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九十六 文部十二

太平御覽
卷五百九十六.文部十二

《釋名》曰:誄, 累也。累列其事而稱之也。
《說文》曰:誄, 謚也。
《周禮·春官下》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大喪, 執法以蒞勸防。鄭司農云:勸防, 引六紼。遣之日, 讀誄。累其行而讀之, 而作謚也。凡喪事考焉。為有得失。小喪, 賜謚。小喪, 卿大夫也。
《禮記·檀弓》曰:魯哀公誄孔丘曰:「天不遺耆老, 莫相予位焉, 嗚呼哀哉, 尼父!」
《曾子問》曰:賤不誄貴, 幼不誄長, 禮也。惟天子稱天以誄之, 諸侯相誄, 非禮也。
又《檀弓上》曰: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 縣賁父御, 卜國為右。馬驚敗績, 公墜。佐車授綏, 公曰:「末之卜也。」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 而今敗績, 是無勇也。」遂死之。二人赴敵而死。圉人浴馬, 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流矢中馬, 非御與右之罪。遂誄之。士之有誄, 自此始也。
《傳》曰:誄者, 累其行跡而為之謚也。
《漢書》曰:景帝中二年春二月, 令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國, 大鴻臚奏謚誄策。應劭曰:諸侯王皆屬大鴻臚, 故其薨奏其行, 賜與謚及哀策誄文也。列侯薨及諸侯太傅初除之官, 大行奏謚, 誄策。師古曰:大鴻臚者本名典客, 后改曰大鴻臚。大行令者, 本名行人, 即典客之屬官也, 后改曰大行令。如淳曰:三公薨, 以策書誄其行。
《東觀漢記》曰:杜篤字季雅, 客居美陽。與美陽令游, 數從之, 請托, 不諧, 頗相恨。令怒, 收篤送京師。會大司馬吳漢薨, 世祖詔諸儒誄之, 篤於獄中為誄, 辭最高。帝美之, 賜帛免刑。
《魏志》:明帝詔曹植曰:「吾既薄才, 至於賦誄, 特不閑。從兒陵上還, 哀懷未散, 作兒誄, 為田家公語耳。」答曰:「奉詔, 并見聖思所作故平原公主誄, 文義相扶, 章章殊興, 句句感切, 哀動聖明, 痛貫天地。楚王臣彪等聞臣為讀, 莫不揮涕。」
《晉中興書》:郗超死之日, 貴賤操筆為誄者四十餘人。其為物所宗如此。
《齊書》曰:謝超宗有名譽, 善屬文, 為新安王子鸞國常侍。王母殷淑儀卒, 超宗作誄, , 帝大嗟賞, 謂謝莊曰:「超宗殊有鳳毛。」
《文章流別傳》曰:詩、頌、箴、銘之篇, 皆有往古成文, 可放依而作, 惟誄無定制, 故作者多異焉。見於典籍者, 《左傳》有魯哀公為孔子誄。
《文心雕龍》曰:周世盛德, 有銘誄之文。士大夫之才, 臨喪能誄。誄者, 累其德行, 旌之不朽也。夏商以前, 其詳靡聞。周雖有誄, 未被於士。又賤不誄貴, 幼而不誄長, 其萬乘則稱天以誄之。讀誄定謚, 其節文大矣。自魯莊戰乘丘, 始及於士。迨尼父之卒, 哀公作誄, 觀其慭遺之辭, 嗚呼之嘆, 雖非睿作, 古式存焉。至柳妻之誄惠子, 則辭哀而韻長矣。暨于漢世, 承流而作。揚雄之誄元后, 文實煩穢;沙鹿撮其要, 而執疑成篇, 安有誄德述尊, 而闊略四句乎?杜篤之誄德, 有譽前代;吳誄雖工, 而結篇頗疏。豈以見稱光武, 而顧盻千金哉!傅毅所制, 文體倫序, 孝山崔瑗, 辨潔相參:觀其序事如傳, 辭靡律調, 固誄之才也。潘岳構意, 專師孝山, 巧於敘悲, 易入新麗, 所以隔代相望, 能征厥聲者也。至如崔骃誄趙, 劉陶誄黃, 并得憲章, 貴在簡要。陳思功名, 而體實繁緩, 文皇誄末, 百言自陳, 其乖甚矣。若夫殷臣誄湯, 追褒玄鳥之祚;周史歌文, 上闡后稷之烈:誄述祖宗, 蓋詩之則也。至於序述哀情, 觸類而長, 傅毅之誄北海, 云「白日幽光, 雰霞杳冥」, 始序致惑, 遂為后式。影而效者, 彌取於切矣。詳夫誄之為制, 蓋遐言以錄行, 傳體而頌文, 榮始而哀終。論其人也, 曖乎若可覿;送其哀也, 凄焉如可傷。此其旨也。
《文心雕龍》曰:陳思之文, 群才之俊也, 而武帝誄云「尊靈永蟄」。明帝頌曰「聖體浮輕」。輕浮有似於蝴蝶, 永蟄頗擬於昆蟲, 施之尊極, 不其蚩乎?
