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一十二.皇王部三十七

唐肅宗宣皇帝
《唐書》曰:肅宗宣皇帝, 諱亨, 玄宗第三子也, 母曰元獻皇后楊氏。景云二年乙亥生, 初名嗣升。二歲封陝王, 五歲拜安西大都護、河西四鎮諸蕃落大使。上仁愛英悟, 得之天然;及長, 聰敏強記, 屬辭典麗, 耳目之所聽覽, 不復遺忘。開元十五年正月, 封忠王, 改名浚。五月, 領朔方大使、單于大都護。十八年, 奚、契丹犯塞, 以上爲河北道元帥, 信安王爲副元帥, 御史大夫李朝隱、京兆尹裴先等八總管兵以討之。仍命百寮設次於光順門, 與上相見。左丞相張說退謂學士孫逖、韋述曰:「嘗見太宗寫真圖, 忠王英姿穎發, 儀錶非常, 雅類聖祖, 此社稷之福也。」二十, 諸將大破奚、契丹, 以上遙統之功, 加司徒。二十三年改名璵。後皇太子得罪, 立上爲皇太子。天寶十二載正月, 安祿山來朝, 上嘗密奏, 云祿山有反相, 玄宗不聽。十四載十一月, 祿山果叛。十二月丁未, 陷東京。辛醜, 制太子監國, 仍遣上親總諸軍進討。時祿山以誅楊國忠爲名, 由是軍民切齒於楊氏。國忠懼, 乃與貴妃謀間其事, 上遂不行。乃詔河西節度哥舒翰爲皇太子前鋒兵馬元帥, 今率衆二十萬守潼關。明年六月, 哥舒翰爲賊所敗, 關門不守, 玄宗幸蜀。丁酉, 至馬嵬頓兵, 軍不進, 請誅楊氏。於是誅國忠, 賜貴妃自盡。車駕將發, 留上在後宣諭百姓, 衆泣而言曰:「逆胡背恩, 主上播越, 臣等生於聖代, 世爲唐民, 願戮力一心, 爲國討賊, 請從太子收復長安。」玄宗聞之曰:「此天啓也。」乃令高力士與壽王瑁送太子內人及服禦等物, 留後軍廄馬軍從上。令力士口宣曰:「汝好去!百姓屬望, 慎勿違之。莫以吾爲意。且西戎北狄, 吾嘗厚之, 今國步艱難, 必得其用, 汝其勉之。」上回至渭北, 便橋已斷, 水暴漲, 無舟楫, 上號令水濱百姓, 歸者三千餘人。渭水可涉, 又過潼關, 散卒誤以爲賊, 與之戰, 士衆多傷。乃收其餘衆以北上, 軍既濟, 後者皆溺。上喜, 以爲天之卷佑。時從上惟廣平、建寧二王及四軍將士, 才二千人。自奉而北, 夕次永壽, 百姓遮道獻牛酒。有白云起西北, 長數丈, 如樓閣之狀, 議者以爲天子氣。戊戌, 至新平郡。時晝夜奔馳三百餘里, 士衆器械亡失過半, 所存之衆, 不過一旅。時賊據長安, 知上治兵河西, 三輔百姓皆曰:「吾太子大軍即至。」賊望西北塵起, 有時奔走。七月辛酉, 上至靈武, 時魏少遊預備供帳, 無不畢備。裴冕、杜鴻漸等從容進曰:「今寇逆亂常, 毒流函、洛, 主上倦勤大位, 移幸蜀川。江山阻修, 奏請路絕, 宗社神器, 須有所歸。萬姓顒顒, 思崇明聖, 天意人事, 不可固違。伏願殿下, 順其樂推, 以安社稷, 王者之大孝也。」上曰:「俟平寇逆, 奉迎鑾輿, 從容儲闈, 侍膳左右, 豈不樂哉!公等何急也?」冕等凡六上箋, 辭情激切, 上不獲已而從之。是月甲子, 上即皇帝于靈武。即日奏上皇。是日, 禦靈武南門, 下制, 大赦天下, 改元曰至德。以朔方度支副使、大理司直杜鴻漸爲兵部郎中, 朔方節度判官崔漪爲吏部郎中, 幷知中書舍人事。以禦史中丞裴冕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靈武郡爲大都督府。