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

太平御覽
卷一百.皇王部二十五
東晉安皇帝
《晉書》曰:安皇帝諱德宗, 孝武帝長子也。泰元十二年八月辛巳, 立爲皇太子。二十一年九月庚申, 孝武崩, 辛酉, 太子即位, 太赦。癸亥, 以司徒、會稽王道子爲太傅, 攝政。隆安元年春正月己亥朔, 帝加元服, 改元, 增文武位一等。太傅、會稽王道子歸政。四月甲戌, 兗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舉兵, 以討尚書左僕射王國寶、建威將軍王緒爲名。甲申, 殺國寶及緒以說於恭, 恭乃罷兵。二年七月, 兗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南蠻校尉楊佺期等舉兵反。八月, 江州刺史王愉奔於臨川。九月辛卯, 加太傅、會稽王道子黃鉞。遣征虜將軍、會稽王元顯等討桓玄等。輔國將軍劉牢之次新亭, 使子敬宣擊敗恭, 恭奔曲阿長塘湖, 湖尉收送京師, 斬之。尋遣太常殷茂諭仲堪及玄, 玄等走於尋陽。三年十一月甲寅, 妖賊孫恩陷會稽, 內史王凝之死之, 吳國內史桓謙等幷委官而遁, 遣衛將軍謝琰等逆擊, 走之。四年夏四月, 孫恩寇浹口。五月, 謝琰爲孫恩所陷, 死之。恩轉寇臨海。六月, 輔國司馬劉裕破恩于南山。恩將盧循陷廣陵。元興元年正月庚午朔, 大赦, 改元。以後將軍元顯爲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 鎮北將軍劉牢之爲元顯前鋒, 將軍、譙王尚之爲後部, 以討桓玄。二月景午, 帝戎服餞元顯於西河。丁巳, 遣兼侍中、齊王柔之以騶虞幡宣告荊、江二州。丁卯, 桓玄敗王師于姑孰。三月壬申, 桓玄自爲侍中、丞相、錄尚書事。二年春二月辛醜, 建威將軍劉裕破徐道複於東陽。乙卯, 桓玄自稱大將軍。丁巳, 冀州刺史孫無終爲桓玄所害。秋八月, 玄又自號相國、楚王。九月, 南陽太守庾仄起義兵, 爲玄所敗。冬十一月壬午, 玄遷帝于永安宮。癸未, 移太廟神主於琅琊國。十二月壬辰, 玄篡位, 以帝爲平固王。辛亥, 帝蒙塵於尋陽。三年春二月, 帝在尋陽。庚寅夜, 濤水入石頭, 漂殺人戶。乙卯, 建武將軍劉裕帥沛國劉毅、東海何無忌等舉義兵。景辰, 斬桓玄所署徐州刺史桓修于京口, 及青州刺史桓弘于廣陵。丁巳, 義師濟江。三月戊午, 劉裕斬玄將吳甫之于江乘, 斬皇甫敷於羅落。己未, 桓玄衆潰而逃。庚申, 劉裕置留台, 具百官。壬戌, 桓玄司徒王謐推劉裕行鎮軍將軍、徐州刺史、都督楊徐兗豫青冀幽幷八州諸軍事、假節。劉裕以謐領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辛酉, 劉裕誅尚書左僕射王愉及愉子荊州刺史綏、司州刺史溫詳。辛未, 桓玄逼帝西上。丙戌, 密詔以幽逼于玄, 萬幾虛曠, 令武陵王遵依舊典, 承制總百官行事, 加侍中, 餘如故。