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地部四

太平禦覽
卷三十九.地部四

嵩山
《釋名》曰:嵩, 字或爲崧, 山大而高曰嵩。

《詩》曰:嵩高維嶽, 峻極於天。維嶽降神, 生甫及申。

《國語》曰:夏之興也, 祝融降於崇山。韋昭注曰:「崇、嵩字古通用, 夏都陽城, 嵩山在焉。」

《白虎通》曰:中央之嵩獨加嵩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 故曰嵩高山也。

《續漢書》曰:武帝禮祭中嶽, 聞有呼萬歲聲三。於是以三百戶封奉祠, 命曰:崇高爲嵩高也。

孫嚴《宋書》曰:高祖表曰:沙門釋法義于嵩高廟所石壇下得玉璧三十二枚, 黃金一餅, 符彩潤潔。河南太守毛修之以靈嶽降瑞, 送諸神府。

《列仙傳》曰:王喬, 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 游伊洛之間, 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三十餘年後, 於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 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頭。」果乘白鶴駐山巔, 望之不得到, 舉手謝時人, 數日而去。

《漢武內傳》曰:漢武帝夜夢與少君俱上嵩高山, 半道有綉衣使者乘龍持節, 從雲中下, 言太一請少君。覺告近臣曰:「如朕夢, 少君將舍朕而去矣。」

劉義慶《世說》曰:嵩高山北有大穴, 晉時有人誤墜穴中, 見二人圍棋, 有一杯白飲, 與墮者飲, 氣力十倍。棋者曰:「汝欲停此否?」墮者曰:「不願停。」棋者曰:「從此西行有天井, 其中蛟龍, 但投身入井, 自當出。若餓, 取井中物食之。」墮者如言, 可半年, 乃出蜀中, 因入洛問張華。華曰:「此仙館也。所飲者玉漿耳, 所食者, 龍肉石髓。」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王猛至深山, 見一老父據胡床, 須鬢皓然。猛進, , 老父曰:「王公何因拜也?」遣人送猛出出, 顧視, 乃嵩高山也。

《山海經》曰:太室之山, 〈即中嶽嵩山, 今在陽城縣西也。〉其上有木焉, 葉狀如梨, 赤理, 服者不垢。有草焉, 其狀如禾, 服者不昧。上多美石。〈次玉者也。〉

《嵩高山記》曰:漢有道士, 從外國將貝多子來, 於嵩嶽西腳下種之, 幷立浮圖。今有四樹, 與衆木有異, 一年三花, 花白色, 其香甚桂。嵩山最是棲神靈藪也。東出一裏, 有自然五穀神芝仙藥。東腳下有衆果樹, 雲是漢果園。後有小石山, 名牛山, 多香樹, 昔有婦女妊身三十月生子, 五歲便入嵩高學道, 通神明, 爲母立祠, 號開母祠。又有三臺山, 漢武東巡過此山, 見三學仙女, 遂以爲名。又一石室, 有自然經書飲食。至前石柱, 似承露盤, 有石暗滴下, 食之一合, 與天地相畢。中頂南下二百步, 亦有嶽廟, 畫爲神像。有玉人高五寸, 玉色光潤, 相傳曰明公山人。或失之, 經旬乃見。

《山海經》曰:少室之山有木焉, 名曰帝休, 葉狀如楊, 枝五衢, 黃花黑實, 服者不怒。其上多玉, 其下多鐵, 其中多<魚帝>, 得其食者無蠱疾, 可以禦惡, 服之不怒。郭氏注雲, 陽城西谷名季室, 亦曰少室, 山巔有白玉膏, 服之仙。山有周昭王陵。

又:戴延之《西征記》曰:少室山中多神藥, 漢武帝築登仙台, 在其峰。

《郡國志》雲:少室山名黍室山, 負黍城在南, 故因山以名城也。

又曰:少室有金像, 人往視則有白露起, 迷人。

《雜道書》曰:少室之陽, 高於平地八百六十丈, 方十裏, 可避兵水之災。

華山
《禮記》曰:地之其廣厚, 戴華嶽而不重。

範曄《後漢書》曰:張楷, 字公超, 隱居弘農山, 學者隨之, 所居成市。能爲五裏霧, 後華山南遂有公超霧市。

《唐書》曰:李適之, 代牛仙客爲右相, 累封清和縣公, 與李林甫爭權不葉。適之性疏, 爲其陰中。林甫常謂適之曰:「華山有金礦, 采之可以富國, 上未知。」適之心善其言, 他日從容奏之。玄宗大悅, 顧問林甫。對曰:「臣知之久矣。然華山陛下本命, 王氣所在, 不取穿鑿, 臣不敢上言。」帝以爲愛己, 薄適之言, 疏之。

