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卷四百五十.人事部九十一
權謀下
《尚書大傳》曰:周公先謀於同姓。同姓從,
然後謀於朋友。朋友從,
然後謀於天下。天下從,
然後加之蓍龜。是以君子聖人謀義, 不謀不義, 故謀必成。卜義, 不卜不義, 故卜必吉。以義擊不義, 故戰必勝。是以君子聖人, 謀則成, 戰則勝。
《戰國策》曰:秦攻趙于長平, 大破之而歸,
因使人索六城於趙而講。計未定, 婁緩新從秦來, 趙王與緩計曰:「與秦地, 何如勿與?」緩曰:「此非臣所知也。」王曰:「雖然, 試言之。」緩曰:「緩新從秦來, 言勿與, 則非計也;言與之, 則恐以臣之為秦也。故不敢對。使臣得為王計焉, 不如與之。」王曰:「諾。」虞卿見王, 王以緩言告之。虞卿曰:「秦索六城於王, 王以五城以賂齊, 齊秦深讎也, 得王五城, 并力西擊秦, 是王一舉結三國之親, 而與秦易道也!」趙王曰:「善。」因發虞卿東見齊王, 與之謀秦。婁緩聞之, 逃去。
又曰:楚圍雍氏五月。韓令使者求救於秦, 冠蓋相望, 秦師不下殽。韓令尚靳使秦, 謂王曰:「韓之於秦也, 居為隱蔽, 出為雁行, 今韓已病矣, 秦師不下殽。臣聞之:唇亡者其齒寒。愿大王熟計之。」太后乃謂尚子曰:「妾事先王, 先王以其體加妾之身, 妾困弗支也。盡置其身, 妾不重, 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救韓, 日費千金, 獨不可使妾少有利耶!」尚靳歸報王, 王遣張翠。張翠稱病, 日行一縣。張翠至, 甘茂曰:「韓急矣, 先生病而來!」張翠曰:「韓未急也。」甘茂曰:「韓之急緩人莫弗知。今先生言不急, 可乎?」翠曰:「韓急則折而入楚矣, 臣安敢來?」甘茂曰:「先生勿復言也!」乃入, 言於王曰:「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韓、楚為一, 魏氏不敢不聽, 是楚以三國謀秦也。如此, 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 孰與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師於殽以救韓。
又曰:中山陰姬與江姬爭為后, 司馬喜請見陰姬公, 為畫計。公稽首曰:「誠如君言。」喜即奉書詣中山王, 曰:「臣聞趙強, 即中山弱, 臣能弱趙而強中山。」中山王悅而見之, 喜曰:「臣愿乞之趙, 觀其地形險阻, 人民貧富, 君臣賢不肖, 商榷為資, 未可豫陳也。」乃見趙王, 曰:「臣聞趙, 天下善為音容, 佳麗之所出也。今來, 至境, 入都邑, 人民謠俗, 容貌顏色, 殊無佳麗好美者!以臣所見多矣, 周流無所不至, 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不知者將以為神, 其容貌顏色, 過絕人矣。若乃其眉、準頞、權衡、犀角、偃月, 彼乃帝王‑之後, 非諸侯之姬。」趙王大悅, 曰:「吾愿請之, 何如?」對曰:「非臣所敢議。愿王無泄。」喜歸報中山君, 曰:「趙王非賢王也, 不好道德, 而好聲色;不好仁義, 而好勇力。聞其乃欲請陰姬。」中山君作色不悅, 喜曰:「趙, 強國也, 請之必矣。王不與之, 即社稷危;與之, 即為諸侯笑。王立為后, 以絕趙王意, 可也。」遂立為后, 趙王亦無請也。
又曰:秦王使人之楚, 楚王賢之, 恐其為楚用以危秦也。昭子曰:「以王之德與王之賢因以遺之, 楚王必為有外心去楚矣。」從其計, 果如其言。