幷大赦謀反大逆已下, 惟桓玄一祖之後不宥。夏四月己醜, 大將軍武陵王遵稱制, 總萬機。庚寅, 帝至江陵。庚戌, 輔國將軍何無忌、振武將軍劉道規及桓玄將庾稚、何淡之戰於湓口, 大破之。玄複逼帝東下。五月癸酉, 冠軍將軍劉毅及玄戰於崢嶸洲, 又破之。己卯, 帝複幸江陵。辛巳, 荊州別駕王康産、南郡太守王騰之奉帝居於南郡。壬午, 督護馮遷斬桓玄于南貊盤州。乘輿反正於江陵。閏月己醜, 桓玄故將揚武將軍桓振陷江陵, 帝複蒙塵於賊營。義熙元年正月, 帝在江陵。南陽太守魯宗之起義兵, 襲破襄陽。己醜, 劉毅次於馬頭。桓振以帝屯於江津。辛卯, 宗之破振將溫楷於祚, 進次紀南, 爲振所敗。振武將軍劉道規擊桓謙, 走之。乘輿反正, 帝與琅琊王幸道規舟。二月丁巳, 留台備乘輿法駕, 迎帝於江陵。三月, 桓振複襲江陵, 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奔於襄陽。建威將軍劉懷簡討振, 斬之。帝至自江陵。六年十二月壬辰, 劉裕破盧循于豫章。七年春二月壬午, 右將軍劉藩斬徐道覆於始興, 傳首京師。夏四月, 盧循走, 交州刺史杜惠斬之。十二年八月, 劉裕及琅琊王德文率衆伐姚泓。丙午, 大赦。冬十月丙寅, 姚泓將姚光以洛陽降。己醜, 遣兼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謁五陵。十三年秋七月, 劉裕克長安, 執姚泓, 收其彝器, 歸京師。十四年十二月戊寅, 帝崩於東堂, 在位二十三年, 時年四十七。葬休平陵。帝不慧, 自少及長, 口不能言, 雖寒暑之變, 無以辨也。凡所動止, 皆非已出。故桓玄之篡, 因此獲全。
桓玄
《晉書》曰:桓玄, 字敬道, 一名靈寶, 大司馬溫之孽子也。其母馬氏嘗與同夜輩月下坐, 見流星墜銅盆中, 忽爲二珠, 燦然明靜, 競以瓢接取, 馬氏得而吞之, 若有感, 遂有娠。及生, 有光照室, 占者奇之, 故小名曰靈寶。你媼每抱詣溫, 輒易人而後至, 其重兼常兒, 溫甚愛異之。臨終, 命以爲嗣, 襲爵。年七歲, 溫服終, 府州文武辭其叔父沖, 沖撫玄頭曰:「此汝家故吏也。」玄因涕泣被面, 衆幷異之。及長, 形貌瑰奇, 風神疏朗, 博綜藝術, 善屬文。常負其才地, 以雄豪自處, 時鹹憚之。年二十三, 拜爲太子洗馬, 時議謂溫有不臣之跡, 故折玄兄弟而爲素官。後出補義興太守, 鬱鬱不得志。嘗登高望震澤, 嘆曰:「父爲九州伯, 兒爲五湖長!」棄官歸國。自以元勛之門而負謗於世, 乃上疏曰:「臣聞周公大聖而四國流言, 樂毅王佐而被謗騎劫, 巷伯有豺獸之慨, 蘇公興飄風之刺, 惡直醜正, 何代無之?先臣蒙國殊遇, 姻婭皇極, 西平巴蜀, 北清伊洛, 使竊號之寇系頸北闕, 園陵複修, 大恥載雪, 飲馬灞滻, 懸旌趙、魏, 勤王之師, 功非一捷。泰和之末, 皇基有潛移之懼, 遂奉天順人, 翼登聖朝, 晉室之基危于殷、漢, 先臣之功高於伊、霍矣。