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百二十二 方術部三

太平御覽
卷七百二十二.方術部三

醫二
《史記》曰:馮信, 臨淄人, 為齊太倉長, 好醫。淄川王令就淳于意學方, 意教以審法逆順, 論藥法, 定五味及和劑湯法。信授之, 擅名漢世。
又曰:高期仕濟北王為太醫, 王遣就倉公淳于意學經脈高下及奇絡結, 當論俞所居, 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之, 宜鑱石, 定砭灸之法, 歲餘, 亦頗通之。
又曰:唐安, 臨淄人也。雅性好醫, 倉公淳于意教五診上下經脈, 奇咳, 四時應陰陽之法, 為齊侍醫。
又曰:杜信, 高永侯家丞, 自知身病, 乃專心學醫。倉公甚憐之, 教以上下經脈五診之法。
又曰:鄧訓為護烏桓校尉。羌胡俗恥病死, 每病臨困, 取以刀自刺。訓聞有病困者, 輒拘縛束, 不與兵刃, 使醫藥療之, 愈者非一, 小大莫不感悅。
又王符論曰:凡療病者, 必先知脈之虛實, 氣之所結, 然後為之方, 故疾可愈而壽可長也。為國丈必先知人之所苦, 禍之所起, 然後為之禁, 故奸可塞而國可安也。
又曰:郭玉者, 廣漢人也。初有老父, 不知何出, 常漁釣於涪水, 因號涪翁。乞食人間, 見有疾者, 時下針石, 輒應時而效, 乃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代。弟子程高尋求積年, 翁乃授之, 高亦隱跡不仕。玉少師事高, 學方診六徵之技, 陰陽不測之術。和帝時為太醫丞, 多有效應, 帝奇之, 仍試, 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 使玉各診一手, 問玉所疾苦。玉曰:「左陽右陰, 脈有男女, 狀若異人, 臣疑其故。」帝嘆息稱善, 玉仁愛不矜, 雖貧賤廝養, 必盡其心力, 而鑒療貴人, 時或不愈。帝乃試, 令貴人羸服變處, 一針即差。召玉詰問其狀, 對曰:「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 腠理及皮膚之間也。《韓子》曰:扁鵲見晉桓侯, 曰」君有病, 在腠理「也。隨氣用巧;針石之間, 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 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 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 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 一難也;將身不謹, 二難也;骨節不強, 不能使藥, 三難也;好逸惡勞, 四難也。針有分寸, 時有破漏, 分寸, 淺深之度, 破漏, 曰有沖破者也。重以恐懼之心, 加以裁慎之志, 臣意且猶不盡, 何有於病哉?此其所為不愈也。」帝善其對。年老, 卒官。
又曰:曹褒遷城門校尉。將作大匠, 時有疾疫, 白懿行病徒, 為致醫藥, 經理饘粥, 多蒙濟活。
《東觀漢記》曰:鄧訓謙恕下士, 無貴賤, 見之如舊。朋友子往來門內, 視之如子, 有過如鞭撲之教。太醫皮巡從獵上林, , 暮宿殿門下, 寒疝病發, 時訓直事, 聞巡戍起, 往問之, 巡曰:「冀得火以慰背。」訓身至太官門為求火, 不得。乃以口噓其背, 復呼同廬郎共更噓。至朝遂愈。
《鍾離意別傳》曰:黃讜為會稽太守。建武十四年, 吳大疾疫, 暑意中部尉督郵, 意乃露車不冠, 身循行病者門, 入家至賜與醫藥, 諸神廟為民禱祭, 召錄醫師百人合和草藥, 恐醫小子或不良毒藥齊賊害民命, 先自吞嘗, 然後施行。其所臨護四千餘人, 并得差愈。后日府君出行災害, 百姓攀車涕泣, 曰:「明郵府君不須出也。但得鍾督郵, 民皆活也。」