《白虎通》曰:西方爲華山者何?少陰用事, 萬物生華, 故曰華山。

《武帝傳》曰:魯女, 長樂人。初餌麻及水, 絕穀八十餘年, 日更少壯, 色如桃花。一旦與故人別, 雲入華山, 去後五十年, 先相識者逢女華山廟前, 乘白鹿, 從玉女三十人, 幷謝其鄉裏親戚故人。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石虎使人探策於華山, 得玉板。

《山海經》曰:華山, 塚也, 〈塚者, 神鬼之所舍也。〉其祀之乙太華。

又曰:泰華之山, 削成而四方, 其高千仞, 其廣千里。〈郭璞注曰:山上明星玉女主持玉漿, 得服之即神仙之道險無不通也。〉有蛇曰肥遺, 六足四翼, 見則天下旱。

《列仙傳》曰:馬明生從安期先生受金液神丹方, 乃入華陰山中, 合金神丹昇天也。

又曰:修羊公者, 蜀人也, 止華陰山石室中, 中有懸石榻, 臥其上, 石盡穿陷。

又曰:毛女者, 在華陰山中, 獵師世世見之, 體生毛, 自言秦始皇宮人也。

又曰:呼子先者, 漢中闕下蔔師也, 壽百餘歲。臨去呼酒家嫗曰:急裝, 當與嫗共應中陵王召, 夜有仙人持二茅狗來, 先持一與酒家嫗, 得俱騎, 乃龍, 上華陰山也。

《周禮》曰:豫州, 其鎮山曰華山。

《華山記》雲:山頂有池, 生千葉蓮花, 服之羽化, 因曰華山。

又曰:山有三峰。〈謂蓮花, 毛女, 松檜也。〉

《辛氏三秦記》曰:華山在長安東三百里, 不知幾千仞, 如半天之雲。

《晏子春秋》曰:君子若華山松柏, 既多望之, 自不知厭。

薛綜注《西京賦》曰:華山對河東首陽山, 黃河流於二山之間。古語雲:本一山當河, 河水過之而曲行, 河神巨靈以手擘開其上, 以足蹈離其下, 中分爲兩, 以通河流。今睹手跡於華嶽上, 足跡在首陽山下, 俱存焉。

《韓子》曰:秦昭王使工人施鈎梯上華山, 以松柏之心爲博, 箭長八尺, 棋長八寸。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於此。」

《周易是謀類》曰:西嶽亡玉羊。鄭玄注曰:「玉羊, 華山之精。」

《山海經》曰:小華山, 〈即少華也。〉其木多荊杞, 鳥多赤鷩, 可以禦火。

泰山
《詩》曰:泰山岩岩, 魯邦所瞻。

《傳》曰: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 以泰山之祊易許田。

《公羊傳》曰:山川有能潤於百里者, 天子秩而祭之。觸石而出, 膚寸而合, 不崇朝而遍雨歟天下者, 惟泰山雲爾!

《語》曰: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汝不能救與?」〈旅, 祭名也。禮, 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 今陪臣祭泰山, 非禮也。冉有孔子時仕季氏。救猶止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意雲, 泰山之神知禮過于林放之賢遠也。〉

《白虎通》曰:王者功成封禪必于泰山者何?萬物之始, 交代之處也。

《史記》曰:漢武帝封泰山, 白雲起封中。

《漢書》曰:武帝封泰山, 禪石閭。應劭注曰:石閭在泰山下, 南方土人言仙人閭。

應劭《漢官儀》曰:泰山東南名日觀者, 鶏一鳴時, 見日始欲出, 長三丈所。觀者望見長安, 其高如視浮雲, 其峻如無道徑, 望人如盂升, 或以爲小白石, 或以爲冰雪。視岩石松樹, 鬱鬱蒼蒼如雲中。

《晉書》曰:張忠隱于泰山, 教授弟子, 教以形, 不以言。符堅征之, 及至, 堅賜以衣冠。辭曰:「年朽發落, 不堪衣冠, 請以野服入覲。」從之。後乞還, 堅以安車送之。行達華山, 嘆曰:「我東岳道士, 歿於西嶽, 命也。」及關而死。

《道書福地記》曰:泰山多芝草, 五石下有洞天, 周回三千里, 鬼神之府。

袁山松《後漢書》曰:光武封泰山, 雲氣成宮闕。

《風俗通》曰:古封泰山, 禪梁甫。舊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 能知人年壽修短。漢武帝探策得十八, 因倒讀曰八十, 其後果壽長八十。

《博物志》曰:泰山, 一曰天孫, 言爲天帝孫也, 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成, 故知人生命之長短。

《五經通義》雲:一曰岱宗, 言王者受命易姓, 報功告成, 必于岱宗也。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 長也, 言爲群嶽之長。