至於先帝龍飛九五, 陛下之所以繼明南面, 請問談者, 誰之由也?若陛下忘先臣大造之功, 信貝錦萋斐之說, 臣等自當奉還三封, 受戮市朝, 然後下從先臣, 歸先帝于玄宮耳。」疏寢不報。玄在荊楚積年, 優遊無事, 荊州刺史殷仲堪敬憚之。及中書令王國寶用事, 謀削弱方鎮, 內外騷動, 知王恭有憂國之言, 玄潛有意於功業, 乃說仲堪:「宜興晉陽之師, 以內匡朝廷, 已當悉荊楚之衆順流而下, 推王恭爲盟主, 此桓文之舉也。」俄而王恭信至, 招仲堪及玄匡正朝廷。國寶既死, 於是罷兵。詔以玄爲廣州刺史。其年王恭又與庾楷起兵討江州刺史王愉及譙王尚之兄弟。玄、仲堪謂恭事必克捷, 一時響應。仲堪令玄與楊佺期爲前鋒, 玄至湓口, 獲王愉。既而詔以玄爲江州, 各西還, 屯於尋陽, 共相結約, 推玄爲盟主。後荊州大水, 仲堪賑恤饑者, 倉廩空竭。玄乘其虛而伐之, 至江陵, 仲堪數道拒之, 不克。佺期自襄陽來救, 期敗走。殷仲堪亦見害。於是平荊、雍, 詔以玄督八州、荊州牧。玄於是樹腹心, 兵馬日盛。其後孫恩逼京師, 玄建牙旗聚衆, 外托勤王, 實欲觀釁。以兄偉爲冠軍、江州刺史, 留偉守江陵, 抗表率衆, 下至尋陽, 移檄京邑, 罪狀元顯。玄既興師犯順, 慮衆不爲用, 恒有回旆之計。既過尋陽, 不見王師, 意甚悅, 將吏亦振。先使其將馮該等攻譙王尚之, 敗之。劉牢之遣子敬宣降玄。玄至新亭, 元顯自潰。玄入京師, 矯詔加已總百揆爲丞相, 加黃鉞、羽葆鼓吹、府置官屬。乃徙太傅道子于安成, 害元顯於市。多僇朝望, 改易百官, 各置所親, 大赦, 改元爲大亨。玄將出居姑孰, 訪之於衆, 其中書令王謐對曰:「《公羊》有言, 周公何以不之魯?欲天下一乎周也。願靜根本, 以公旦爲心。」玄善其對而不從。遂大築城府, 乃出鎮焉。大政皆諮之, 小事則決於僕射桓謙及卞範之。後諷朝廷, 封諸子弟爲公。自知怨滿天下, 欲速定篡逆, 殷仲文、卞範之等又共催促之, 於是先改授郡司, 其黨皆三公。又矯詔封十郡爲楚王, 加九錫備物, 楚國丞相以下, 一遵舊典。又諷天子御前殿而策授焉。玄屢僞讓, 詔遣百僚敦勸, 乃就命。玄僞上表求歸藩, 又自作詔留之, 遣使宣旨, 玄又上表固請, 又諷天子作詔固留。十一月, 矯制加其備天子禮, 服禦禮樂皆僣焉。又矯詔使王謐兼太保, 奉皇帝璽禪位於已, 帝出居永安宮, 移晉神主於琅琊廟。
, 玄恐帝不肯爲手詔, 又慮璽不可得, 逼臨川王寶請帝自爲手詔, 因奪取璽。比臨軒, 璽已久出, 玄甚喜。百官到姑孰, 玄僞讓, 朝臣固請, 玄乃于城南七里立郊壇, 以玄牡告天, 百僚陪列, 而儀注不備, 妄稱萬歲。遂升壇燎於南郊, 大赦, 改元永始。初, 僞詔改元爲建始, 右丞王攸之曰:「建始趙王倫僞號也。」又改爲永始, 複是王莽始執權之歲也, 其兆號不祥, 冥符僣逆如此。國號大楚, 以南康平固縣奉晉帝爲平固王, 車旗正朔如舊典。遷帝居尋陽, 依陳留王處鄴宮故事。追尊其父溫宣武皇帝, 諸子皆爲王。