又曰:安陵纏以顏色美壯得幸於楚恭王, 江乙往見。安陵纏曰:「子之先人, 豈有矢石之功於王乎?」曰:「無有。」江乙曰:「子之身, 豈亦有乎?」曰:「無有。」江乙曰:「子之貴何以至於此乎?」曰:「仆不知所以。」江乙曰:「吾聞之, 以財事人者財盡而交疏, 以色事人者華落而愛衰, 今子之華有時而落, 子何以長幸無解於王乎?」安陵纏曰:「臣年少愚陋, 愿委質於先王。」江乙曰:「獨從為殉可耳!」安陵纏曰:「敬聞命矣。」江乙去, 居期年, 逢安陵纏, 謂曰:「前諭子者, 通之於王乎?」曰:「未可也。」居期年, 江乙復見安陵纏, 曰:「子豈諭王乎?」安陵纏曰:「臣未得王之間也。」江乙曰:「子出與王同車, 入與王同坐, 居三年, 言未得王之間, 子以吾之說未可耳。」不悅而去。其年, 共王獵江渚之野, 野火之起若雲霓, 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從南方來, 正觸王左驂, 王舉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 一發, 兕死車下, 王大喜, 拊手而笑, 顧謂安陵纏曰:「吾萬歲‑之後, 子將誰與此樂乎?」安陵纏乃逡巡而卻, 泣下沾衿, 曰:「萬歲‑之後, 臣將從為殉, 安知樂此誰?」於是共王乃封安陵纏於車下三百戶。故曰江乙善謀, 安陵纏知時也。
又曰:知伯欲襲衛, 故遺之乘馬, 先之一璧。衛君大悅, 酌酒, 諸大夫皆喜, 南文子獨不喜, 有憂色, 衛君曰:「大國禮寡人, 寡人故酌諸大夫酒。諸大夫皆喜, 而子獨不喜, 有憂色者何也?」南文子曰:「無方之禮, 無功之賞, 禍之先也。我未有往, 彼有以來, 是憂也。」於是衛君乃修梁擬而建邊城。知伯聞衛兵在境上, 乃還。
又曰:知伯欲襲衛, 乃佯亡其太子顏, 使奔衛。南文子曰:「太子顏之為其君子也, 甚愛, 非有大罪也, 而亡之有故。然人亡而不受, 不祥。」使吏逆之, 曰:「車過五乘, 慎勿內也!」知伯聞之, 乃止。
又曰:趙簡子使人以明白之乘六, 先以一璧為遺於衛。衛叔文子曰:「先不意可以生, 故以小之, 所以事大也。今我未以往, 而簡子先以來, 必有故。」於是斬林除園聚斂蓄積而後遣使者。簡子曰:「吾舉也, 為不可知也;今既已知之矣, 乃輟圍衛也。」
又曰:鄭桓公將欲襲鄶, 先問鄶之辯知果敢之士, 書其名姓, 擇鄶之良臣而與之, 為官爵之名而書之, 因為設壇於門外而埋之, 釁之以豭, 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 盡殺其臣。桓公因襲之, 遂取鄶。
又曰:鄭桓公東會封於鄭, 暮舍於宋東之逆旅。逆旅之叟從外來, 曰:「客將焉之?」曰:「會封為鄭。」逆旅之叟曰:「吾聞之, 時難得而易失, 今客之寢安, 殆非封也。」鄭桓公授轡自駕, 其仆接御而載之, 行十日十夜而至。至, 釐何與之爭封。故以鄭桓公之賢, 微旅之叟, 以幾不會封也。
又曰:趙簡子使成何、涉他與衛靈公盟於專澤, 靈公未喋盟, 成何、涉他捘靈公之手而撙之。靈公怒, 欲反趙, 王孫商曰:「君欲反趙, 不如與百姓同惡之。」公曰:「若何?」對曰:「請命臣令於國曰:」有姑姊女者, 家一人質於趙, 百姓必怨君, 因反之矣。「君曰:」善。「乃令之, 三日遂徵之, 五日而令畢, 國人巷哭。君乃召國大夫而謀曰:」趙為無道, 反之可乎?「大夫皆曰:」可。「乃出西門, 閉東門, 趙氏聞之, 縛涉他而斬之, 以謝於衛;成何走燕。子貢曰:」王孫商可謂善謀矣!憎人而能害之, 有患而能處之, 欲用民而能附之, 一舉而三物具至, 可謂善謀矣。
又曰:吳闔閭夫人姜氏, 齊景公以其子妻闔閭, 送諸郊, 泣曰:「余死不汝見矣。」高楚子曰:「齊負海而縣山, 縱不能全收天下, 誰干我君?愛則勿行。」公曰:「余有齊國之固, 不能以令諸侯, 又不能聽是生亂也。寡人聞之, 不能令則莫若從。且夫吳蜂蠆, 然不棄毒於人, 則不靜, 余恐棄毒於我也。」遂遣之。
