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百四十八 工藝部五

太平御覽
卷七百四十八.工藝部五

書中
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曰:夫紙者, 陣也;筆者, 刀槊也;墨者, 鍪甲也;水硯者, 城也;本領者, 將軍也;心意者, 將副也;結構者, 謀畫也;揚筆者, 吉凶也;出入者, 號令也;屈折者, 殺戮也。夫欲書者, 先於研墨, 凝神靜思, 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 令筋脈相連, 意在筆前, 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 狀如算子, 便不是書, 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常作此書。翼, 鍾繇之弟子, 乃咄之。翼三年不敢見繇, 潛心改跡。每畫一波, 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 常隱鋒而為之。
衛夫人《筆陣圖》曰:若初學書, 先須大書, 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 善寫者不鑒。多骨微肉者筋書, 多肉微骨者墨豬。多力豐筋者聖, 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王僧虔《論書》曰:王平南廙是右軍之叔, 自過江東, 右軍之前, 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 書為右軍法。
又曰:中書令王珉, 筆力過於子敬。書舊品云:有四匹素, 朝操筆, 至暮便竟, 首尾如一, 又無誤字。子敬戲云:「弟書如騎騾, 骎骎常欲度驊騮前。」
又曰:鍾公之書, 謂之盡妙。鍾有三體:一曰銘石書, 妙者也;二曰章程書, 傳小學秘書教者也;三曰行狎書是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虞龢《論書》曰:晉謝奉起廟悉用棐材。右軍取棐, 書之滿林。奉收得一大簣。子敬后往, 謝奉為說右軍書甚佳, 而密已削作數十棐板, 請子敬書之, 亦甚佳。奉并珍錄。后履分半與桓玄, 用履為揚州主簿。餘一半, 孫恩破會稽, 略以之海。
又曰:晉時, 有一好事少年, 故作精白紗裓衣, 著詣子敬。子敬便取書之, 草正諸體悉備, 兩袖及褾略同。少年覺王左右有陵奪之色, 掣祴而走。左右果逐之, 及門外, 斗爭分裂, 少年才得一袖耳。
梁武帝觀鍾繇書法曰:子敬不迨逸少, 猶逸少不迨元常。學子敬者如畫虎也, 學元常者比畫龍也。
又曰:夫運筆邪則無芒角, 執手寬則書緩弱。點掣短則去臃腫, 點掣長則法離澌。畫促則字橫, 畫疏則形慢。拘則乏勢, 放又少則。純骨無媚, 純肉無力。少墨浮澀, 多墨笨蒲本切。鈍。此并任之自然之理也。
庾元威《論書》曰:余為書十牒屏風, 書作十體, 間以采墨, 當時眾所驚異。自爾絕筆, 惟留草本而已。其百體者, 懸針書、垂露書、秦望波冢書、金鵲書、玉文書、鵠頭書、虎爪書、倒薤書、偃波書、幡信書、制書、列書、日書、月書、風書、云書、科斗署書、胡書、蓬書、相書、天竺書、轉宿書、一筆篆、一筆隸、飛白、章草、古文隸、橫書、楷書、小科隸、芝英隸、花草隸、幡信隸、鍾鼓隸、龍虎篆、鳳魚篆、麒麟篆、仙人篆、科斗篆、云篆、蟲篆、魚篆、鳥篆、龍篆、龜篆、虎篆、鸞篆、龍虎隸、鳳魚隸、麒麟隸、仙人隸、科斗隸、云隸、蟲隸、魚隸、鳥隸、龍隸、龜隸、虎隸、鸞隸、龍文書、龜文書、鼠書、牛書、龍書、虎書、兔書、龍草書、蛇草書、馬書、羊書、猴書、雞書、犬書、豕書, 已上皆采色, 其外復有大篆、小篆, 銘鼎、摹印, 刻符、石經象形篇章, 震書、到書, 反左書等, 及九體書, 所謂縑素書、簡奏書、箋表書、行狎書、楫書、蒿書、半草、全草書, 此九法, 極真草之次第焉。刪舍之外, 所存猶一百二十體。
