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百十二 獸部二十四

太平御覽
卷九百十二.獸部二十四

《爾雅》曰:貍, 子豸隸。余至切。
《說文》曰:貍, 伏什蘙。
《禮》曰:貍首之班然。
又曰:貍去正脊。
《魏志》曰:清河令徐李龍使人獵, 令管輅筮其所得。輅曰:「當獲小獸。雖有爪牙, 微而不強;輸有文章, 蔚而不相;非虎非雉, 其名曰貍。」獵人暮歸, 果如輅言。
《晉書》曰:樂廣為河南尹。先是, 河南官舍多妖怪, 前尹皆不敢處正寢。廣居之不疑。常外戶自閉, 左右皆驚, 廣獨不。顧見墻有孔, 使人掘墻, 得貍而殺之, 其怪亦絕。
《唐書》曰:武弘度, 士彟兄子也。父卒, 廬於墓側, 晨夕哀號。有野貍, 每至弘度齋時, 必來求食, 涂卻馴狎無驚懼。時以為孝感。
《玄中記》曰:鉛錫之精為狐貍。
《子思子》曰:謂狐為貍者, 非直不知貍也, 忽得狐復失貍者也。
《琴操》曰:曾子鼓琴, 墨子立外而聽之。曲終, 入曰:「善哉!鼓琴, 身已成矣, 而曾未得其首也。」曾子曰:「吾晝臥見一貍, 見其身而不見其頭, 起而為之弦, 因曰殘形操。」
《淮南子》曰:貍頭似鼠, 以類推也。許慎曰:貍食鼠。
又曰:貍頭止癙, , 寒熱病也。雞頭止瘺。
《抱樸子》曰:虎尾不負貍身, 像牙不出鼠穴。
《本草》曰:貍肉甘, 無毒, 主風濕、鬼毒氣、皮中如針刺。
《歸藏》曰:昔者桀筮吠悠, 而枚占熒惑, 曰:「不吉。彼為貍, 我為鼠, 勿用作事, 恐傷其父者也。」
《風俗通》曰:汝陽西門習武亭有鬼魅, 宿者輒死, 厭者皆亡發。北部督郵西平郅伯夷到亭上樓宿, 誦《六甲》、《孝經》、《易》、《本記》。臥, 密拔劍解帶。夜有怪異者四五尺來復, 伯夷以劍帶擊魅腳, 呼下燈照, 見一老貍, 身赤, 略無毛衣。持下燒殺。明日, 發樓屋, 得所亡發髻百餘。因此遂絕。
《神仙傳》曰:欒巴為豫章太守。先是, 廬山廟中有人言語, 飲酒投杯, 能使宮亭湖中分, 風行者舉帆相逢。巴未到十數日, 廟中神不復作聲, 不知所在。巴到, 自上表說:「廟鬼詐稱天官, 欺損百姓, 積愆日夕, 罪當窮治。乞以事付功曹, 臣身行捕逐。如不治討, 恐其復游行天下, 所在血食, 枉病良民。」責以重禱, 乃至所在推求山川社稷, 問鬼蹤跡。此鬼乃到齊國為書生, 齊太守見之, 既有容美麗, 又有才辨學識。論經說義, 時在齊, 人莫不見知。太守亦不知是鬼, 乃以女妻之, 生一男。巴到, 與太守相見, 語畢, 問曰:「聞卿有一女婿, 明五經諸子, 可得相見不?」太守請女婿, 詐病辭不出, 而巴求之不止。婿告其婦, 言:「吾今日出必死, 如何?」女亦怪之, 不知何從。巴知不敢出, 乃求奏板一枚并筆, 書符付太守曰:「以此與賢女婿, 自當出也。」女婿得符, 流涕與婦辭訣而出。望見巴, 即身體已變為貍, 而面故是人也。巴厲聲呵言:「死貍敢爾!何不正汝真形。」即盡為貍。巴復曰:「斬之。」亦不見斬者, 而貍頭已斷于地。又言:「取貍子來。」須臾, 太守女所生兒已復為貍子, 即又斬之。巴辭還郡。
《搜神記》曰:博陵劉伯祖為河東太守。所止承塵上有神能語, 常呼伯祖與語。及京師詔書告下消息, 輒預告伯祖。伯祖問其所食啖, 欲得羊肝。買羊肝, 於前切之, 臠隨刀不見, 盡兩羊肝。有一老貍, 眇眇在案前。持刀者欲舉刀斫之, 伯祖呼止, 自與著承塵上。須臾, 大笑曰:「向者啖肝醉, 忽失形與府君相見, 大慚愧。」後伯祖當為司隸, 神復先語伯祖云:「某月某日, 詔書當到。」至期如言。及入司隸府, 神隨逐在承塵上, 輒言省內事。伯祖大恐怖, 語神曰:「今職在刺舉, 若左右貴人聞神在此, 因以相害。」神答曰:「誠如府君所慮, 當相舍去。」遂即無聲。
《幽明錄》曰:吳興戴眇家僮客姓王, 有少婦美色, 而眇中弟恒往就之。客私懷忿怒, 具以白眇:「中郎作此, 甚為無理, 愿尊敕語。」眇以問弟, 弟大罵曰:「何緣有此?必是妖鬼。」敕令撲殺。客初猶不敢, 約厲分明。后來閉戶欲縛, 便變成大貍, 從窗中出。
又曰:董仲舒常下帷獨詠, 有客來詣, 語遂移日, 舒知其非常。客又云:「欲雨。」仲舒因此戲之曰:「巢居知風, 穴處知雨, 卿非狐貍, 則是鼷鼠。」客聞此言, 色動形壞, 化成為狐貍也。
隋王度《古鏡記》曰:大業七年五月, 余自御史告歸河東, 適侯生卒而得一鏡。六月, 余歸長安, 宿於主人程雄家, 新授寄一婢, 頗稱端麗, 名曰鸚鵡。余征遐履, 引鏡自照, 鸚鵡遙見, 便叩頭流血, 云:「不敢往」。余召雄問其故, 雄曰:「兩日前有一客攜婢從端憒, 來時病困, 因留寄于此, 不知婢之由也。」余疑其精魅, 以鏡逼之, 遂自陳, 云「本是華山廟前長松下千年老貍, 久行變惑, 罪當至死。近為府君捕逐, 逃潛河渭之間, 為下邽陳思恭義女。思恭妻鄭氏見養恩厚, 嫁鸚鵡與鄉人柴華。意不相愜, 逃而去。東至韓城, 遂為行人李無傲所執。無傲粗人也。遂劫鸚鵡游行至此。不意天鏡一照, 自隱無路。然為人已久, 羞復故形, 愿樂飲而忘形。」因匣鏡置酒, 悉召雄家鄰里與共飲晏。此婢大醉起舞, 歌曰:「寶鏡寶鏡, 罷湊余命。自我離形, 于今幾姓?生雖可樂, 死不必傷, 何為眷戀, 守此一方?」歌畢, 化為貍而死。
《述異記》曰:陳留董逸, 少時, 鄰女梁瑩年稚色艷。逸愛慕傾魂, 貽椒獻寶, 瑩亦納而未獲果。后逸鄰人鄭充在逸許宿, 二更中, 門前有叩掌聲, 充臥望之, 亦識瑩。語逸曰:「梁瑩今來。」逸驚躍出迎, 把臂入舍。逸與瑩寢, 瑩仍求去。逸攬持不置, 申款達旦。逸欲留之, 云:「為汝蒸豚作食, 食竟去。」逸起閉戶絕帳, 瑩因變形為貍, 從梁上走去。
《金樓子》曰:貍不可使搏, 牛不可使捕鼠