《何颙別傳》曰:同郡張仲景總角造颙, 謂曰:「君用思精而韻不高, 后將為名醫。」卒如其言。颙先識獨覺, 言無虛發。王仲宣年十七, 嘗遇仲景, 仲景曰:「君有病, 宜服五石湯, 不治且成門, 后年三十, 當眉落。」仲宣以其貰長也, 遠不治也。后至三十, 疾果成, 竟眉落, 其精如此。仲景之方術今傳於世。
張仲景《方序》曰:衛泛好醫術, 少師仲景, 有才識, 撰《四逆三部厥經》及《婦人胎藏經》《小兒顱囟方》三卷, 皆行于世。
高湛《養論生》曰:王叔和性沉靜, 好著述, 考核遺文, 彩摭群論, 撰成《脈經》十卷, 編次張仲景方論, 編為三十六卷, 大行於世。
《魏志》曰:華他, 字元化, 沛國譙人。游學徐土, 兼通數經, 曉養性之術, 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 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 太尉黃琬辟皆不就。精於方藥, 處齊不過數種, 心分銖不假秤量, 針不過數處, 裁七八壯。若病發結於內, 針藥所不能及者, 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 既醉, 無所覺, 因刳破腸, 皆抽割積聚。若在腸胃, 則截斷, 洗除去疾穢, 既而縫合, 傅以神膏, 四五日瘡愈, 一月之間皆平復。
又曰: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 腹痛不安。他視脈, 曰:「胎己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 在右即女, 在左即男。人云在左, 於是為湯下之, 果下男形, 即愈。
又曰:縣吏尹世苦四支, 煩口乾, 不欲聞人聲, 小便不利。他曰:「試作熱食, 得汗即愈;不汗, 後三日死。」即作熱食而汗不出, 他曰:「藏氣己絕於內, 當啼泣而絕。」果如他言。又府吏倪尋、李延共止, 俱患頭痛身熱, 所苦正同。他曰:「靴芼下之, 延當發汗。」或難其病同療異, 他曰:「尋內實, 延外實, 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 明旦并起。
又督郵徐毅得病, 他往省之, 毅謂他曰:「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 , 便苦咳嗽, 臥不安。」他曰:「刺不到胃管, 誤中肝也。食當日減, 後五日不救。」遂如他言。
, 東陽陳叔山小男, 三歲得下痢, 常先啼, 日以羸困。問他, 他曰:「其母懷軀, 陽氣淖滲, 乳中虛冷, 兒得母寒, 故令不時愈。」他與四物紫苑丸, 十日即除。
, 至軍吏梅平得病, 除名還家。家居廣陵, 未至二百里, 止親人舍。有須, 他偶至主人許, 主人令他視平。他謂平曰:「君早見我, 不應至此。今疾己結, 促去, 可得與家人相見, 五日卒。」應時歸, 果如他言。
, 他行道, 見一人病噎塞, 嗜食而不得下, 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他聞其呻吟, 駐車往視, 語之曰:「向來道傍有賣餅家, 蒜齏大酢, 從取三升, 飲之, 病自當差。」即如他言, 立吐蛇一條, 遂懸之車邊, 欲造他。他尚未還, 他家小兒戲門前, 迎見, 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 必是逢我公也。」疾者前入坐, 見他壁北懸此蛇輩以十數。
, 有一郡守病, 他以為其人盛怒則差, 乃多授其貨而不加功。無何棄去, 留書罵之, 守果大怒, 令人追煞。守子知之, 屬使勿逐。守瞋恚, 吐鶴瑟數升而愈。