癸巳, 上所奉表始達成都。丁酉, 上皇遜位稱誥, 遣左相韋見素、吏部尚書房琯、門下侍郎崔渙等奉冊書赴靈武。九月戊辰, 上南幸彭原郡。景子, 至順化郡, 韋見素、房琯、崔渙等自蜀郡賫上冊書及傳國寶等至。上素知房琯名, 至是請爲兵馬元帥收復兩京, 許之。二載春正月庚戌朔, 上在彭原受朝賀。是日通表入蜀賀上皇。上皇遣平章事崔圓奉誥赴彭原。乙卯, 逆胡安祿山爲子其慶緒所殺。九月, 持四節, 與回紇葉護太子率兵四千助國討賊。葉護入見, 宴賜加等。丁亥, 元帥廣平王統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之衆二十萬, 東向討賊。壬寅, 與賊將安守忠、李歸仁等戰於香積寺西北, 賊軍大敗, 斬首六萬級, 賊帥張通儒棄京城東走。癸卯, 廣平王收西京。甲辰, 捷書至行在, 即日告捷於蜀。上皇遣裴冕入京, 啓告郊廟社稷。冬十月癸醜, 賊將尹子琦陷睢陽, 害張巡、姚訚, 許遠。賊自香積之敗, 悉衆保陝郡, 廣平王統郭子儀等進攻, 與賊戰於陝西之新店, 賊衆大敗, 斬首十萬級, 橫屍三十里。庚申, 安慶緒與其党奔河北。壬戌, 廣平王入東京, 陳兵天津橋南, 士庶歡呼路側。陷賊官僞署侍中陳希烈等三百餘人素服待罪。癸亥, 上自鳳翔還京, 仍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入蜀迎上皇, 鳳陽郡給複五載。景寅, 至望賢宮, 得東京捷書至, 上大喜。丁卯, 入長安。士庶涕泣拜曰:「不圖複見吾軍!」上亦爲之感惻。九廟爲賊所焚, 上素服哭於廟三日, 入居大明宮。十二月景午, 上皇至自蜀, 上自望賢宮奉迎。上皇禦宮南樓, 上望樓辟易, 下馬趨進樓前, 再拜蹈舞稱慶。上皇下樓, 上匍匐捧上皇足, 涕泗嗚咽, 不能自勝。遂扶侍上皇禦殿, 親自進食;自試禦馬以進, 又躬攏轡而行, 止之後退。上皇曰:「吾享國長久, 吾不知貴, 見吾子爲天子, 吾知貴矣。」上乘馬前導, 自開遠門至丹鳳門, 旗幟燭天, 采棚夾道。士庶舞路側, 皆曰:「不圖今日再見二聖!」百寮班於含元殿庭, 上皇禦殿, 左相苗晉卿率百辟稱賀, 人人無不感咽。禮畢, 上皇詣長樂殿謁九廟神主, 即日幸興慶宮。上請歸東宮, 上皇遣高力士再三慰喻而止。三載正月, 甲戌朔。戊寅, 上皇禦宣政殿, 冊皇帝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乙巳, 上禦興慶殿, 冊上皇徽號曰太上至道聖皇大帝。丁未, 禦丹鳳門, 大赦天下, 改至德三載爲乾元元年。二年九月庚寅, 逆胡史思明陷洛陽, 副元帥李光弼守河陽, 汝、鄭、滑等州陷賊。三年閏四月朔, 彗出西方, 其長數丈, 己卯, 以星文變異, 上禦丹鳳門, 大赦天下, 改乾元爲上元。追封周太公望爲武成王, 依文宣王例置廟。時大霧, 自四月雨至閏月末不止。米價翔貴, 人相食, 饑死者委骸于路。二年三月甲子, 史朝義率衆賊襲我陝州, 衛伯玉逆擊敗之。戊戌, 史思明爲其子朝義所殺。九月壬午, 制:自今已後, 朕號惟稱皇帝, 其年號但稱元年, 去上元之號。其以今年十一月爲歲首, 便數建醜建寅, 每月以所建爲數。建卯月, 辛亥朔, 上禦丹鳳門, 大赦, 以京兆府爲上都, 河南府爲東都, 鳳翔爲西都, 江陵爲南都, 太原爲北都。