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一十五.皇王部四十

唐文宗昭獻皇帝
《唐書》曰:文宗昭獻皇帝, 諱昂, 穆宗第二子也。母曰貞獻皇后蕭氏。元和四年十月生。長慶元年封江王, 初名涵。寶曆二年十二月, 敬宗遇弑, 賊蘇佐明等矯制立絳王勾當軍國事。樞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謙率禁軍討賊, 誅絳王, 迎上于江邸。癸卯, 見宰臣於閣內, 下教處分軍國事。宰臣百寮三上表勸進。乙巳, 即位於宣政殿。景午, 上赴西宮成服。丁未, 宰臣百寮上表請聽政, 三表, 許之。戊申, 尊聖母爲皇太后。乙酉, 敕鳳翔、淮南先進女樂二十四人, 幷放歸本道。庚戌, 以兵部侍郎、翰林學士韋處厚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和元年二月乙巳, 禦丹鳳樓, 大赦, 改元。六月, 詔:「元和、長慶中, 皆因用兵, 權以濟事, 所下制敕, 難以通行。宜令尚書省取元和已來制敕, 參詳刪定訖, 送中書門下議定聞奏。」甲戌, 以旱放系囚。七月, 李同捷除兗海, 不受詔, 結幽鎮謀叛。徐州王智興請全軍討之。帝自撰集《尚書》中君臣事蹟, 命畫工圖寫於太液亭, 朝夕觀覽。三年五月己卯朔。柏耆斬李同捷於將陵, 滄景平。丁亥, 禦興安樓, 受滄州所獻俘。九月, 敕兩軍、諸司、內官不得著紗綾羅等衣服。帝性儉素, 不喜華侈。駙馬韋處仁著夾羅巾, 帝謂之曰:「比慕卿門地清素, 以之選尚。如此巾服, 從他諸戚爲之, 惟卿非所宜也。」十一月甲午, 帝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 禮畢, 禦丹鳳門, 大赦。禁止奇貢。四方不得以雜樣織成非常之物爲獻。十二月, 蠻陷邛、雅等州。戊午, 以右領軍衛大將軍董重質充神策西川行營都知兵馬使。蠻陷成都府, 入梓州西郭門下營。又詔促諸鎮兵馬救援兩川。乙巳, 郭釗奏蠻退, 遣使賜蠻帥蒙巔國信。四年四月, 詔曰:「儉以足用, 令出惟行, 著在前經, 斯爲理本。朕自臨四海, 湣元元之久困, 日昃忘食, 宵興疚懷。雖絕文綉之飾, 尚愧茅茨之儉。示喻卿士, 形於詔條。如聞積習流弊, 餘風未革。車服第室, 相尚以華靡之制;資用貨寶, 固啓于貪冒之源。有司不禁, 俗滋扇。蓋朕教導之未敷, 使兆庶昧于恥尚也。其何以足用行令, 臻於致理歟!永念慚嘆, 迨茲申敕。自今內外班列職位之士, 各務素樸, 弘茲國風。有僭差尤甚者, 禦史糾上。主者宣示知朕意焉。」上承長慶、寶曆奢靡之風, 銳意懲革, 躬行儉素, 以率厲之。五年春正月庚子朔, 以積陰浹旬, 罷元會。太原旱, 賑粟十萬石。二月, 神策中尉王守澄奏宰相宋申錫與漳王謀反, 即令追捕。庚子, 詔貶宋申錫爲太子右庶子。壬寅, 左常侍崔玄亮及諫官等四十人伏奏玉階:「北軍所告事, 請不於內中鞫問, 乞付法司。」帝曰:「吾謀於公卿矣, 卿等且退。」崔玄亮泣涕陳諫久之, 帝改容勞之曰:「朕即與宰臣商議。」玄亮等方退。癸卯, 詔漳王庭湊可降爲巢縣公, 宋申錫開州司馬同正。初, 京師忄凶忄凶, 以宰相實聯親王謀逆, 三四日後, 方知誣構。人士側目于守澄、鄭注, 故諫官號泣論之, 申錫方免其禍。六年春正月乙未朔, 以大雪廢元會。