《白虎通》曰:王者受命必封禪, 封者, 廣厚也。〈禪, 除地爲壇。字本爲墠, 以爲祭神, 故從示。〉皆刻石紀號, 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爲尊, 地以厚爲德, 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 禪梁甫之址以報地也。〈《史記》曰: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 伏犧氏封泰山禪云云, 神農氏封泰山禪云云, 炎帝封泰山禪云云, 黃帝封泰山禪云云, 顓頊封泰山禪云云, 帝嚳封泰山禪云云, 堯封泰山禪云云, 禹封泰山禪云云, 禹封泰山禪會稽, 周成王禪梁甫, 肅然及蒿裏, 石閭, 後又凡五修封泰山。〉

《後漢書》曰:光武封泰山, 禪梁甫。凡云云、亭亭、肅然、嵩裏、社首、梁甫, 皆泰山下小山也。石閭在西岩下。

《漢官儀》及《泰山記》曰:泰山盤道屈曲而上, 凡五十餘盤, 經小天門、大天門, 仰視天門, 如從穴中視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禪處, 凡四十裏。山頂西岩, 爲仙人石閭;東岩爲介丘;東南岩名日觀, 日觀者, 鶏一鳴時, 日始欲出也, 長三丈許。又東南名秦觀, 秦觀者, 望見長安。吳觀者, 望見會稽;周觀者, 望見齊。黃河去泰山二百餘裏, 於祠所瞻黃河如帶, 若在山址。山南有廟, 悉種柏千株, 大者十五六圍, 相傳雲漢武所種。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松, 見在。〈《茅君內傳》雲:仙家凡有三十六洞天, 岱宗之洞周回三千里, 名曰三宮空洞之天。〉

《列仙傳》曰:稷丘君者, 泰山道士也。武帝時以道術受賜。後上東巡泰山, 稷丘君乃冠章甫, 衣黃衣, 擁琴來拜武帝, 曰:「陛下勿上也, 上必傷足。」上必欲上, 及上數裏, 左右足指果折, 乃止。

《列仙真人傳》曰:馬明靈者, 齊國臨淄人也。本姓和, 字君賢, 爲縣吏捕賊, 爲所傷, 當時殆死。良久, 忽於道間見一女, 以肘後管中一丸藥, 大如小豆, 與明服之, 於是即愈, 血絕瘡合。隨神女還岱宗石室中, 上下懸絕, 重岩深隱, 去地千餘丈, 其中金床玉枕, 乃人跡所不能至。

《神仙傳》曰:劉馮者, 沛人。學道于穆王子, 服石桂英及中嶽石硫黃, 年三百餘歲而有少容, 後入泰山中。

又曰:泰山下老父者, 失其姓名。漢孝武皇帝巡狩, 見老父鋤于道間, 頭上白光高數丈。因問之。父對曰:「臣年八十五時, 衰老垂死, 頭白齒落。有道者教臣絕穀, 但飲水, 幷作神枕, 枕中有三十二物, 其二十四物以當二十四氣, 其八物當八風。臣行之轉少, 日行三百里, 九十矣。」帝受其方, 賜縑帛去。父入岱宗山, 十年、五年時還鄉裏, 三百餘年, 乃不復返也。

《上黨記》曰:太行阪東頭, 即泰山也。避世者, 區種而食, 或射熊於岩間。

《泰山記》曰:泰山廟在山南, 悉種柏樹千株, 大者十五六圍。父老傳雲, 漢武所種。廟及東西房三十餘間, 幷高樓三處, 春秋饗祀泰山君, 常在此壇。

《周易是謀類》曰:泰山失金鶏。鄭玄注曰:「金鶏, 泰山之精。」

丘淵之《齊記》曰:泰山, 東嶽也。瀛博二縣共界。漢武封禪, 割此縣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 三十裏有延陵兒塚。

伍輯之《從征記》曰:泰山於所經諸山非最高, 而岑崿軒舉, 淩跨衆阜, 雲霞草木, 靄然靈異, 苑囿神奇, 故無螫蟲猛獸。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