建巳月庚戌朔, 壬子, 楚州刺史崔亻先表獻定國寶玉十三枚。甲寅, 太上皇崩于西內神龍殿。上自仲春不豫, 聞上皇登遐, 不勝哀悸, 因茲大漸。乙丑, 詔皇太子監國, 又曰:「上天降寶, 獻自楚州, 因以體元, 葉乎五紀。其元年宜改爲寶應, 建巳月爲四月, 餘月幷依常數, 乃依舊以正月一日爲歲首。」丁卯, 宣遺詔。是日, 上崩於長生殿, 年五十二。謚曰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廟號肅宗。寶應二年三月, 葬於建陵。
史思明〈附〉
《唐書》曰:史思明, 本名窣幹, 營州寧夷州突厥雜種胡人也。狹瘦, 少須, 鳶肩傴背, 欽目側鼻〈原文「<咼多>, 傴背、眼目枯」, 從《舊唐書》, 校者注〉, 性急躁。與安祿山同鄉里, 相校一日生, 思明除日生, 祿山歲日生。及長, 相善, 俱以驍勇聞。初事特進烏知義, 每令輕騎覘賊, 必生擒以歸。又解六蕃語, 與祿山同爲互市郎。張守珪爲幽州節度, 奏爲折衝。天寶初, 頻立戰功, 官至將軍, 知平盧軍事。嘗入奏, 玄宗賜坐, 與語, 甚奇之。問其年, 曰「四十矣」。玄宗撫其背曰:「卿貴在後, 勉之。」遷大將軍、北平太守。十一載, 祿山奏授平盧節度、都知兵馬使。十四載, 祿山反, 命思明討饒陽等諸郡, 陷之。十五載正月六日, 思明與蔡希德圍顔杲卿於常山, 九日拔之。又圍饒陽, 二十九日不能拔。李光弼出土門, 收常山郡, 思明解圍而拒光弼。光弼列兵於城南, 相持累月, 光弼草盡, 使精卒以車數乘於旁縣取草, 輒被擊之, 其後率十匹惟共得兩束草, 至蒿薦以飼之。初, 祿山以賈循爲範陽留後, 謀歸順, 爲副留守向潤客所殺, 以思明代之。又以征戰在外, 令向潤客代其任。四月, 朔方節度郭子儀以朔方蕃、漢二萬人自土門而至常山, 軍威遂振, 南收趙郡, 思明退保博陵。五月十日, 子儀、光弼敗思明於沙河上。思明以騎卒奔嘉山, 光弼擊之, 思明又敗走入博陵郡。光弼圍之, 城方拔。屬潼關失守, 肅宗理兵于朔方, 使中官邢延恩追朔方、河東兵馬。光弼入土門, 思明隨後邀擊之。思明將卒頗精銳, 皆破平盧戰士, 因南收常山、趙郡。又攻河間、平原, 顔真卿以兵食既盡, 乃渡河而南, 由是河北之地悉陷於思明。至德二年正月, 思明以蔡希德合範陽、上黨兵馬十萬, 圍李光弼於太原。光弼使爲地道, 至賊陣前。驍賊方戲弄城中人, 地道中人擒而曳之, 賊以爲神, 呼爲「地藏菩薩」。思明留十月, 會安祿山死, 慶緒令歸範陽, 希德留百餘日, 竟不能拔而歸。自祿山陷兩京, 常以駱駝運兩京禦府珍寶于範陽, 不知紀極。由是, 資其逆謀, 思明轉矯, 不用慶緒之命。慶緒爲王師所敗, 投鄴郡。其下蕃、漢兵五萬人, 初不知所從, 思明擊殺三千人, 然後降之。慶緒使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徵兵於思明, 且欲圖之。判官耿仁智, 忠謀之士, 謂思明曰:「大夫威重, 人不敢言, 仁智請一言而死。」思明曰:「試言之。」對曰:「大夫久事祿山, 祿山兵權若是, 誰敢不服。如大夫比者, 逼於凶威耳, 固亦無罪。今聞孝感皇帝聰明勇智, 有少康、周宣之略。