玄入建康宮, 逆風迅激, 旌旗儀飾皆傾。及小會西堂, 設妓樂, 殿上施絳綾帳, 鏤黃金爲顔, 四角作金龍, 頭銜五色羽葆旒蘇, 群臣竊相謂曰:「此頗似轜車, 亦王莽仙蓋之流也。」玄以其妻劉氏爲皇后, 更造大輦, 容三十人坐, 以二百人舁之。性好畋遊, 以體大不堪乘馬, 又作徘徊輿, 施轉關, 令回動無滯。玄自篡盜之後, 驕奢荒侈, 遊獵無度, 以夜繼晝。性又急暴, 呼召嚴速, 直官鹹系馬省前, 禁內雜亂, 無複朝廷之體。於是百姓疲苦, 朝野勞悴, 怨怒思亂者十室八九焉。劉裕、劉毅、何無忌等共謀克復。裕等斬桓修於京口, 斬桓弘於廣陵。裕率義軍至竹里, 玄遣吳甫之、皇甫敷北拒義軍。裕等於江乘與戰, 臨陣斬敷及甫之。玄聞之大懼, 乃召諸道術人推算數爲厭勝之法, 乃問衆曰:「朕其敗乎!」曹靖之對曰:「神怒人怨, 臣實懼焉。」玄曰:「人或可怨, 神何爲怒?」對曰:「移晉宗廟, 飄泊無所, 大楚之祭, 不及于祖, 此其所以怒也。」玄曰:「卿何不諫?」對曰:「輦上君子自以爲堯舜之世, 何敢妄言!」玄愈忿懼, 使桓謙、何淡之屯東陵, 卞範之屯覆舟山西, 帥衆二萬拒義軍。裕至蔣山, 使羸弱登山, 分張旗幟, 數道幷前。玄偵候還云:「裕軍四塞, 不知多少。」玄益憂惶。於時東北風急, 義兵放火, 煙塵張天, 鼓噪之音震駭京邑。劉裕執鉞麾而進, 謙等諸軍一時奔潰。玄率親信數千人聲言赴戰, 遂出南掖門, 西至石頭, 使殷仲文具船, 相與南奔。或勸其戰, 玄不暇答, 直以策指天。而經日不得食, 左右進以粗飯, 咽不能下。其子升, 時年數歲, 抱玄胸而撫之, 玄悲不自勝。劉裕以武陵王遵攝萬機, 立行台, 總百官。遣劉道規躡玄。
玄至尋陽, 江州刺史郭昶之給其器用。殷仲文自後至, 望見玄舟, 旌旗輿服備帝者之儀, 嘆息曰:「敗中複振, 故可也。」玄於是逼乘輿西上。於道作起居注, 敘其拒義軍之事, 自謂經略指授, 算無遺策, 諸將違節度, 以致虧喪, 非戰之罪。玄至江陵, 石康納之。未三旬, 衆盛, 謂其群黨曰:「卿等幷清途翼從朕躬, 都下竊位者方應謝罪軍門, 其觀卿等入石頭, 幷云霄中人也。」玄遣何淡之守湓口, 何無忌、劉道規等破之。帥舟艦三百發江陵、以徐放爲常侍, 遣說無忌等解義軍, 謂放曰:「諸人不識天命, 致此妄作, 遂懼禍屯結。卿三州所信。可明示朕心, 若退軍解甲, 當與之更始授任。江水在此, 朕不食言。」時道規已至, 玄與戰於崢嶸洲。於時義軍數千, 玄兵甚盛, 而玄懼敗, 常漾輕舸於舫側, 故其衆莫有鬥心。義軍乘風縱火, 盡銳爭先, 玄衆大潰。玄留永安太后及皇后于巴陵。殷仲文時在玄艦, 求出別船收集散軍, 因叛玄, 奉二後奔於江陵。玄欲出投漢川, 投梁州刺史桓希而制令不行。玄乘馬出城至門, 左右於暗中斫之, 不中, 前後相殺交橫, 玄僅免。於是荊州別駕王康産奉帝入南郡。時益州刺史毛璩使其從孫佑之送弟璠喪葬江陵, 有衆二百, 璩弟子修之先爲玄校尉, 誘玄以入蜀。達枚回洲, 佑之迎擊玄, 矢下如雨。玄被箭, 其子昇拔去之。益州督護馮遷抽刃而前, 玄拔頭上玉簪與之, 仍曰:「是何人邪?敢殺天子!」遷曰:「欲殺天子之賊耳!」遂斬首。時年三十六, 自篡逆至敗, 凡八旬矣。