又曰:晉文公與荊人戰於城濮, 君問於咎犯, 咎犯對曰:「服義之君, 不足於信;服戰之君, 不足於詐。君慎之詐而已矣。」君問於雍季, 對曰:「焚林而畋, 得獸雖多, 而明年無復也。乾澤而漁, 得魚雖多, 而明年無復也。詐猶可以偷利, 而無報。」遂與荊軍戰, 大敗之, 乃賞先雍季而後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戰, 咎犯之謀也。」君曰:「雍季之言, 百世之謀也;咎犯之言, 一時之權也。寡人既已行之矣。」
又曰:知伯圍晉陽, 絺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對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 今城未沒者三板, 臼灶生蛙, 人馬相食, 城降有日矣。而韓魏之君無喜志而有憂色, 是非反何也?」明日, 知伯謂韓魏之君曰:「疵言君之反也。」韓魏之君曰:「必勝趙而三分其地, 今城將勝矣, 二家雖愚, 不棄美利而佩約為難不可成之事, 其勢可見也, 是疵必為趙說君, 且使君疑二主之心, 而不解於攻趙也。今君聽讒臣之言, 而離二主之交, 為君惜之。」知伯出, 欲殺絺疵, 絺疵逃, 韓魏之君果反。
又曰:白圭之中山, 中山欲留之, 固辭而去。又之齊, 齊王亦欲留之, 又辭去。人問其辭, 白圭曰:「二國將亡矣, 所學者國有五盡, 故莫之必忠則言盡矣, 莫之必譽則名盡矣, 莫之必愛則親盡矣, 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 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者, 無辜必亡。中山與齊皆當此, 若使中山之與齊也, 聞五盡而更之, 則必不亡也。其患在不聞也, 雖聞又不信也。然則人主之務, 在乎善聽而已矣。」
又曰:下蔡威公閉門而哭三日三夜, 泣盡而繼之以血。旁鄰窺墻而問之曰:「子何故而哭, 悲若此乎?」對曰:「吾國且亡。」曰:「何以知也?」應之曰:「吾聞病之將死不可為良醫, 國之將亡不可吻計謀。吾數諫吾君, 吾君不用, 是以知國之將亡也。」於是, 窺墻者聞其言, 則舉宗而去之於楚。居數年, 楚王果舉斃蕙蔡, 窺墻者為司馬將兵而往, 東虜其眾, 問曰:「得無有昆弟故人乎?」見威公縛在虜中, 問曰:「若何以至於此?」應曰:「吾何以不至於此?且吾聞之也, 言之者行之役也, 行之者言之主也。汝能行, 我能言;汝為主, 我為役, 吾亦何以不至於此哉!」窺墻者乃言之於楚王, 遂解其縛與俱之楚。故曰能言者未必能行, 能行者未必能言也。
又曰:石乞侍坐。屈建曰:「白公其為亂乎?」石乞曰:「是何言也?白公至, 於室無榮, 所下士者三人, 與已相君臣者五人, 所與同衣食者千人。白公之行若此, 何故為亂?」屈建曰:「此建之所謂亂也。以君子行則可與國家, 行過禮則國家疑之, 且茍不難下其臣, 必不難高其君矣。建是以知夫子將為亂也。」處十月, 白公果亂也。
又曰:韓昭侯作高門, 屈宜咎曰:「昭侯不出此門。」曰:「何也?」曰:「不時。吾所謂不時者, 非時日也。人固有利不利, 昭侯嘗利矣, 不作高門。往年秦拔宜陽, 明年大旱民饑, 不以此時恤民之急也而顧反益以奢, 此謂福不重至, 禍不重來者也。」高門成, 昭侯卒, 竟不出此門矣。
又曰:田子顏自大術至乎平陵城下, 見人子問其父, 見人父問其子。田子方曰:「其以平陵反乎?吾聞行於內, 然後施於外, 子顏欲使其眾甚矣。」後果以平陵叛。