大夫發使輸誠, 必開懷見納, 此轉禍爲福之上策也。」思明曰:「善。」慶承等以三千騎至範陽, 思明悉衆介胄以逆之, 衆且數萬, 去之一里, 使人謂之曰:「相公及王遠至, 將士等不勝喜躍。此皆邊兵怯懦, 頗懼相公之衆, 莫敢進也。請弛弓以安之。」從之。思明遂以承慶守忠入內廳, 飲樂之。別令諸將於其所分收其甲仗。其諸郡兵皆給糧, 恣歸之。欲留者, 分隸諸營。遂拘承慶, 斬守忠及李立節之首。會李光弼使衙官敬俯招之, 思明遂令衙官竇子昂奉表以所管兵衆八萬人兼以僞河東節度高秀岩來降。肅宗大悅, 封思明爲歸義王、范陽長史、御史大夫、河北節度使, 朝義以下幷爲列卿, 秀岩云中太守, 以其男如嶽等七人爲大官。使內侍李思敬、將軍烏承恩宣慰, 便令討殘賊。明年改元乾元, 四月, 肅宗使烏承恩爲副使, 候伺其過而殺之。初, 承恩父知義爲節度, 思明常事知義, 亦有開獎之恩。以此, 光弼冀其無疑, 因謀殺之。承恩至範陽, 數漏其情, 夜取婦人衣衣之, 詣諸將家, 以翻動之意諭之。諸將以白思明, 思明甚懼, 無以爲驗。有頃, 承恩與思敬從上京來, 宣恩命畢, 將歸私家。思明留承恩且於館中, 思明當有所議已令幃其所寢之床, 伏二人於其下。承恩有小男, 先留範陽, 思明令省其父。夜後, 承恩私於其子曰:「吾受命除此逆胡, 便授吾節度矣。」床下二人叫呼而出, 以告思明。思明令執之, 搜其衣囊, 得朝廷所與阿史那承慶鐵券及光弼與承恩之牒, 云:「承慶事了, 即付鐵券;不了, 不可付之。」又得簿書數百紙, 皆載先所從反軍將名。思明語之曰:「我何負於汝而至是耶?」承恩稱:「死罪, 此太尉光弼之謀也。」思明集軍將官吏百姓, 西向大哭曰:「臣以十三州之地, 十萬衆之兵降國家, 赤心不負陛下, 何至殺臣!」因榜殺承恩父子, 囚李思敬, 遣使表其事。朝廷又令中使慰諭云:「國家與光弼無此事, 乃承恩所爲, 殺之善也。」又有使從京至, 執三司議罪人狀, 以示思明。思明曰:「陳希烈已下, 皆重臣, 上皇棄之幸蜀, 既收復天下, 此皆當慰勞之。今尚見殺, 況我本從祿山反乎!」諸將皆云:「烏承恩之前事, 情狀可知, 光弼尚在, 憂不細也。大夫何不取諸將狀以誅光弼, 以謝河北百姓。主上若不惜光弼, 爲大夫誅之, 大夫乃安;不然, 爲患未已。」思明曰:「公等言是。」乃令耿仁智、張不矜修表:「請誅光弼謝河北, 若不從臣請, 臣則自領兵往太原誅光弼。」不矜初以表示思明, 及封入函, 耿仁智盡削去之。寫表者密白思明, 思明怒甚, 執二人於庭曰:「汝等何得負我!」命斬之。仁智事思明頗久, 意欲活之, 卻令召入, 謂之曰:「我任使汝向三十年, 今日之事, 我不負汝。」仁智大叫曰:「人生固有一死, 須存忠節。今大夫納邪說, 爲反逆之計, 縱延旬月, 不如早死, 請速加斧。」思明大怒, 亂捶殺之, 腦流於地。十月, 郭子儀領九節度圍相州, 安慶緒偷道求救於思明, 思明懼軍威之盛, 不敢進。十二月, 蕭華以魏州歸順, 詔遣崔光遠替之。思明擊而拔其城, 光遠脫身南渡。思明于魏州殺三萬人, 平地流血數日, 即乾元二年正月一日也。思明于魏州北設壇, 僭稱爲大聖燕王, 以周贄爲行軍司馬。三月, 引衆救相州, 官吏敗而引退。思明召慶緒等殺之, 幷有其衆。四月, 僭稱大號, 以周贄爲相, 以範陽爲燕京。九月, 寇汴州, 節度使許叔驥合于思明, 思明益振。