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

太平御覽
卷五十四.地部十九

《說文》曰:岩者, 崖也, 山邊謂之崖。
《書》曰:高宗夢得說, 使百工營求諸野, 得諸傅岩。〈孔安國注曰:使百官以所夢之形象經營求之外野, 得之于傅岩之溪。〉
《晉書》曰:許詢移居皋屯之岩, 常與沙門支遁及謝安石、王羲之等同遊往來, 今皋屯呼爲許度岩。
《齊書》曰:徐伯珍宅南九里有高山, 班固謂之九岩山, 後漢龍丘萇隱處也。山多龍鬚檉柏, 望之五采, 世呼爲婦人岩。
盛弘之《荊州記》曰:平樂縣有山臨水, 岩間有兩目如人眼, 極大, 瞳子白黑分明, 名爲目岩。
又曰:始興機山東有兩岩, 回向鴟尾, 石室數十所, 行過者皆聞有金石絲竹之聲。
《南康記》曰:陽道士葬岩室, 臨終語弟子等, 可送吾屍置彼石室中, 巾褐香爐, 此外無所須也。葬數年, 屍猶儼然, 今舟行者過其山渚, 長聞香氣, 鹹嘆異焉。
《水經注》曰:層山石室中有積書卷帙, 而世士罕有達者, 因謂之積書岩。《鄱陽記》曰:香岩在貴溪縣東五里, 舊名腥腥岩。昔術者許旌陽斬蛟於此岩下, 因此名焉。又以板塞岩口尋蛟, 潛通洪州橫泉井, 每至天景澄霽, 見水底板木存焉。後人惡其名, 遂改焉。
又曰:弋陽嶺上多密岩, 元嘉中有人見其岩內有三鐵鑊, 可容百斛, 中生蓮花, 他日往尋, 不知所在。
《說文》曰:穴, 土室也。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處, 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詩》曰:穀則異室, 死則同穴。
《禮記月令》曰:季秋之月, 蟄蟲在穴內, 皆墐其戶。〈墐謂塗閉之也, 避殺氣也。〉
《史記》曰:司馬遷登會稽山, 探禹穴。
範曄《後漢書》曰:光武郭皇后父昌, 生後及子況, 況遷大鴻臚, 賞賜金錢縑帛豐盛莫比, 京師號況家爲金穴。
《山海經》曰:熊山有穴曰熊穴, 恒出神人, 夏啓而冬閉。是穴若冬啓夏閉, 乃必有兵。〈郭璞曰:今鄴西有鼓山, 上有石鼓象懸蓍山旁。鳴則有軍事, 與此穴殊象而同應。〉
《莊子》曰:越人三世殺其君, 王子搜患之, 逃於丹穴, 越人無君, 從之丹穴, 王子搜不肯出, 越人熏之以艾, 承以玉輿。
《淮南子》曰:治鼠穴而壞里閭。
《水經注》曰:昔巴蠻有五姓, 未有君長, 俱事鬼神, 乃共擲劍于石穴, 約能中者衆奉以爲君, 巴氏子務相乃中之。又各令乘土船, 約浮者當以爲君, 惟務相獨浮, 因共立之, 是爲廩君。
又曰:江陵有駕部口, 宋文帝車駕發江陵至此, 黑龍躍出, 負帝乘舟, 左右失色, 上謂長史王曇首曰:「此乃夏禹所以受天命矣, 何德以堪之。」故名穴爲龍穴焉。
又曰:夏平縣有重山, 即列山也, 山下有一穴, 父老相傳是神農所生處也。
又曰:大洪山, 岩嶂皆數百許仞, 入石門, 又得鍾乳穴, 穴上有素崖立, 非人跡所及, 穴中多鍾乳, 凝膏下垂, 望齊冰雪, 微津細液, 滴瀝不斷, 幽穴潛遠, 行者不極。