又曰:晉人已勝知氏, 歸而繕甲治兵, 楚王恐, 召梁公弘曰:「晉人勝知氏矣, 歸而繕甲兵, 其以我為事乎?」梁公曰:「不患害其在吳乎?夫吳君恤民而同其勞, 使其民重上之令, 而人輕死以從上使, 如慮之戰。臣登山以望之, 見其用百姓之信必也勿已乎?其備之若何?」不聽。明年, 闔廬襲郢。
又曰:楚莊王欲伐陳, 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 溝壑深, 蓄積多, 其國寧也。」王曰:「陳可伐也。夫陳, 小國也, 而蓄多。是賦斂重, 則民怨上矣。城郭高, 溝壑深, 則民力罷矣。」興斃蕙之, 遂取陳。
又曰:齊桓公將伐山戎孤竹, 使人請助於魯, 君進群臣而謀, 皆曰:「師行數千里, 入蠻之地, 必不反矣。」於是魯許助之而不行。齊已伐山戎孤竹, 而欲移兵於魯, 管仲曰:「不可。諸侯未親, 今有伐遠而還誅近鄰, 鄰國不親, 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寶器者, 中國之所鮮也, 不可以不進周公之廟乎?」桓公乃分山戎之寶獻之周公之廟。明年, 起斃蕙莒, 魯下令丁男悉發, 五尺童子皆至。孔子曰:「聖人轉禍為福, 報怨以德。」此之謂也。
又曰:知伯請地於魏宣子, 宣子不與。任增曰:「何為不與?」宣子曰:「彼無故而請地也, 吾是以不與。」任增曰:「彼無故而請地者, 無故而與之, 是重欲無厭也。彼喜, 必又䪹地於諸侯;不與, 必怒而伐之。」宣子曰:「善。」遂與地。知伯喜, 又䪹地於趙, 趙不與。知伯怒, 圍晉陽, 韓、魏合趙而反知氏, 知氏遂滅。
又曰:楚莊王與晉戰, 勝之。懼諸侯之畏己也, 乃筑為五仞之臺。成而觴諸侯, 諸侯請為觴, 皆仰而曰:「將將之臺, 窅窅其謀。我言而不當, 諸侯伐之。」於是遠者來朝, 近者入賓。
又曰:吳王夫差破越, 又將伐陳, 楚大夫皆懼, 曰:「昔闔閭能用其眾, 故伐我於柏舉, 今聞夫差又甚焉。」子西曰:「二三子胡不相睦也?無患吳矣。昔闔閭食不二味, 處不重席, 擇不取費。在國, 天有災, 親戚乏困而供之;在軍, 食熟者半而後食, 其所嘗者卒乘必與焉, 是以民不罷勞。今夫差, 次有臺榭陂池焉, 宿有妃嬙嬪御焉, 一日之行所欲必具, 玩好必集, 珍異是聚。夫差元自敗已, 焉能敗我?」
又曰:吳請師於楚以伐晉, 楚王與大夫皆懼, 將許之。左史倚相曰:「此恐吾攻己, 故示我不病。請為長轂千乘, 卒三萬, 與分吳地也。」莊王聽之, 遂取東國。
又曰:陽虎為難於魯, 走之齊, 請師攻魯, 齊侯許之。鮑文子曰:「不可也。陽虎欲破齊師, 齊師破, 大臣必多死, 於是欲奮其詐謀。夫虎有寵於季氏, 而將季孫以不利魯國而容其求焉。今君富於季氏, 而大於魯, 滋陽虎所欲傾覆也。魯免其疾而君收之, 無乃害乎齊?」君乃執之, 免而奔晉。
又曰:湯欲伐桀, 伊尹曰:「請阻之貢職以觀其動。」桀怒, 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 是罪我也。」湯乃謝罪請服后入貢職。明年, 又不貢職。桀怒, 起九夷之師, 九夷之師不起, 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 伐而殘之, 遷桀南巢焉。
又曰:楚圍雍氏五月。韓令使者求救於秦, 冠蓋相望, 秦師不下殽。韓令尚靳使秦, 謂王曰:「韓之於秦也, 居為隱蔽, 出為雁行, 今韓已病矣, 秦師不下殽。臣聞之:唇亡者其齒寒。愿大王熟計之。」太后乃謂尚子曰:「妾事先王, 先王以其體加妾之身, 妾困弗支也。盡置其身, 妾不重, 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救韓, 日費千金, 獨不可使妾少有利耶!」尚靳歸報王, 王遣張翠。張翠稱病, 日行一縣。