《屍子》曰:泰山之中, 有神房阿閣帝王錄。

《淮南子》曰:清之爲明, 杯水而見眸子;濁之爲暗, 河水不見泰山。

《孟子》曰:挾泰山以超北海。

恒山〈亦名常山〉
《史記》曰:趙簡子謂諸子曰:吾藏寶符於常山, 往得者立焉。諸子競往, 無所得。無恤曰:「常山臨岱可取也。」簡子曰:「是知符矣。」遂立之。

《白虎通》曰:北方爲常山者何?陰終陽始, 其道常久, 故曰常。

《後魏書》曰:道武立廟於上, 置侍祀九十九人, 歲時禱水旱。至文成帝東巡, 親祀其神焉。

《春秋元命苞》曰:昴、畢散爲冀州, 分爲趙國, 立爲常山。

崔鴻《前燕錄》曰:慕容俊壽光三年, 常山寺大樹根下, 得璧七十二, 圭七十, 光色精奇, 有異常玉。

《孫子兵法》曰:常山之蛇, 名曰率然, 一身而兩頭, 擊其一頭, 則一頭至, 擊其中, 則兩頭俱至。

《神農本草》曰:常山有草, 名神農, 置之門上, 每夜叱人。

《常山圖經》曰:北嶽恒山, 在縣西北一百四十裏。

《尚書•禹貢》曰:太行恒山, 至於碣石, 有恆水出焉, 其下有祠。

《恒山記》曰:高三千九百丈, 上方三十裏, 周回三千里, 上有泰玄之泉, 神草十九種, 道者服之成仙。

又:太史公雲:北嶽有五名:一名蘭台府, 二名列女宮, 三名華陽臺, 四名紫微宮, 五名太一宮。或雲:太茂山山北四百餘裏, 號飛狐之口, 有率然蛇, 孫吳喻兵勢。

《管子》曰:其山北臨代, 南俯趙, 東接河海之間, 早生而晚殺, 五穀之所蕃熟, 四種五獲焉。

陽固《北都賦》曰:茂丘, 茂山也。蓋恒嶽之別名, 泒水從西來, 甚大, 至茂山之西, 沉伏於地, 過山而複出, 其大如初。世言避恒嶽之靈。

衡山
《周官》曰:荊州, 其山鎮曰衡山。

徐靈期《南嶽記》曰:衡山者, 五嶽之南嶽也, 其來尚矣。至於軒轅, 乃以灊〈音潛。〉霍之山爲副焉。故《爾雅》雲:「霍山爲南嶽」, 蓋因其副焉。〈或雲衡山亦名霍山。〉至漢武南巡, 又以衡山遼遠, 道隔江漢, 於是乃徙南嶽之祭于廬江灊山, 亦承軒轅副義也。〈幹寶《搜神記》曰:漢武徙南嶽之祭著盧江潛縣之霍山, 郭璞《爾雅注》雲:霍山在盧江郡潛縣, 別名天柱山。漢武以衡山遼遠, 讖緯以霍山爲嶽, 故祭之也。〉

《晉書》曰:劉麟之嘗采藥至衡山, 深入忘返, 見有一澗水, 南有二石囷, 一開一閉, 水深廣不得過, 欲還失道, 遇伐弓人問道, 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靈方藥, 麟之欲更尋, 終不復知其處。

羅含《湘中記》曰:衡山、九嶷皆有舜廟, 太守至, 常遣戶曹致祀, 則如弦歌之聲也。

《吳越春秋》曰:禹傷父功不成, 登衡山, 血白馬以祭之。忽然而臥, 夢赤綉文衣男子, 稱玄夷蒼水使者, 謂禹曰:「欲得我山書者, 齋於黃帝之嶽。」禹乃退, 齋三日, 登宛委發石, 得金簡玉字之書, 得治水之要也。

盛弘之《荊州記》曰: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蓋, 每見有雙白鶴回翔其上;一峰名石菌, 下有石室, 尋山徑, 聞室中有諷誦聲;一曰芙蓉, 上有泉水飛流, 如舒一幅白練。

《山海經》曰:衡山一名岣嶁山, 其上多青雘鳥, 多鴝鵒。〈岣音, , 嶁音縷。〉

《湘中記》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廟, 遙望衡山如陣雲沿湘千里, 九向九背, 乃不復見, 有玉牒焉。〈禹按其文, 以治水也。〉

劉敬叔《異苑》曰:湘東姚祖, 太元中爲郡吏, 經衡山, 望岩下數少年幷執筆作書。祖行旅休息, 乃過之。未至百步, 少年相與飛揚, 遺一紙書, 其字皆鳥跡。

《郡國志》雲:衡山, 南嶽也。《南嶽記》雲:當翼、軫, 度機、衡謂之衡山。山有錦石, 斐然成文。

霍山
《白虎通》曰:南方爲霍山者何?太陽用事, 護養萬物, 故爲霍山。

《爾雅》曰:大山宮, 小山霍。〈郭璞注曰:宮謂圍繞也。《禮記》曰:君爲廬宮是也。〉

《漢書》曰:武帝以衡山敻遠, 讖記皆以霍山爲南嶽, 故祭其神於此。

《宋書》曰:霍山數年來, 常有鐘聲潛發重壤, 山崩間六鐘自出, 制度合古式, 聲中律呂。

《山海經》曰:霍山有獸焉, 其狀如狸, 白尾方鬛, 名曰朏朏, 養之可以忘憂。〈音沛, 謂畜之也。〉

《黃庭內景經》曰:霍山下有洞台, 方二百里, 司命君之府也。


《白虎通》曰:小山繞大山爲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