《風土記》曰:太湖山中有洞穴, 傍行地中, 無所不通, 謂之洞庭。
《續搜神記》曰:長沙醴陵縣有小水, 二人乘船取樵, 見岸下土穴中水流出, 有新斫木片, 逐水流, 上又深山, 有人跡, 異之。相謂曰:「可試入水中, 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鄣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數十步, 便開明朗然, 不異世上。
《外國圖》曰:風山之首高三百里, 春穴方三十里, 春風自此出也。
又曰:神丘有火穴, 其光照千里, 去琅琊三萬里。
《荊州圖記》曰:盧縣有馬穴山, 傍有地道, 漢時常有百匹馬出其中, 形皆小似滇池馬, 今遂名其處曰馬穴。
又曰:縣北九十里有趙屬山, 傍有石台, 高十五丈, 廣三丈, 有穴深一里, 內甚平整虛寂, 謂之仙穴。
《錢塘記》曰:靈隱山有石穴, 傍入行十數步, 有水廣丈餘。昔有人采鍾乳見龍跡, 聞穴里搔搔有聲出。
《宜都記》曰:佷山縣有文石穴, 平居無水, 有渴者至, 請乞輒得水;戲乞則不得。
又曰:自西陵北行三十里, 有石穴名馬穴。嘗有白馬出食, 人逐之入穴, 潛行出漢中, 漢中人失馬, 亦嘗出此穴, 相去數里。
《武昌記》曰:蕪菁山有龍穴, 其水深暗, 少得入者。人采鍾乳, 乘火而入, 下有水深數尺, 多有蝙蝠來撲火。
《江乘地記》曰:西南二十里木廬山有鍾乳穴。
鄭緝之《東陽記》曰:北山西崖有石床, 流水繞灌其側。又有石田如稻田, 云堂里有洞穴, 有人常於此采鍾乳, 入十餘日, 糧絕而穴不可窮。
王韶之《神境記》曰:滎陽郡有孤山, 直長百餘丈, 東北有二穴, 寥寥然, 杳杳然, 便是云霞中館矣。
又曰:滎陽郡北三十里有何家岩, 傍有一穴, 始入幽狹而甚暗, 昔有采鍾乳者至此, 見有書三卷, 竹一枝。
《潯陽記》曰:赤山下有石穴, 有人取鍾乳者, 經宿不知所窮, 水恒流出, 深處浮乃得過, 數里, 輒見有光明, 聞里有聲若霹靂。此人遽出, 竟無以測遠近, 有仙鼠撲火。
鄧德明《南康記》曰:西南有通天穴, 四壁石色似畫, 丈六像下有石床, 有石子彈丸, 聚有一角。
又曰:平固縣西覆笥下有洞穴, 穴口可廣五六尺, 高五尺餘。昔有人采鍾乳, 入深爲瞑, 不得出, 遂留住宿, 忽聞頭上有篙船之聲。
《北征記》曰:姑熟有井山, 有九穴與江通。
《吳郡臨海記》曰:虞縣有穿山, 下有洞穴, 昔有在海中行者, 舉帆從穴中過。
盛弘之《荊州記》曰:宜都佷山縣有山, 山有風穴, 口大數尺, 名爲風井, 夏則風出, 冬則風入。樵人有冬過者, 置笠穴口, 風吸之, 經月還, 涉長陽溪而得其笠, 則知溪穴潛通。
《玄中記》曰:蜀郡有青城山, 有洞穴分爲三孔, 西北通昆侖。
《輿地記》曰:太湖中小山名洞庭, 絕石巉岩, 本惟松柏, 山有三穴;東頭北面一穴, 不容人;西頭南面一穴亦然, 幷有清泉流出;西北一穴, 傴僂才得入。穴外石盤礴, 形勢驚人, 穴里如一間堂屋, 上高丈餘, 恒津潤, 四壁石色青白, 南壁開處, 側肩得入, 潛行二道, 北通琅琊, 東通武縣, 西通長沙巴陵湖。吳大帝使人行三十餘里而反, 云上聞有浪聲, 有大蝙蝠如鳥, 拂殺人火, 穴中高處, 火照不見。穴有鵝管鍾乳, 冰寒可得入, 春夏不可入。