, 有一士大夫患體中不快, 詣他。他云:「君病至深, 當破腹取之。然君壽亦不過十年, 病不能煞君, 君忍痛十歲, 壽俱當盡。不足, 故自刳裂也。」士大夫曰:「余不見忍痛, 必請治之。」他遂下手, 所患尋差, 十年竟死。
, 廣陵太守陳登得胸中煩滿, 面赤不食。他診脈, 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 欲成內疽, 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 先服一升, 斯須盡服之。食頃, 吐出三升許蟲, 赤頭, 皆動, 半身, 猶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他曰:「此病後三期當發, 遇良醫乃可濟。」依期果發, 時他不在, 遂死。
, 有婦人常病經年, 世謂為寒熱注病。冬月中, 他令坐石槽, 中平旦, 用冷水汲灌, 云當滿百。始七八灌, 冷戰欲死, 他令滿。數至八十灌, 熱氣乃蒸出, 囂囂高二三尺。滿百灌, 他乃使然火溫床, 厚覆衣, 良久汗洽出, 著粉燥, 便愈。
, 有人病腹中攻痛十餘日, 鬢眉墮落。他曰:「是脾半腐, 可刳腹治也。」使飲藥, 令臥, 破腹就視脾, 果半腐壞, 以刀斷之, 割去惡肉, 以膏傅之, 即差。太祖聞而異之, 召他常在左右。太祖苦頭風, 每發, 心亂目眩, 他針鬲, 隨手而愈。
, 軍吏李成苦咳, 晝夜不寐, 時吐膿血, 以問他。他言:「君病腸癰, 咳之所吐, 非從肺來也。與君散兩錢, 匕己服, 當吐二升餘膿血訖, 快自養, 一月小起, 好自將愛, 一年便健。十八歲當一小發, 服此亦復差。若不得此藥, 故當死。」復與兩錢散。成得五六歲, 親人有病如成者, 謂成曰:「卿今氰唷, 我見欲死, 何忍急去, 祛舉切。藏藥以待不祥?先特貸我, 差為卿從華他更索。」成與藥己, 故到譙從索藥, 適會值他見收, 匆匆不忍求。後十八歲病發, 尾藂可療, 以至死。
又曰:樊阿, 彭城人。少師華他, 嘗問他求服食法, 他授以漆葉青黏散子方, 云:「服之去三蟲, 利五藏, 輕身益氣, 使頭發不白。」阿從其言, 年百餘歲。漆葉, 所在有之。青黏, 生於豐沛彭城及朝歌。青黏, 一名地節, 一名黃芝, 主理五藏, 益精氣, 本出於迷人入山者, 見仙人服之, 以告他, 他以為佳, 語阿, 阿秘。之近者人見阿之壽而氣力強盛, 怪而問之所服食, 阿因醉亂誤說之, 人服多驗。
《蜀志》曰:關羽為流矢貫臂, 每陰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 當破臂刮骨去毒, 乃可除之。」
《晉書》曰:斐頠, 通博多聞, 兼明醫術。荀勖之修定律度也, 檢得古尺短世所用四分有餘。頠上言宜以改諸度量, 若是未能悉革, 可先改太醫權衡。此若差違, 遂失神農、歧伯之正。藥物輕重, 分兩乖互, 所可傷夭, 為害尤深, 古壽考而今短折者, 未必不由此也。卒不能用。
又曰:顏含兄畿, 咸寧中得疾, 就醫自療, 遂死於醫家。家人迎喪, 旐每繞樹而不可解, 引喪者顛仆, 稱畿言曰:「我壽命未死, 但服藥大多, 傷我五藏耳。今當復活, 慎無葬也!」其父祝之, 曰:「若爾有命復生, 豈非骨肉所愿?今但欲還家, 不爾葬也。」旐乃解。
又曰:張苗雅好醫術, 善消息診處。陳廩丘得病, 連服藥發汗, 汗不出。眾醫皆云:「發汗不出者死。」自思可蒸之如中風法, 令溫氣于外迎之, 必得汗也。復以問, 苗云:「魯有人疲極, 汗出臥簟, 中冷得病, 苦增寒。諸醫與散, 四日凡八過, 發汗, 汗不出。苗乃燒地, 布桃葉於上蒸之, 即得大汗。便於被下傅粉, 身極燥乃起, 即愈。」廩丘如其言, 果差。
又曰:趙泉性好醫方, 拯救無倦, 善療眾疾, 於瘧尤工, 甚為當時所嘆伏焉。
《晉中興書》曰:葛洪字稚川, 丹陽句容人。幼覽眾書, 近得萬卷, 自號「抱樸子」。善養性之術, 撰經用救驗方三卷, 號曰《肘后方》。又撰《玉函方》一百卷, 于今行用。