張翠至, 甘茂曰:「韓急矣, 先生病而來!」張翠曰:「韓未急也。」甘茂曰:「韓之急緩人莫弗知。今先生言不急, 可乎?」翠曰:「韓急則折而入楚矣, 臣安敢來?」甘茂曰:「先生勿復言也!」乃入, 言於王曰:「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韓、楚為一, 魏氏不敢不聽, 是楚以三國謀秦也。如此, 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 孰與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師於殽以救韓。
又曰:中山陰姬與江姬爭為后, 司馬喜請見陰姬公, 為畫計。公稽首曰:「誠如君言。」喜即奉書詣中山王, 曰:「臣聞趙強, 即中山弱, 臣能弱趙而強中山。」中山王悅而見之, 喜曰:「臣愿乞之趙, 觀其地形險阻, 人民貧富, 君臣賢不肖, 商榷為資, 未可豫陳也。」乃見趙王, 曰:「臣聞趙, 天下善為音容, 佳麗之所出也。今來, 至境, 入都邑, 人民謠俗, 容貌顏色, 殊無佳麗好美者!以臣所見多矣, 周流無所不至, 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不知者將以為神, 其容貌顏色, 過絕人矣。若乃其眉、準頞、權衡、犀角、偃月, 彼乃帝王‑之後, 非諸侯之姬。」趙王大悅, 曰:「吾愿請之, 何如?」對曰:「非臣所敢議。愿王無泄。」喜歸報中山君, 曰:「趙王非賢王也, 不好道德, 而好聲色;不好仁義, 而好勇力。聞其乃欲請陰姬。」中山君作色不悅, 喜曰:「趙, 強國也, 請之必矣。王不與之, 即社稷危;與之, 即為諸侯笑。王立為后, 以絕趙王意, 可也。」遂立為后, 趙王亦無請也。
又曰:秦王使人之楚, 楚王賢之, 恐其為楚用以危秦也。昭子曰:「以王之德與王之賢因以遺之, 楚王必為有外心去楚矣。」從其計, 果如其言。
又曰:安陵纏以顏色美壯得幸於楚恭王, 江乙往見。安陵纏曰:「子之先人, 豈有矢石之功於王乎?」曰:「無有。」江乙曰:「子之身, 豈亦有乎?」曰:「無有。」江乙曰:「子之貴何以至於此乎?」曰:「仆不知所以。」江乙曰:「吾聞之, 以財事人者財盡而交疏, 以色事人者華落而愛衰, 今子之華有時而落, 子何以長幸無解於王乎?」安陵纏曰:「臣年少愚陋, 愿委質於先王。」江乙曰:「獨從為殉可耳!」安陵纏曰:「敬聞命矣。」江乙去, 居期年, 逢安陵纏, 謂曰:「前諭子者, 通之於王乎?」曰:「未可也。」居期年, 江乙復見安陵纏, 曰:「子豈諭王乎?」安陵纏曰:「臣未得王之間也。」江乙曰:「子出與王同車, 入與王同坐, 居三年, 言未得王之間, 子以吾之說未可耳。」不悅而去。其年, 共王獵江渚之野, 野火之起若雲霓, 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從南方來, 正觸王左驂, 王舉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 一發, 兕死車下, 王大喜, 拊手而笑, 顧謂安陵纏曰:「吾萬歲‑之後, 子將誰與此樂乎?」安陵纏乃逡巡而卻, 泣下沾衿, 曰:「萬歲‑之後, 臣將從為殉, 安知樂此誰?」於是共王乃封安陵纏於車下三百戶。故曰江乙善謀, 安陵纏知時也。
又曰:知伯欲襲衛, 故遺之乘馬, 先之一璧。衛君大悅, 酌酒, 諸大夫皆喜, 南文子獨不喜, 有憂色, 衛君曰:「大國禮寡人, 寡人故酌諸大夫酒。諸大夫皆喜, 而子獨不喜, 有憂色者何也?」南文子曰:「無方之禮, 無功之賞, 禍之先也。我未有往, 彼有以來, 是憂也。」於是衛君乃修梁擬而建邊城。知伯聞衛兵在境上, 乃還。