袁昂《古今書評》曰: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 縱復不端正者, 爽爽有一種風氣。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 雖皆充悅, 而舉體蹉跎, 殊不可耐。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 雖處其位, 而舉止羞澀, 終不似真。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 徒好尚風軌, 終不免寒乞。阮研書如貴胄失品次, 不能復排突英賢。王儀同書如晉安帝, 非不處尊位, 而都無神施。吳興書如新亭傖父, 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 便音態出。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 形雖未成長, 而骨體甚駿快。殷鈞書如膏麗使人, 抗浪甚有意氣, 滋韻終不精味。袁山松書如深山道士, 見人便欲退縮。蕭子云書如春初望山林, 花無處不發。曹喜書如經論道人, 言不可絕。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 孤松一枝, 有絕望之意。師宜官書如雕羽未息, 翩翩自逝。韋誕書如龍威虎振, 劍拔弩張。蔡邕書骨氣風遠, 爽爽為神。鍾司徒書字十二種, 意外殊妙, 實多奇。邯鄲淳書應規入矩, 方圓乃成。張伯英書如漢武帝愛道, 憑虛欲仙。索靖書如飄風忽舉, 鷙鳥不飛。皇象書如歌聲繞梁, 琴人舍揮。衛常書如插花美人, 舞笑鏡臺。孟光祿書如崩山絕崖, 人見可畏。張芝驚奇, 鍾繇特絕, 逸少鼎能, 獻之冠世, 四英其頹, 洪芳不滅。羊真孫草, 蕭行范篆, 各一時妙絕。鍾繇書若飛鴻戲海, 舞鶴游天, 行間希密, 實亦難過。蕭思話書走墨連綿, 字勢屈強, 若龍跳淵門, 虎臥鳳闕。薄紹之書字勢蹉跎, 如舞妓低腰, 仙人嘯樹。
江式《論書表》曰:秦有八體:一曰大篆, 二曰小篆, 三曰符書, 四曰蟲書, 五曰摹印, 六曰署書, 七曰殳書, 八曰隸書。
又曰:漢時有六書:一曰古文, 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 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 云小篆也;四曰佐書, 秦隸書也;五曰繆篆, 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 所以書幡信也。
李嗣真《書后品》曰:蟲篆者, 小學之所宗;草隸者, 士人之所尚。近代君子, 故多好之, 或時有可觀耳。
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曰:梁大同中, 武帝敕周興嗣撰《千字文》, 使溫鐵石模次羲之之跡, 以賜八王。
徐浩《論書》曰:初學之際, 宜先筋骨。筋骨不立, 肉何所附?用筆之勢, 特須藏鋒, 鋒若不藏, 字則有病。病且未去, 能何有焉?字不欲疏, 亦不欲密, 亦不欲大, 亦不欲小。小長令大, 大蹙令小, 疏肥令密, 密瘦令疏, 斯其大經矣。筆不欲捷, 亦不欲徐, 亦不欲平, 亦不欲側。側豎令平, 峻不使傾, 捷則須定, 徐則須利。如此則其大較矣。
徐浩《古跡記》曰:中宗時, 中書令宗楚客奏事承恩, 乃乞大小二王真跡, 敕賜十二卷, 大小各十軸。楚客遂裝作十二扇屏風, 以褚遂良《閑居賦》、《枯樹賦》為腳, 大會貴要, 張以示之。時薛稷、崔湜、盧臧用廢食嘆美, 復不晏樂。
何延之《蘭亭記》曰:《蘭亭》者, 晉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瑯琊王羲之字逸少所書之詩序也。右軍蟬聯美胄, 蕭散名賢, 雅好山水, 尤善草隸。以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 嘗游山陰, 與太原孫綽興公、廣漢王彬之, 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 修祓禊之禮, 揮毫制序, 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須筆, 遒媚勁健, 絕代更無。凡二十八行, 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 皆構別體。就中之字最多, 乃有二十許個, 變轉悉異, 遂無同者。其時乃有神助, 及醒后, 他日更書數百千本, 終無如祓禊所書之者。右軍亦自珍愛寶重此書, 留付子孫傳掌。至七代孫智永, 永即右軍第五子徽之之後, 掌其書, 為蕭翼紿而取之。
又曰:右軍孫僧智永, 嘗居永欣寺闕閣上臨書, 所退筆頭, 置之於大竹簏, 簏受一石餘, 而五簏皆滿。凡三十年, 於閣上臨得《真草千字文》, 好者八百餘本。浙江東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 猶直錢數萬。