《郡國志》曰:虔州歸義山, 夢水出焉, 有石室金色, 號爲金穴, 室內常有金鼠出入。
又曰:瓜州常樂縣有風穴, 恒以大石棧之, 若開, 暴起風連日。
又曰:循州有龍穴, 潛通於海, 傍於洞庭。《吳都賦》云:「目龍川而帶坰。」是此也。
又曰:虢州揚震宅西有龍望原, 南崖有太尉公藏書穴, 太元初, 人入穴見古書二十餘卷焉。
《會稽記》曰:郡有禹穴, 案《漢書司馬遷傳》云:「上會稽, 探禹穴。」又有禹井。
《揚都賦》云:入洞穴, 出蒼梧。注云:在零陵, 言人從禹穴入, 至蒼梧出也
《周地圖記》曰:順政郡丙穴, 以其口向, 因以爲名。沮水經穴間而過, 或謂之大丙水, 每春三月上旬, 複有魚長八九尺, 或二三日聯綿從穴出躍, 相傳名爲嘉魚, 即左太沖《蜀都賦》所謂「嘉魚出於丙穴」是也。
《武陵記》曰:鹿山有穴, 昔宋元嘉初, 武陵溪蠻入射鹿, 逐入一石穴, 穴才可容人, 蠻人入穴, 見有梯在其傍, 因上梯, 豁然開朗, 桑果靄然, 行人翱翔, 不似戎境。此蠻乃批樹記之, 其後尋之, 莫知其所處。
《說文》曰:泉通川曰穀。
《易》曰:入于幽谷, 三歲不覿, 凶。
《詩》曰:葛之覃兮, 施于中穀, 惟葉萋萋。
又曰:惴惴小心, 如臨于穀。
又曰: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出自幽谷, 遷於喬木。
又曰:皎皎白駒, 在彼空穀。
《左傳》曰:莫敖縊于荒穀。〈盛弘之《荊州記》曰:今竹林是也。〉
《爾雅》曰:水注溪曰穀。
《蜀志》曰:谷口, 今之斜穀是也。
《唐書》曰:王龜, 字大年, 性簡淡蕭灑, 不樂仕進, 少以詩酒琴書自適, 不從科試。京城光福里起第, 兄弟同居, 斯爲宏敞。龜意在人外, 倦接朋游, 乃於永達里園林深僻處創書齋, 吟嘯其間, 目爲半隱亭。及侍父起在河中, 於中條山谷中起草堂, 與山人道士游, 朔望一還府第, 後人目爲郎君穀。
《老子》曰:谷得一以盈, 穀無有盈將恐竭。
又曰:江海能爲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也, 故能爲百谷王。
又曰:知其辱, 爲天下穀。
《桓子》曰:昔齊桓公入穀, 問父老曰:「此何穀?」答曰:「謂臣愚, 名爲愚公穀。」
《風俗通》曰:南陽酈縣有甘泉谷, 水甘美, 云其山上有菊花, 水從山中流下得其滋液, 穀中三十餘家, 不復穿井, 仰飲此水, 上壽者一百二十, 中者百餘歲。
《漢武故事》曰:上微行, 至於柏谷, 宿於逆旅。
劉向《別錄》曰:方士傳言, 鄒衍在燕, 有穀, 地美而寒, 不生五穀, 鄒子居之, 吹律而溫氣至, 而生黍穀。今名黍穀。
《博物志》曰:夏桀之時, 爲長宮於深谷之中, 三旬不出, 大風揚沙, 一夕填此宮穀也。
虞喜《安天論》曰:日月行于飛穀, 謂地中也, 不聞列星復流於地;且谷有水, 體日爲火精, 水火不共器, 得無傷日之明乎?