恭皇帝
《晉書》曰:恭帝, 諱德文, 安帝母弟也。初封琅耶王, 曆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元興初, 遷車騎大將軍。桓玄執政事, 進位太宰, 加袞冕之服, 綠綟綬。玄篡位, 以帝爲石陽縣公, 與安帝俱居尋陽。及玄敗, 隨至江陵。玄死, 桓振奄至, 躍馬奮戈, 直至階下, 瞋目謂安帝曰:「臣門戶何負國家, 而屠滅若是?」帝乃下床謂振曰:「此豈我兄弟意耶!」振乃下馬致拜。振平, 複爲琅耶王。又領徐州刺史, 尋拜大司馬, 領司徒, 加殊禮。義熙五年, 置左右司馬、長史、從事中郎四人, 加羽葆鼓吹。十二月戊寅, 安帝崩。是日, 即帝位, 大赦。元熙元年春正月壬辰朔, 改元。以山陵未厝, 不朝會。立後褚氏。甲午, 征劉裕還朝。二年夏六月壬戌, 劉裕至於京師。傅亮承裕密旨, 諷帝禪位, 草詔, 請帝書之。帝欣然謂左右曰:「桓玄之時, 天命已去, 爲劉公所延二十載矣, 今複何恨。」乃書赤紙爲詔。甲子, 遂遜於琅耶第。劉裕以帝爲零陵王, 居於秣陵, 行晉正朔, 車旗服色一如其舊, 有其文而不備其禮。宋永初二年九月崩于內房, 時年三十六。謚恭皇帝, 葬沖平陵。
《續晉陽秋》曰:初, 安皇不慧, 起居動止不自己出, 帝每侍左右, 消息涼溫饑飽之中, 而恭謹備焉, 時人稱其順悌。又雅信佛法, 鑄貝貨十萬, 造丈六金像於瓦官寺, 外國齊日, 迎像宮步從十許里。安皇帝歸陵, 有詔當出送, 八座奏諫, 以爲宜加珍攝, 乃止。
沈約《宋書》曰:褚秀之妹爲恭帝后, 兄弟幷盡忠事高祖, 恭帝每生男, 輒令方便殺焉, 或誘賂內人, 或密加毒害, 前後如此非一。恭帝居秣陵宮, 常懼見禍, 與褚後共止一室, 慮鴆毒, 自煮食於床前。高祖將殺之, 不欲遣人入內, 令褚淡之兄弟侍褚後, 褚後出別宮相見, 兵人乃逾垣而入, 進藥於恭帝。恭帝不肯飲, 曰:「佛教自殺者, 不得複人身。」乃以被掩殺之。
《中興書》曰:昔中宗以丁醜之歲始稱晉王, 改築宗廟, 使郭璞筮之, 云:「載祀二百。」暨今禪代庚申之歲, 凡百有二年, 而天祿永終。璞精於數術, 理無乖二, 抑以百二期促, 故謬其嗣爲二百乎?

史臣曰:安帝即位之辰, 鍾無妄之日, 道子、元顯幷傾朝政, 主昏臣亂, 未有不亡者也。雖有手握戎麾, 心存舊國, 回首無良, 忽焉消散。於是桓玄承釁, 勢逾飈指, 六師鹹泯, 只馬徂遷。是以宋高非典午之臣, 孫恩豈金行之寇。若乃世遇顛覆, 則恭皇斯甚。於越之民, 詎熏丹穴, 會稽之侶, 寧嘆入臣。去黃屋而歸來, 灑丹書而不恨。夫五運攸革, 三微數盡, 猶高秋雕候, 理之自然。觀其零落, 人有爲之流涕者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