又曰:知伯欲襲衛, 乃佯亡其太子顏, 使奔衛。南文子曰:「太子顏之為其君子也, 甚愛, 非有大罪也, 而亡之有故。然人亡而不受, 不祥。」使吏逆之, 曰:「車過五乘, 慎勿內也!」知伯聞之, 乃止。
又曰:趙簡子使人以明白之乘六, 先以一璧為遺於衛。衛叔文子曰:「先不意可以生, 故以小之, 所以事大也。今我未以往, 而簡子先以來, 必有故。」於是斬林除園聚斂蓄積而後遣使者。簡子曰:「吾舉也, 為不可知也;今既已知之矣, 乃輟圍衛也。」
又曰:鄭桓公將欲襲鄶, 先問鄶之辯知果敢之士, 書其名姓, 擇鄶之良臣而與之, 為官爵之名而書之, 因為設壇於門外而埋之, 釁之以豭, 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 盡殺其臣。桓公因襲之, 遂取鄶。
又曰:鄭桓公東會封於鄭, 暮舍於宋東之逆旅。逆旅之叟從外來, 曰:「客將焉之?」曰:「會封為鄭。」逆旅之叟曰:「吾聞之, 時難得而易失, 今客之寢安, 殆非封也。」鄭桓公授轡自駕, 其仆接御而載之, 行十日十夜而至。至, 釐何與之爭封。故以鄭桓公之賢, 微旅之叟, 以幾不會封也。
又曰:趙簡子使成何、涉他與衛靈公盟於專澤, 靈公未喋盟, 成何、涉他捘靈公之手而撙之。靈公怒, 欲反趙, 王孫商曰:「君欲反趙, 不如與百姓同惡之。」公曰:「若何?」對曰:「請命臣令於國曰:」有姑姊女者, 家一人質於趙, 百姓必怨君, 因反之矣。「君曰:」善。「乃令之, 三日遂徵之, 五日而令畢, 國人巷哭。君乃召國大夫而謀曰:」趙為無道, 反之可乎?「大夫皆曰:」可。「乃出西門, 閉東門, 趙氏聞之, 縛涉他而斬之, 以謝於衛;成何走燕。子貢曰:」王孫商可謂善謀矣!憎人而能害之, 有患而能處之, 欲用民而能附之, 一舉而三物具至, 可謂善謀矣。
又曰:吳闔閭夫人姜氏, 齊景公以其子妻闔閭, 送諸郊, 泣曰:「余死不汝見矣。」高楚子曰:「齊負海而縣山, 縱不能全收天下, 誰干我君?愛則勿行。」公曰:「余有齊國之固, 不能以令諸侯, 又不能聽是生亂也。寡人聞之, 不能令則莫若從。且夫吳蜂蠆, 然不棄毒於人, 則不靜, 余恐棄毒於我也。」遂遣之。
又曰:晉文公與荊人戰於城濮, 君問於咎犯, 咎犯對曰:「服義之君, 不足於信;服戰之君, 不足於詐。君慎之詐而已矣。」君問於雍季, 對曰:「焚林而畋, 得獸雖多, 而明年無復也。乾澤而漁, 得魚雖多, 而明年無復也。詐猶可以偷利, 而無報。」遂與荊軍戰, 大敗之, 乃賞先雍季而後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戰, 咎犯之謀也。」君曰:「雍季之言, 百世之謀也;咎犯之言, 一時之權也。寡人既已行之矣。」
又曰:知伯圍晉陽, 絺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知伯曰:「何以知之?」對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 今城未沒者三板, 臼灶生蛙, 人馬相食, 城降有日矣。而韓魏之君無喜志而有憂色, 是非反何也?」明日, 知伯謂韓魏之君曰:「疵言君之反也。」韓魏之君曰:「必勝趙而三分其地, 今城將勝矣, 二家雖愚, 不棄美利而佩約為難不可成之事, 其勢可見也, 是疵必為趙說君, 且使君疑二主之心, 而不解於攻趙也。今君聽讒臣之言, 而離二主之交, 為君惜之。」知伯出, 欲殺絺疵, 絺疵逃, 韓魏之君果反。