張懷瓘《書詁》曰:文質相法, 立其三古;貴賤殊品, 置其五等。三古者, 篆、籀為上古, 鍾、張為中古, 羲、獻為下古。
又曰:崔、張, 玉也;逸少, 金也。大賈則貴其玉, 小商則重其金。膚淺之人, 多任其耳, 但知王書為最, 真草一概略無差殊。
張懷瓘《二王等書錄》曰:承聖末, 魏師襲荊州, 元帝將降。其夜, 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 并大小二王跡, 遣后閣舍人高善寶焚之, 吳越寶劍并將斫柱, 乃嘆曰:「蕭世誠遂至於此, 文武之道今夜窮乎!歷代秘寶并為煨燼矣!」
張懷瓘《議書》曰:其真書, 逸少第一, 元常第二, 世將第三, 子敬第四, 士秀第五, 文舒第六, 茂猗第七;其行書, 逸少第一, 子敬第二, 元常第三, 伯英第四, 伯玉第五, 季琰第六, 敬和第七, 茂弘第八, 安石第九;章草, 子玉第一, 伯英第二, 幼安第三, 伯玉第四, 逸少第五, 士秀第六, 子敬第七, 休明第八。其草書, 伯英創立規范, 得物象之形, 歸造化之理, 然其法太古, 質不剖斷, 以此為少也。有推輪草意之妙, 后學得魚獵其中, 宜為第一, 叔夜第二, 子敬第三, 處沖第四, 世將第五, 仲將第六, 士秀第七, 逸少第八。
張懷瓘《敘書法》曰:太宗自真草書屏風, 以示群臣, 筆力遒勁, 為一時之絕。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 功非急務, 時或留心, 猶勝棄日。凡諸藝業, 未有學而不得者也。」
韋述《書法記》曰:太宗貞觀中, 搜訪王右軍等真跡, 出御府金帛重為購賞。由是人間古本紛然畢進。
《書斷》曰:鍾繇, 字元常, 尤善書。師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光妙, 乃過於師。剛柔備矣, 點畫之間, 多有異趣。雖神明不備, 可謂幽深無際, 而古雅有餘。秦漢已來, 一人而已。求其盡善盡美, 則狐裘而有羔袖。其行書, 羲之之亞;草書, 則索、衛之下;八分, 則有《魏受禪碑》, 稱此為最也。
又曰:晉韋昶, 字文休。太元中, 孝武帝改治宮室及廟諸門, 并欲使王獻之隸書題榜。獻之固辭, 乃使劉瑰以八分書之。後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或問:「王右軍父子書, 君以為如何?」答曰:「二王自可謂能, 未足知書也。」
又曰:文休妙于作筆, 王子敬得其筆, 嘆為絕世。
又曰:晉薄紹之, 字敬叔, 丹陽人也。官至給事中。善書憲草小王。風格秀異, 若干將出匣, 光芒射人。
《書斷》曰:晉太元中, 新起太極殿。謝安欲使子敬題榜, 以為萬代寶, 而難言之。乃說韋仲題凌雲臺事, 子敬知其旨, 乃正色曰:「仲將, 魏室大臣, 寧有此事?使其若此, 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
又曰:齊王僧虔善書。孝武欲擅書名, 僧虔不敢顯跡大明之世, 常用掘筆書, 以此見容。
又曰:梁蕭子云, 字景喬。小篆草行諸體兼備, 而創造小篆飛白, 意趣飄然, 點畫之際, 有若鶱舉, 妍妙至極, 難與比肩。故歐陽詢云:「飛白烏巾冠世, 其後逸少、子敬又稱妙絕, 乃爾飛而不白。蕭子云輕濃得中, 蟬翼掩素, 游霧崩云, 可得而語。」其真書, 初學子敬, 晚師元常。及其暮年, 筋骨亦備, 名蓋當世, 舉朝效之。
又曰:梁庾肩吾云:張功夫第一, 天然次之;鍾天然第一, 功夫次之。王功夫不及張, 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 功夫過之。懷瓘以為, 杜度章草并無所師, 郁然靈變, 為后世, 楷則此又天然第一也。及有道變柱君章體, 以至草聖, 天然所資, 理可度矣。池水盡墨, 功亦至焉。隋永欣寺僧知果, 會稽人也。煬帝甚善之, 工書, 嘗謂永師云:「和尚得右軍肉, 智果得骨。夫筋骨藏於膚肉, 山水不厭高深。」
《書斷》曰:唐褚遂良善書, 少則伏膺虞監, 長則祖述右軍。真書甚得其媚趣, 若瑤堂青瑣, 窅映春林。美人嬋娟, 似不任乎羅綺;鉛華綽約, 則歐、虞謝之。其行草之間, 即居二公之後。

《書斷》曰:唐高正臣善書, 廣平人也。嘗為人書十五紙, 人或戲換其五紙, 又令示高, 再看不寤。客曰:「有人換公書。」高乃審詳之, 得其三紙。客曰:「猶有在。」高又觀之, 竟不能辯。
又曰:唐宋令文, 河東陜人也, 官至左衛郎將。奇姿偉麗, 身有三絕, 曰書、畫、力。尤於書備兼諸體, 偏意在草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