘉中, 譙國丁祚渡江至陰陵界。時天昏霧, 在道北有社, 見一物如人倒立, 兩眼垂血, 從額下聚地兩處, 各有升餘。祚與從弟齊聲喝之, 閩獰蘘不見, 立處聚血皆化為螢火數千枚, 縱橫飛起。
《本草經》曰:螢, 一名夜光, 一名即照, 一名熠耀。
潘岳《螢火賦》曰:爛若飛景之宵游, 音衛。如移星之云流。動集飄揚, 灼如隨珠。熠龠若丹蕊之初葩, 彯颎若流金之在沙。
傅咸《螢火賦》曰:余曾獨處, 夜不能寢。顧見螢火, 意遂有感。於是執以自照, 而為之賦。其辭曰:「感詩人之攸懷兮, 覽熠耀於前庭。不以姿質植瞪薄兮, 欲增輝乎太清。雖無補於日月, 期自竭於陋形。」

 

暝蛉

《毛詩··小宛》曰:暝蛉有子, 蜾蠃負之。暝蛉, 桑蟲也。蜾蠃, 蒲盧也。負, 持也。《箋》云:蒲盧取桑蟲之子, 負持而去, 煦嫗養之以成子。
《毛詩義疏》曰:暝蛉, 似步屈, 其色青, 細小, 或在草葉上。土蜂取之, 置木穴中, 或書卷佳笆筒中, 七日而成其子。里語曰:咒云「像我像我」。
陸機《毛詩義疏》曰:暝蛉, 犍為文學舍人曰:「桑土小青蟲也, 似步屈。」
郭璞癥《方言》曰:尺蠖, 又呼步屈。其色青而細小, 或在草木葉上, 今蜾蠃所負為子者。

《爾雅》曰:暝蛉, 桑蟲也。俗謂之桑蟃, 亦曰戎女。

 

蠮螉

《爾雅》曰:蜾蠃, 蒲盧也。郭璞癥曰:細腰蜂也, 俗呼為蠮螉。音咽翁。
陸機《毛詩疏義》曰:蜾蠃, 土蜂, 一名蒲盧, 似蜂而小腰, 故許慎云細腰也。取桑蟲負之于木空中、筆筒中, 七日而化其子。里語曰:咒云「像我像我」也。
《禮記中庸》曰:哀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 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 地道敏樹。夫政也者, 蒲盧也。蒲盧, 蜾蠃, 土蟲也。取暝蛉而化之以為子。為政化百姓, 亦如蒲盧也。故為政在人。」

揚子《法言》曰:暝蛉之子殪, 而逢蜾蠃, 祝曰:「類我。」久則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類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