又曰:白圭之中山, 中山欲留之, 固辭而去。又之齊, 齊王亦欲留之, 又辭去。人問其辭, 白圭曰:「二國將亡矣, 所學者國有五盡, 故莫之必忠則言盡矣, 莫之必譽則名盡矣, 莫之必愛則親盡矣, 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 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者, 無辜必亡。中山與齊皆當此, 若使中山之與齊也, 聞五盡而更之, 則必不亡也。其患在不聞也, 雖聞又不信也。然則人主之務, 在乎善聽而已矣。」
又曰:下蔡威公閉門而哭三日三夜, 泣盡而繼之以血。旁鄰窺墻而問之曰:「子何故而哭, 悲若此乎?」對曰:「吾國且亡。」曰:「何以知也?」應之曰:「吾聞病之將死不可為良醫, 國之將亡不可吻計謀。吾數諫吾君, 吾君不用, 是以知國之將亡也。」於是, 窺墻者聞其言, 則舉宗而去之於楚。居數年, 楚王果舉斃蕙蔡, 窺墻者為司馬將兵而往, 東虜其眾, 問曰:「得無有昆弟故人乎?」見威公縛在虜中, 問曰:「若何以至於此?」應曰:「吾何以不至於此?且吾聞之也, 言之者行之役也, 行之者言之主也。汝能行, 我能言;汝為主, 我為役, 吾亦何以不至於此哉!」窺墻者乃言之於楚王, 遂解其縛與俱之楚。故曰能言者未必能行, 能行者未必能言也。
又曰:石乞侍坐。屈建曰:「白公其為亂乎?」石乞曰:「是何言也?白公至, 於室無榮, 所下士者三人, 與已相君臣者五人, 所與同衣食者千人。白公之行若此, 何故為亂?」屈建曰:「此建之所謂亂也。以君子行則可與國家, 行過禮則國家疑之, 且茍不難下其臣, 必不難高其君矣。建是以知夫子將為亂也。」處十月, 白公果亂也。
又曰:韓昭侯作高門, 屈宜咎曰:「昭侯不出此門。」曰:「何也?」曰:「不時。吾所謂不時者, 非時日也。人固有利不利, 昭侯嘗利矣, 不作高門。往年秦拔宜陽, 明年大旱民饑, 不以此時恤民之急也而顧反益以奢, 此謂福不重至, 禍不重來者也。」高門成, 昭侯卒, 竟不出此門矣。
又曰:田子顏自大術至乎平陵城下, 見人子問其父, 見人父問其子。田子方曰:「其以平陵反乎?吾聞行於內, 然後施於外, 子顏欲使其眾甚矣。」後果以平陵叛。
又曰:晉人已勝知氏, 歸而繕甲治兵, 楚王恐, 召梁公弘曰:「晉人勝知氏矣, 歸而繕甲兵, 其以我為事乎?」梁公曰:「不患害其在吳乎?夫吳君恤民而同其勞, 使其民重上之令, 而人輕死以從上使, 如慮之戰。臣登山以望之, 見其用百姓之信必也勿已乎?其備之若何?」不聽。明年, 闔廬襲郢。
又曰:楚莊王欲伐陳, 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 溝壑深, 蓄積多, 其國寧也。」王曰:「陳可伐也。夫陳, 小國也, 而蓄多。是賦斂重, 則民怨上矣。城郭高, 溝壑深, 則民力罷矣。」興斃蕙之, 遂取陳。
又曰:齊桓公將伐山戎孤竹, 使人請助於魯, 君進群臣而謀, 皆曰:「師行數千里, 入蠻之地, 必不反矣。」於是魯許助之而不行。齊已伐山戎孤竹, 而欲移兵於魯, 管仲曰:「不可。諸侯未親, 今有伐遠而還誅近鄰, 鄰國不親, 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寶器者, 中國之所鮮也, 不可以不進周公之廟乎?」桓公乃分山戎之寶獻之周公之廟。明年, 起斃蕙莒, 魯下令丁男悉發, 五尺童子皆至。孔子曰:「聖人轉禍為福, 報怨以德。」此之謂也。
又曰:知伯請地於魏宣子, 宣子不與。任增曰:「何為不與?」宣子曰:「彼無故而請地也, 吾是以不與。」任增曰:「彼無故而請地者, 無故而與之, 是重欲無厭也。彼喜, 必又䪹地於諸侯;不與, 必怒而伐之。」宣子曰:「善。」遂與地。知伯喜, 又䪹地於趙, 趙不與。知伯怒, 圍晉陽, 韓、魏合趙而反知氏, 知氏遂滅。