《說文》曰:貂, 鼠屬也, 大而黃黑色, 出丁零國。
《廣志》曰:貂出夫餘。
《關山圖》曰:霍山南岳, 其獸多赤貂。
《東觀漢記》曰:建武二十五年, 烏桓詣闕朝賀, 獻貂皮。
《魏書》曰:鮮卑有貂豽女滑切。音魂子皮, 毛柔蠕, 故天下以為名裘。
《魏志》曰:挹樓國出好貂, 今所謂挹樓貂是也。
《江表傳》曰:遼東太守遣使詣孫權, 送貂皮千枚, 欲舉國歸吳。
《晉書》曰:趙脫凶篡位, 至於奴卒廝役亦加爵位。每朝會, 貂蟬盈坐。時為之諺曰:「貂不足, 狗尾續。」
《異苑》曰:貂出句麗國。常有一物共居穴, 或見之, 身貌類人, 長三尺, 能制貂, 愛樂刀子。其俗人欲得貂皮, 以刀插穴口, 此物夜出皮置刀邊, 須人持皮去, 乃取刀。
《隋書》曰:北室韋, 其俗以捕貂為業。南室韋亦多貂。

女滑切
《說文》曰:貀獸, 無前足。漢津能捕豺貀, 購百錢。
《爾雅》曰:貀無前足。郭璞注曰:晉太康七年, 石陵扶夷縣檻得獸, 似狗, 豹文, 有角, 兩腳, 即此類也。或曰:貀似虎而黑, 無前兩足也。
《廣雅》曰:豹, 貀也。
《唐書》曰:長慶中, 河東節度使李聽貢貀三頭。貀, 猛健之什蘙。穆宗好畋游, 常詔諸道廣求此獸, 搜踐山谷, 郡縣告勞。防虞籠檻, 甚於豺虎。及至林苑, 往往噬人。后穆宗亦盡令逐之。及敬宗即位, 聽復獻之。