《晉書》曰:皇甫謐, 字士安, 幼沉靜寡欲, 有高尚之志, 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后得風痺疾, 因而學醫。習覽經方, 手不輟卷, 遂盡其妙。
又曰:劉德, 彭城人也。少以醫方自達眾疾, 於虛勞尤為精妙, 療之, 隨手而愈。猶是向風千里而至者多矣。官至太醫校尉。
又曰:史脫, 性器沉毅, 志行敦簡。善診候, 明消息, 多辯論, 以醫術精博, 拜太醫校尉。治黃疸病最為高手。
又曰:宮泰, 幼好墳典, 雅尚方術, 有一藝長於己者, 必千里尋之。以此精心, 善極諸疾, 於氣尤精。制三物散方治喘嗽上氣, 甚有異效, 世所貴焉。
又曰:靳劭, 性明敏, 有才術, 本草經方, 誦覽通究, 裁方治療, 意出眾表。創制五石散方, 晉朝士大夫無不服餌, 皆獲異效。
又曰:程據為太醫令。武帝初授魏禪, 改元為太始, 而據貢雉頭裘。帝以奇伎異服, 典禮所禁, 焚之于殿前。據以醫術承恩出入禁闥, 因為賈后合巴豆杏子丸, 害愍懷太子, 遂就戮焉。
又曰:范汪, 字玄平, 性仁愛, 善醫術, 常以拯恤為事。凡有疾病, 不限貴賤, 皆為治之, 十能愈其八九。撰方五百餘卷。又一百七卷后人詳用, 多獲其效。
又曰:殷仲堪, 陳郡人, 能清言, 善屬文, 名士咸愛之。謝玄以為長史, 厚遇之。仲堪父病積年, 衣不解帶, 躬本醫術, 究其精妙, 執書揮淚, 遂眇一目。
又曰:魏詠之, 字長道, 任城人也。家貧素而躬耕為事, 好學不倦, 生而菟缺, 有善相者謂之曰:「卿當富貴。」年十八, 聞荊州刺史殷仲堪帳下有名醫能療之。貧無行裝, 謂家人曰:「殘丑如此, 用活何為?」遂赍數斛米, 西上而投仲堪。即至, 造門自通。仲堪嘉其盛意, 召醫語視之, 醫曰:「可割而補之, 但須百日進粥, 不得語笑。」詠之曰:「半生不語而有半生, 亦當療之, 況百日耶?」仲堪於是處之別屋, 令醫善療之。詠之遂閉口不言, 惟食薄粥。其厲志如此。及差, 仲堪厚資遺之。
劉敬叔《異苑》曰:王纂, 海陵人。少習經方, 尤精針石。宋元嘉中, 縣人張方女日暮宿廣陵廟門下, 夜有物假作其婿來魅惑, 成病。纂為治之, 始下一針, 有獺從女被內走出, 病遂愈。
《宋書》曰:徐文伯, 字德秀, 濮陽太守熙曾孫也。熙好黃老, 隱於秦望山, 有道士過, 求飲。留一瓠蘆與之, 曰:「君子孫宜以道術救世, 當得二千石。」熙開之, 乃扁鵲《鏡經》一卷。因精心學之, 遂名震海內。生子秋夫, 彌工其術, 仕至射陽令。嘗夜有鬼聲, 甚凄愴, 秋夫問:「何所須?」答言:「姓斯, 家在東陽, 患腰痛。死為鬼, 痛猶難忍, 請療之。」秋夫曰:「云何厝法。」鬼請為芻人, 案孔穴針之。秋夫如言, 為灸四處, 又針肩井三處, 設祭埋之。明日, 見一人謝恩, 忽然不見。當世服其通靈。
, 宋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 每至輒氣欲絕。眾醫以為肉癥。文伯曰:「此發癥。」以油投之, 即吐得物如發, 稍引之長三尺, 頭己成蛇, 能動。懸柱上, 水滴盡, 一發而己。病都差。
, 宋后廢帝出樂游苑門, 逢一婦人有娠, 帝亦善診脈, 為診之, 曰:「此腹是女也。」問文伯, 文伯曰:「腹有兩子, 一男一女。男左邊青黑, 形小於女。」帝性急, 便欲使剖。文伯惻然, 曰:「若加刀斧, 恐其變異, 請針之, 立落。」便瀉足太陰, 補手陽明, 胎便應針而落, 兩兒相續出, 如其言。
又曰:孫法宗忽苦頭創, 夜有女人至, 曰:「我是天使, 來相謝。行創本不關善人, 使者遠相及。但取牛糞煮傅之即驗。」一傅便差, 一境賴之。
又曰:羊欣, 字敬元, 性好文儒, 兼善醫藥, 撰方三十卷, 為代所重焉。
又曰:秦承祖性耿介, 專好藝術。於方藥, 不問貴賤, 皆治療之, 多所全護, 當時稱之為工手。撰方二十卷, 大行於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