又陷洛陽, 與太尉光弼相拒。思明恣行兇暴, 下無聊矣。上元二年, 潛遣人反說官軍曰:「洛中將士, 皆幽、朔人, 鹹思歸。」魚朝恩以爲然, 告光弼及諸節度僕固懷恩、衛伯玉等:「可速出兵以掃殘賊。」光弼等然之, 乃出師兩道齊進。次榆林, 賊委物僞遁, 將士等不復設備, 皆入城虜掠。賊伏兵在北邙山下, 因大下, 士卒鹹棄甲奔散。魚朝恩、衛伯玉退保陝州, 光弼、懷恩棄河陽城, 退居聞喜。步兵散死者數千人, 軍資器械盡爲賊有, 河陽、懷州、盡陷於賊。思明至陝州, 爲官軍所拒於薑子阪, 戰不利, 退歸永寧。使朝義築三角城, 約一月內畢, 以貯軍糧。朝度築城畢, 未泥, 思明至, 詬之。對曰:「緣兵士疲乏, 暫歇耳。」又怒曰:「汝惜部下兵, 違我處分。」令隨身數千人立馬看泥, 斯須而畢。又曰:「待收陝州, 斬卻此賊。」朝義大懼。是夕, 思明居驛, 朝義在店中, 思明令心腹曹將軍總中軍兵嚴衛, 朝義將駱悅幷許驥男季常等言:「主上欲害王, 悅與王死無日矣。」因言「廢興之事, 古來有之, 欲喚取曹將軍舉大事, 可乎?」朝義回面不應王, 悅曰:「王若不應, 悅等即歸李家, 王亦不全矣。」朝義然之, 令許季常命曹將軍至。悅等告之, 不敢拒。其夜, 思明夢而驚悟, 據床惆悵。每好伶人, 寢食置左右, 以其殘忍, 皆恨之。及此, 問其故, 曰:「吾向夢見水中沙上群鹿渡水而至, 鹿死水乾。」言畢如厠。伶人相謂曰:「鹿者, 祿也;水者, 命也。胡祿命俱盡矣。」駱悅入, 問思明所在, 未及對, 殺數人, 因指在厠。思明覺變, 逾墻出, 至馬槽, 韝馬騎之。悅等至, 令亻兼人周子俊射, 中其臂, 落馬, 曰:「是何事?」悅等告以懷王。思明曰:「我朝來誤錯, 今有此事。然汝殺我太疾, 何不待我收長安?終事不成矣。」因急呼懷王者三, 曰:「莫殺我!囚我!」卻駡曹將軍曰:「這胡誤我, 這胡誤我!」悅遂令心腹手擒思明赴柳泉驛, 曰:「事已成矣。」朝義曰:「莫驚聖人否?莫損聖聖否?」悅曰:「無。」時周贄、許叔冀統後軍在福昌, 朝義令許季常往告之。贄聞, 驚欲仰倒。朝義領兵回, 贄等來迎, 因殺贄。思明至柳泉驛, 縊殺之。朝義便僭僞位。寶應二年, 爲李懷所擒, 梟首送闕下。
代宗孝武皇帝

《唐書》曰:代宗孝武皇帝, 諱豫, 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太后吳氏, 以開元十四年十二月生於東都上陽宮。初名ㄈ, 年十五封廣平王。玄宗諸孫百餘, 上爲嫡皇孫。宇量弘深, 寬而能斷, 喜怒不形於色。仁孝溫恭, 動必由禮, 幼好學, 尤專《禮》、《易》, 玄宗鍾愛之。祿山之亂, 京城陷賊, 從肅宗兵靈武, 以上爲天下兵馬元帥。時朝廷草創, 兵募寡弱, 上推心示信, 招懷流散, 比至彭原, 兵衆數萬。後肅宗回幸鳳翔, 時房琯、郭子儀繼戰不利, 賊鋒方銳, 屢來寇襲。上選求勇幹, 頻挫其鋒, 聖慮遑寧, 士心大振。後帥師進討, 雪涕辭違, 步出闕門, 方始乘馬。回紇葉護王子率兵入助, 勇冠諸蕃, 上接以優恩, 結爲兄弟, 故香積之戰, 賊徒大敗, 遂安西京兩道。雖子儀、嗣業之奮命, 由上恩信結於士心, 故人思自效。既收京城, 民庶安堵, 秋毫不犯, 遺老歡迎, 對之欷。聞賊殘衆猶保陝郊, 即日長驅, 東趨虢略。