𤟤
《說文》曰:𤟤, 出丁令胡, 以作裘。
《魏略》曰:丁零國出青𤟤子、白𤟤子皮。
《江表傳》曰:魏文帝遣使吳求𤟤皮豹犀。群臣以非禮, 欲不與。權敕付使。
《山海經》曰:獄法之山有獸焉, 如犬而人面, 善投, 見人則笑, 其名曰𣂏。其行如風, 見則大風。
《山海經圖贊》曰:山𤟤之獸, 見乃歡唬。厥性善投, 行如矢繳。是惟氣精, 出則風作。

《詩》曰:孔樂韓土, 有貓有虎。
《爾雅》曰:虎竊毛謂之虥士盞切。貓。郭璞癥曰:竊, 淺也。或曰:竊毛, 鹿毛也。
《禮》曰:古之君子, 使植地報之。迎貓, 為其食田鼠也;迎虎, 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尹子》曰:使牛捕鼠, 不如貓狌音生之捷。
《北史》曰:獨孤陀性好左道。其外祖母高氏先事貓鬼, 轉入陀家, 每以子日夜祠之。貓鬼每殺人, 取其財物, 置於所事貓鬼家。鬼若降人, 則面正青, 若被牽曳。陀后敗免死。
《唐書》曰:高宗廢王后, 令宮人宣敕示后。后拜曰:「但愿大家萬歲, 昭儀長承恩澤。死是吾分也。」良娣承敕, 罵曰:「阿武狐媚, 翻復至此!百千生愿得一日為貓, 阿武為鼠, 吾扼其喉以報今日, 即足矣。」武后聞之不實, 自是約六宮不許畜貓。
又曰:朱泚軍中有貓乳鼠者, 泚獻之為祥。代宗使中官示於朝, 宰臣率百僚皆賀, 崔祐甫獨否。中官詰其故, 答曰:「桿物之失常也, 可吊不可賀。」中官徵其狀, 祐甫立草之, 略曰:「《禮》云:迎貓為食田鼠也。以能除害, 故列祠典。今反乳之, 是謂失常。且貓受人食養而棄職不修, 亦何異法吏不勤觸邪、疆吏不勤捍敵?是天將垂戒, 故不敢賀。」眾皆伏, 代宗嘉其正直。

《禮記·月令》曰:孟春之月, 獺祭魚, 然後虞人入澤梁。
《說文》曰:獺, 如小狗, 水居, 食魚。猵, 音編獺屬也。
《遁甲開山圖》曰:霍山光南岳, 其獸多柴獺。山邊水, 故有柴獺。
《淮南子》曰:愛獺而飲之酒, 欲養之, 非其道。言獺飲酒而敗。
《風土記》曰:陽羨縣前有大橋, 下有白獺。將有兵動, 獺出穴口向人嗥也。
《魏略》曰:南蠻皆用獺皮為其冠。
《鹽鐵論》曰:水有獱音頻。獺而池魚勞, 國有強御而齊民消也。獨曰獱, 群曰獺。
如淳《博物志》曰:獱如馬, 自腰以下似扁蝠, 毛似獺, 大可五六斤。淳同鄉人吉孟, 景福中征遼東時為運舡吏, 於海中有猵獺跳上舡, 舡人皆謂海神, 共叩頭敬禮。舡左武令人云:「但魚獺耳, 可烹而食之。」
《神仙傳》曰:樊夫人者, 劉綱之撇蘙, 俱行道術, 各自言勝。綱於是唾盤中水, 即作鯉魚, 夫人乃唾盤中使成獺而食魚。綱每共試術, 事事不如。
《永嘉地記》曰:濤山至高, 常有拾橡者見上有大湖, 又有自然石橋, 多獺及異色鳥獸。

《孝經援神契》曰:猬多刺, 故不使超逾抑揚。
《爾雅》曰:猬, 毛刺。
《淮南子》曰:鵲屎中猬, 爛而生蠅漆, 見蟹不燥。
《淮南萬畢術》曰:猬膏途鐵, 柔不折。
《華陽國志》曰:滇池縣有白猬山, 無石而多猬也。
《北齊書》曰:成帝夢大猬攻破鄴城, 故索境內猬膏以絕之。至后主名緯, 亡齊之徵。

《廣五行記》曰:梁末, 蜀人費祕刈麥, 值暴風雨, 隱於巖石佳敗雨。去家數里, 遙見前路有數婦人, 皆著紅紫襕衣, 歌吟而來。祕竊怪, 野外何因有此?心異之。漸近, 寂然無聲, 去祕數步, 乃各住立。少時悉轉向祕, 看之, 其面并無七孔, 惟垂鳥毛而已。祕驚怖仆地。至二更, 祕兒怪父椿至, 把火尋覓。見祕臥在道旁, 左側有十餘刺猬, 枷髐即爭散走。祕至家百餘日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