又曰:楚莊王與晉戰, 勝之。懼諸侯之畏己也, 乃筑為五仞之臺。成而觴諸侯, 諸侯請為觴, 皆仰而曰:「將將之臺, 窅窅其謀。我言而不當, 諸侯伐之。」於是遠者來朝, 近者入賓。
又曰:吳王夫差破越, 又將伐陳, 楚大夫皆懼, 曰:「昔闔閭能用其眾, 故伐我於柏舉, 今聞夫差又甚焉。」子西曰:「二三子胡不相睦也?無患吳矣。昔闔閭食不二味, 處不重席, 擇不取費。在國, 天有災, 親戚乏困而供之;在軍, 食熟者半而後食, 其所嘗者卒乘必與焉, 是以民不罷勞。今夫差, 次有臺榭陂池焉, 宿有妃嬙嬪御焉, 一日之行所欲必具, 玩好必集, 珍異是聚。夫差元自敗已, 焉能敗我?」
又曰:吳請師於楚以伐晉, 楚王與大夫皆懼, 將許之。左史倚相曰:「此恐吾攻己, 故示我不病。請為長轂千乘, 卒三萬, 與分吳地也。」莊王聽之, 遂取東國。
又曰:陽虎為難於魯, 走之齊, 請師攻魯, 齊侯許之。鮑文子曰:「不可也。陽虎欲破齊師, 齊師破, 大臣必多死, 於是欲奮其詐謀。夫虎有寵於季氏, 而將季孫以不利魯國而容其求焉。今君富於季氏, 而大於魯, 滋陽虎所欲傾覆也。魯免其疾而君收之, 無乃害乎齊?」君乃執之, 免而奔晉。
又曰:湯欲伐桀, 伊尹曰:「請阻之貢職以觀其動。」桀怒, 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 是罪我也。」湯乃謝罪請服后入貢職。明年, 又不貢職。桀怒, 起九夷之師, 九夷之師不起, 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 伐而殘之, 遷桀南巢焉。
《孔叢子》曰:趙間魏將以求親於秦, 子順謂趙王曰:「此君之下吏計過也。比目之魚所以不見得於人者, 以偶視近而俱走也。今秦兼吞天下之志, 不忘側息也。趙、魏與之鄰接, 而強弱不敵, 所以不敢圖并趙、魏者, 徒以二國并力周旋。今無故自離, 以資強秦, 天下拙謀無過此者。夫連雞不能互棲, 亦猶二國構難不能自免於秦也。愿王熟慮之。」趙王曰:「敬受教。」
又曰:韓與魏有隙, 子順謂韓王曰:「昭釐侯, 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 一世之賢相也。韓與魏仇敵之國, 而釐侯執圭見梁君者, 非好卑而惡尊, 慮過而計失也。與嚴敵為鄰, 而動有滅亡之變, 獨勁不能支二難, 故降心以相從, 屈已以求存也。申不害慮事而言, 忠臣也;昭釐侯聽而行之, 明君也。今之韓弱於始之韓, 今之秦強於始之秦, 而背先人之舊好, 以區區之眾, 居二敵之間, 非良策也。齊、楚遠而難恃, 秦、魏呼吸而至, 舍近而求遠, 是虛名自累而不知近敵之困者也。為王計者, 莫如除小忿全大怒也。吳、越之人, 同舟濟江, 中流遇風波, 其相救如左右手, 所患同也。今不恤所同之患, 是不如吳、越之舟人也。」韓王曰:「善。」
又曰:韓與魏有隙, 子順謂韓王曰:「昭釐侯, 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 一世之賢相也。韓與魏仇敵之國, 而釐侯執圭見梁君者, 非好卑而惡尊, 慮過而計失也。與嚴敵為鄰, 而動有滅亡之變, 獨勁不能支二難, 故降心以相從, 屈已以求存也。申不害慮事而言, 忠臣也;昭釐侯聽而行之, 明君也。今之韓弱於始之韓, 今之秦強於始之秦, 而背先人之舊好, 以區區之眾, 居二敵之間, 非良策也。齊、楚遠而難恃, 秦、魏呼吸而至, 舍近而求遠, 是虛名自累而不知近敵之困者也。為王計者, 莫如除小忿全大怒也。吳、越之人, 同舟濟江, 中流遇風波, 其相救如左右手, 所患同也。今不恤所同之患, 是不如吳、越之舟人也。」韓王曰:「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