《南史》:宋謝莊作宣貴妃誄曰:「贊軌堯門」, 方之漢釣弋也。及廢帝即位, 下莊于獄, 曰:「卿作此誄時, 知有東宮否?」
《列女傳》曰:柳下惠死, 門下將誄之, 妻曰:「將述夫子德耶?二三子不若妾之知之。」乃為誄曰:「夫子之信, 誠與人無害兮。嗚呼哀哉, 魂神泄兮。夫子之謚, 宜為惠兮。」門人從之。
《世說》曰:長孫樂作王長史誄云:「余與夫子, 交非勢利, 心猶淡水, 同此玄昧。」孝伯見云:「才士不遜亡祖, 何至與此人周旋。」
又曰:謝太傅問主簿陸退:「張憑何以作母誄?」陸答曰:「故當是丈夫之德, 表於事行;婦人之美, 非誄不顯。」

吊文
《文心雕龍》曰:吊者, 至也。詩云「神之吊矣」, 言神至也。君子令終定謚, 事極理哀, 故賓之慰主, 亦以至到為言也。壓溺乖道, 所以不吊矣。又宋水鄭火, 行人奉辭;國災人亡, 故同吊也。及晉筑虎臺, 齊襲燕城, 史趙蘇秦, 翻賀為吊, 害民構怨, 亦亡之道。凡斯之例, 吊之所設也。或驕貴以殞身, 或狷介以乖道, 或有志而無時, 或行美而兼累, 追而慰之, 并名為吊。自賈誼浮湘, 發憤而吊屈, 體周而事核, 辭清而理哀, 蓋首出之作也。又相如之吊二世, 全為賦體, 桓譚以為其言惻愴, 讀者嘆息;及卒章意要切斷, 而能悲也。揚雄序屈, 思積功寡, 意深文略, 故辭韻沉膇。班彪、蔡邕, 并敏於致詰, 然影附賈氏, 難為并驅耳。故胡阮之吊夷齊, 褒喪而無文, 仲宣所制, 譏訶實工。然則胡阮嘉其清, 王子傷其隘, 各其志也。彌衡之吊平子, 縟麗而輕清;陸機之吊魏武, 詞巧而文繁。降斯已下, 未有可稱者矣。夫吊雖古義, 而華辭未造。華過韻緩, 則化而為賦。固宜正義以繩理, 昭德而塞違, 析割褒貶, 哀而有正, 則無奪倫矣。
《左傳·莊十一年》曰:秋, 宋大水, 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 害於粢盛, 若之何不吊?」對曰:「孤實不敬, 天降之災, 又以為君憂, 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興乎!禹、湯罪已, 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 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凶, 稱孤, 禮也。言懼而名禮, 其庶乎!」
《史記》曰:相如從上至長楊, 還過宜春宮, 奏賦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辭曰:「東馳土山兮, 北揭石瀨;彌節容與兮, 歷吊二世。持身不謹兮, 亡國失勢;信讒不寤兮, 宗廟滅絕。墳墓蕪穢而不修兮, 魂無歸而不食。」