新店之役, 一戰大捷, 慶緒之黨, 十殲七八。數旬之間, 河南底定, 兩都恢復, 二聖回鑾, 統率之功, 推而不受。肅宗還京, 改封楚王。乾元元年三月, 改封成王。四月庚寅, 立爲皇太子, 改名豫。上元末年, 兩宮不豫, 太子往來侍疾, 躬嘗藥膳, 衣不解帶者久之, 及承監國之命, 流涕從之。寶應元年四月, 肅宗大漸, 所幸張皇後無子, 後懼上功高難制, 陰引越王系於宮中, 將圖廢立。己醜, 皇后矯詔居太子。中宮李輔國、程元振素知之, 乃勒兵於淩霄門, 俟太子至, 即衛從太子入飛龍廄以俟其變。是夕, 勒兵於三殿, 收捕越王系, 及內官朱光輝、馬英俊等禁錮之, 幽皇后于別殿。丁卯, 肅宗崩, 程元振等始迎上於九仙門, 見群臣, 行監國之禮。己巳, 即皇帝位於柩前。二年秋七月壬寅朔。戊申, 群臣上尊號曰寶應元聖文武皇帝, 禦含元殿授冊。壬子禦宣政殿宣制, 改元曰廣德, 大赦天下。是月, 吐蕃大寇河、隴, 陷秦、成、渭三州, 又大震關西, 陷蘭、廊、河、鄯、洮、岷等州, 盜有隴右之地。己醜, 吐蕃寇涇州, 刺史高輝以城降, 因爲吐蕃鄉導。冬十月庚子朔。辛未, 高輝引土蕃犯京畿, 寇奉天、武功、等縣。蕃軍自司竹園渡渭, 循南山而東。丙子, 車駕幸陝州。戊寅, 吐蕃入京師, 立廣武王承宏爲帝, 仍逼前翰林學士于可封爲制封拜。辛巳, 車駕至陝州, 子儀在商州會六軍使張知節, 烏崇福、長孫全緒等率兵繼至, 軍威遂振。舊將王甫誘集京城惡少年, 齊擊鼓於朱雀街, 蕃軍震攝, 狼狽奔潰。庚寅, 子儀收京城。壬辰, 以宰臣元載判天下元帥。癸巳, 以郭子儀爲京城留守。十二月丁亥, 車駕發陝郡還京。辛卯, 鄂州大風, 火發江中, 焚舡三千艘, 焚居人廬舍二千家。甲午, 上至自陝州。二年二月己巳朔, 冊天下兵馬元帥、尚書令、雍王適爲皇太子。癸酉, 上親薦獻太清宮、太廟。乙亥, 祀昊天上帝於圓丘。冬十月丙寅, 僕固懷恩引吐蕃二萬寇邠州, 節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丁卯, 寇奉天, 京師戒嚴。先鋒將郭晞斬賊營於邠州西, 俘斬數百計。三年春正月癸卯朔, 詔大赦天下, 改爲永泰元年。三月庚戌, 吐蕃請和。詔宰臣元載、杜鴻漸與蕃使同盟于興唐寺。辛亥, 大風拔木。是春大旱, 京師米貴, 斛至萬錢。九月丁酉, 僕固懷恩死於靈州之鳴沙縣。時懷恩誘吐蕃數十萬寇邠州。蕃將尚給思贊磨、尚悉東贊等寇奉天、醴泉, 黨項羌渾如剌寇同州及奉天, 逼鳳翔府、盩厔縣, 京師戒嚴。九年八月辛未, 幽州節度使硃泚, 遣弟滔奉表請自入朝, 兼自率五千騎防秋。許之, 詔所司築第待之。十年春正月乙未朔。丁酉, 昭義牙將裴志清逐其帥薛崿, 崿奔名州, 上章待罪。志清率衆歸田承嗣。乙未, 硃泚乞留京師, 西征吐蕃, 請以弟滔權爲幽州留後, 許之。十二年三月, 宰相元載、王縉得罪下獄, 命吏部尚書劉晏訊鞫之。辛巳, 制:中書侍郎、平章事元載賜自盡, 門下侍郎、平章事王縉貶撫州刺史。十四年五月癸卯, 上不康, 至辛亥不視朝。辛酉, 詔皇太子監國。是夕, 上崩於紫宸之內殿。謚曰睿文孝武皇帝, 廟號代宗。十月己酉, 葬元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