《水經注》曰:令居庸縣西北, 塞外瓦街谷, 水文成龍, 試擾破之, 隨手成龍, 畜將飲, 皆畏而走。
又曰:敦煌西有馬蹄谷, 漢武帝聞大宛有天馬, 遣李廣利伐而得之, 甚以爲奇, 故賦《天馬之歌》。
《秦州記》曰:古有神婦, 負土欲塞穀, 繩絕墜負押木, 因成二樹, 其大數圍。
《尋陽記》曰:廬山西南有康王穀, 又北嶺有劉成穀, 天欲雨, 輒聞鼓角簫笳之聲。
戴延之《西京記》曰:梓澤去洛城六十里, 澤在金穀之中, 朝賢所集賦詩, 是石崇所居。
《郡國志》曰: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穀, 即蜀將薑維剿五部溪羌之所。
又曰:王喬谷, 俗謂太公谷, 即王喬所隱處, 穀有喬堂, 歲常祀之。
《云陽記》曰:龍谷水出云陽宮東南。
又有鄭泉, 云漢時鄭樸, 字子真, 隱于穀中, 不屈其志, 耕於岩石之下, 名震京師, 時人亦因數真所居以爲名也。又有冶谷, 《封禪書》所謂穀口是也。去云陽宮八十里, 出鐵, 冶鑄之所, 因以爲名。入穀便流潦沸騰, 飛泉激兩岸, 峭壁孤竪, 盤橫枕穀口, 凜然凝沍, 常如八九月中, 朱明盛暑, 當晝暫暄, 涼秋曉候, 縕袍不暖, 所謂寒門也。
又曰:入冶穀二十里, 有百里槐樹, 樹北有泉, 名曰金泉。按此樹猶存金泉西南百步穀中, 今有毛原監也。
《十道志》曰:大穀在鞏縣東五里。
張衡《東京賦》曰:孟津達其後, 大穀通其前。陳思王《洛神賦》曰:經過大穀。潘岳《閑居賦》曰:張公大穀之梨。皆謂此也。
《廣州記》曰:有五嶺, 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是也。
《南康記》曰:秦始皇略定揚越, 謫戍五方, 南守五嶺:第一塞上嶺, 即南康大庾嶺是;第二騎田嶺, 今桂陽郡臘嶺是;第三都龐嶺, 今江華郡永明嶺是;第四甿渚嶺, 亦江華郡白芒嶺是;第五越城嶺, 即零陵郡南臨源嶺是也。
《談藪》曰:光州西北有一嶺高峻, 北臨滄江, 齊尚書郎崔挺遷光州, 於嶺上欲立觀宇, 故老云, 北嶺秋夏之際常有暴風迅雨, 岩石盡落, 相傳云是龍道, 不可久立。挺曰:「人神相去何遠之有, 虯龍恍忽, 豈惟一路乎?」遂營之。數年果無風雨之患。挺還歸, 尋爲雷風所毀, 後不能立。
《吳地志》云:南野縣有大庾嶺, 通廣州。
《晉太康地志》曰:嶺峻阻, 螺轉上, 逾九磴, 二里至頂, 下七里, 平行十里至亭, 一名橫亭, 一名塞上嶺。
《建安記》曰:建安縣有禱嶺, 與泉州分界, 言嶺高, 禱而方過。又有飛猿嶺, 喬木造天, 猿猱之所飛走, 故曰飛猿嶺。
《歙州圖經》曰:海寧有容嶺, 有木石糖, 出空樹石罅中, 百姓每采之。
又曰:黝縣有墨嶺, 上有石如墨色軟膩, 士人取以爲墨。
又曰:婺源有甘子嶺, 此地本無甘樹, 惟此忽有一株, 因以爲名。
《輿地志》曰:東陽畢嶺之下有錢嶺, 往往人於此嶺下獲大錢, 俗謂之錢嶺。
又曰:贊皇縣有孔子嶺, 上有石堂寬博, 其石相拒若楹柱, 有一石人, 象執卷之狀。

雷次宗《豫章記》曰:西山中峰最高頂名鶴嶺, 即子喬控鶴經過之所, 壇在鶴嶺之側。云景鮮美, 草木秀潤, 異於它山。山側有土, 名控鶴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