《漢書》曰:揚雄怪屈原文過相如, 至不容, 作《離騷》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 未嘗不流涕也。君子遇不遇, 命也, 何必沉身哉。乃作書, 往往撫《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流, 以吊屈原, 名曰《反騷》。
《禰衡別傳》曰:南陽寇柏松記劉景升當蹔小出, 屬守長胡政令給視之。柏柏父子宿與政不佳。景升不在, 柏松子在后羅人盜跡胡政無狀, 便爾殺之。景升還, 慚悼無已, 即治殺胡政, 為作三牲, 醊焉。正平為作板書吊之。時當行在焉, 上駐馬授筆, 倚柱而作之。
彌衡吊張衡, 其辭曰:「南岳有精, 君誕其姿。清和有理, 君達其機。故能下筆繡辭, 揚手文飛。昔伊尹值湯, 呂尚遇旦, 嗟矣君生, 而獨值漢。蒼蠅爭飛, 鳳凰已散。元龜可羈, 河龍可絆。石堅而朽, 星華而滅。惟道興隆, 悠悠永靡絕。君音永浮, 河水有竭, 君聲永流。周旦先沒, 發夢孔丘。余生雖后, 身亦存游。士貴知己, 君其勿憂!」
糜元吊比干曰:余既詰紂之後, 又感比干亢辭進諫, 不顧其身, 而受刳屠之戮。殺身之後, 紂不悔寤, 適足快凶君之心, 而無益於世。故復責而吊之。
糜元吊夷、齊曰:少承洪烈從戎子王側, 聞先生餓於首陽, 敢不敬吊?寄之山崗, 嗚呼哀哉。夫五德更運, 天秩靡常。如有絕代之主, 必有受命之王。故堯終於虞舜, 禹殄於成湯。且夏后氏之末祀, 亦殷氏之所亡。若周武為有失, 則帝乙亦有傷。子不棄殷而餓死, 何獨背周而深藏?所行誰路?而子涉之!首陽誰山?而子匿之!彼薇誰菜?而子食之!行周之道, 藏周之林, 讀周之書, 彈周之琴, 飲周之水, 食周之茶, 而謗周之主, 謂周之淫:是誦聖之文, 聽聖之音, 居聖之世, 而異聖之心。
束晢《吊蕭孟恩文》曰:東海蕭惠孟恩者, 父昔為御史, 與晢先君同僚。孟恩及晢旦夕同游, 分義早著。孟恩夫婦皆亡, 門無立胤。時有伯母從兄之憂, 未獲自往, 致文一篇, 以吊其魂, 并修薄奠。其文曰:舊友人陽平束晢謹請同業生李察奉腶脩一束, 麥糒一器, 以致詞於處士蕭生之墓, 曰:嗚呼哀哉, 精爽遐登, 形骸幽匿, 有耶亡耶?莫之能測。敬薦薄饋, 魂兮來食。孟恩孟恩, 豈猶我識。
束晢吊衛巨山曰:元康元年, 楚王瑋矯詔舉兵, 害太保衛公及公四子三孫。公世子黃門郎巨山與晳有交好, 時自本郡來赴其喪, 作吊文一篇, 以告其柩, 曰:同志舊友, 陽平束晢, 頃聞飛虎肆暴, 竊矯皇制, 禍集於子, 宗祊幾滅。越自冀方, 來赴來祭, 遙望子弟, 銘旌叢立。既窺子庭, 其殯盈十。徘徊感慟, 載號載泣。斂袂升階, 子不我楫, 引袂授祛, 子不我執。魂兮魂兮, 於焉棲集!
李充吊嵇中散曰:先生挺邈世之風, 資高明之質, 神蕭蕭以宏遠, 志落落以遐逸, 忘尊榮於華堂, 括卑靜於蓬室, 寧漆園之逍遙, 安柱下之得一。寄欣孤松, 取樂竹林;尚想榮莊, 聊與抽簪。味孫觴之濁醪, 鳴七弦之清琴;慕義人于玄旨, 詠千載之徽音;凌晨風而長嘯, 托歸流而詠吟。乃自足於丘壑, 孰有慍乎陸沉?馬樂厚而翹足, 龜悅涂而曳尾。疇廟堂之是榮, 豈和鈴之足視?久先生之所期, 羌玄達於遐旨;尚遺大以出生, 何殉小而入死?嗟乎先生, 逢時命之不丁!冀后凋於歲寒, 遭繁霜而夏零。滅皎皎之玉質, 絕瑯瑯之金聲;投明珠以彈雀, 捐所重而為輕。諒心不爽, 非大雅之所營。
袁宏友李氏吊嵇中散曰:宣尼有言曰:「惟仁者能好人, 能惡人。」自非賢智之流, 不可以褒貶明德, 擬議英哲矣。故彼嵇中散之為人, 可謂命世之杰矣。觀其德奇偉, 風韻劭邈, 有似明月之暎幽夜, 清風之過松林也。若夫呂安者, 嵇子之良友也;鍾會者, 天下之惡人也。良友不可以不明, 明之而理全;惡人不可以不拒, 拒之而道顯。然夜光匪與魚目比暎, 三秀難與朝華爭榮, 故布鼓自嫌於雷門, 礫石有忌於琳瑯矣。嗟乎, 道之喪也, 雖智周萬物, 不能遣絕糧之困;識達去留, 不能違顛沛之艱。故存其心者, 不以一眚累懷;撿乎跡者, 必以纖芥為事。達人之獲譏, 懼高范之莫全。凌清風以三嘆, 予撫茲而悵焉。聞先覺之高唱, 理極滯其必宣。候千載之大聖, 期百王之明賢。聊寄憤於斯章, 思慷慨男兒而泫然。

哀辭
《文章流別傳》曰:哀辭者, 誄之流也。崔瑗、蘇順、馬融等為之, 率以施於童殤夭折不以壽終者。建安中, 文帝、臨淄侯各失稚子, 命徐幹、劉楨等為之哀辭。哀辭之體, 以哀痛為主, 緣以嘆息之辭。
《文心雕龍》曰:哀者, 依也。悲實依心, 故曰哀也。以辭遣哀, 蓋下流之悼。故不在黃發, 必施夭昏。昔三良殉秦, 百夫莫贖。事均夭枉, 《黃鳥》賦哀。抑亦詩人之哀辭乎?漢武封禪, 而霍嬗暴亡, 哀傷而作詩, 亦哀辭之類也。降及后漢, 汝陽王亡, 崔瑗哀辭, 始變前式;然腹突鬼門, 怪而不辭, 駕龍乘雲, 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 頗似歌謠, 亦仿佛乎漢武也。至於顯順張升, 并述哀文, 雖發其華, 而未極心實。建安哀辭, 惟偉長差善, 《行女》篇時有惻怛。及潘岳繼作, 實踵其美。觀其慮贍辭變, 情洞悲苦, 敘事如傳, 結言摹詩, 促節四言, 鮮有緩句, 故能義直而文婉, 體舊而趣新, 《金鹿》《澤蘭》, 莫之或繼也。原夫哀辭, 大體情主於痛傷, 而辭窮乎愛惜。幼未成性, 故興言止於察惠;弱不勝務, 故悼惜加乎容色。隱心而結文則事愜, 觀文而屬心則體奢。體奢為辭, 則雖麗不哀, 必使情往會悲, 文來引泣, 乃其貴耳。
班固《馬仲都哀辭》曰:車騎將軍順文侯馬仲都, 明帝舅也。從車駕於洛水浮橋, 馬驚, 入水溺死。帝謂侍御史班固為馬上三十步哀辭。
《南史》曰:劉孝綽三妹, 一適東海徐悱, 文尤清壯, 所謂劉三娘者也。悱為晉安郡, , 喪還建業。妻為祭文, 詞甚凄愴。悱父勉欲為哀辭, 見之乃閣筆。
《三國典略》曰:齊文宣崩, 楊愔選其挽歌, 令樂署歌之。其魏收四首, 陽休之、祖珽、劉逖各二首, 盧思道八首入用。於是晉陽人謂盧思道為「八采盧郎」。北營刺史李愔戲謂逖曰:「盧八問誶劉二。」逖每銜之。至是, 愔上《感思賦》, 自陳文宣之世遭遇讒譖。逖為帝奏其文誹謗先帝。齊主怒, 令鞭之。逖喜曰:「高捶三十, 熟鞭之百, 何如喚劉二時?」

哀策
《文章流別傳論》曰:今所哀策者, 古誄之義。
《世說》曰:王東亭夢人以大筆與之, 如椽子大。覺曰:「當有大手筆事。」少日, 烈宗崩, 哀策謚議皆王所作。

《國朝傳記》曰:褚遂良為太宗哀策文, 自朝還, 馬誤入人家而不覺也。
又曰:崔融司業作武后哀文, 因發疾而卒。時人以為三二百年來無此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