壬子, 詔曰:「朕聞天聽自我人聽, 天視自我人視。朕之菲德, 涉道未明, 不能調序四時, 導迎和氣。自去冬已來, 逾月雨雪, 寒氣尤甚, 頗傷於和。念茲庶氓, 或罹凍餒, 無所假貸, 莫能自存。中宵載懷, 旰食興嘆, 怵惕若厲, 時予之辜。思弘惠澤, 以順時令。天下死罪囚, 除官典犯贓, 故意殺人外, 幷降從流, 流已遞降一等。」七年正月詔曰:「朕承上天之眷佑, 荷列聖之丕圖, 宵旰憂勞, 不敢暇逸, 思致康乂, 八年於茲。而水旱流行, 疾疫作, 兆庶艱食, 紮瘥相仍。蓋德未動天, 誠未感物, 一夫失所, 其過在予。載懷罪己之心, 深軫納惶之慮。如聞關輔、河東, 去年亢旱, 秋稼不登, 今春作之時, 農務尤切, 若不能賑救, 懼至流亡。京兆府賑粟十萬石, 河中府、絳州各賜七萬石, 同、華、陝、虢、晉等州各賜十萬石, 幷以常平義倉物充。」七月, 以旱, 命京城諸司疏決系囚。閏七月乙卯, 詔曰:「朕嗣守丕圖, 覆嫗生類, 兢業寅畏, 上承天休。而陰陽失和, 膏澤愆候, 害我稼穡, 災于黔黎。有過在予, 敢忘咎責。從今避正殿, 減供膳, 停教坊樂, 廄馬量減芻粟, 百司廚饌亦宜權減。陰陽鬱湮, 有傷和氣, 宜出宮女千人, 五坊鷹犬量須減放。內外造事非急務者, 幷停。」八月甲申, 禦宣政殿, 冊皇太子永。是日降詔:「應犯死罪降從流, 流已下遞減一等。」九年冬十月, 內出曲江新造紫云樓采霞亭額, 左軍中尉仇士良以百戲於銀台門迎之。時鄭注言秦中有災, 宜興土功以厭之, 乃浚昆明、曲江二池。上好爲詩, 每誦杜甫《曲江行》云:「江頭宮殿鎖千門, 細柳新蒲爲誰綠?」乃知天寶已前, 曲江四岸皆有行宮台殿、百司廨署, 思複升平故事, 故爲樓殿以壯之。王涯獻榷茶之利, 乃以涯爲榷茶使。茶之有稅, 自涯始。十一月壬戌, 中尉仇士良率兵誅宰相王涯、賈饣束、舒元輿、李訓、王藩、郭行餘、鄭注、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十餘家, 皆族誅。時李訓、鄭注謀殺內官, 詐言金吾仗舍石榴樹有甘露, 請上往觀之。內官先至金吾仗, 見幕下伏甲, 遽扶帝輦入內, 故訓等敗, 流血塗地。京師大駭, 旬日稍安。十二月庚辰, 上禦紫宸殿, 謂宰相曰:「坊市之間, 人漸安未?」李石奏曰:「人情雖安, 然刑殺過多, 致此陰。又聞鄭注在鳳翔募兵不少, 今皆被刑戮, 臣恐乘此生事, 切宜原赦以安之。」上曰:「然。」鄭覃又陳理道。上曰:「我每思貞觀、開元之時, 觀今日之事, 往往憤氣填膺耳。」開成元年正月辛醜, 帝常服禦宣政殿受朝賀, 遂宣詔大赦天下, 改元。乙巳, 上禦紫宸對宰臣, 李石奏曰:「陛下改元禦殿, 人情大悅, 全放京兆一年租賦, 又停四節進奉, 恩澤所該, 實當要切。」帝曰:「朕務行其實, 不欲崇長空文。」石曰:「赦書須內留一本, 陛下時看之。又十道黜陟使發日, 更付與公事根本, 令向外與長吏詳擇施行, 方盡利害之要矣。」二年三月戊辰夜, 彗長八丈有餘, 西北行, 東指, 在張十四度。壬申, 詔曰:「朕嗣守丕構, 對越上玄, 虔恭寅畏, 於今一紀。何嘗不宵衣念道, 昃食思愆, 師周文之小心, 慕《易•乾》之夕惕, 懼德不類, 貽列聖羞。將欲俗致和平, 時無殃咎。然誠未格物, 謫見於天, 仰愧三靈, 俯慚庶匯, 思獲攸濟, 浩無津涯。昔宋景發言, 星因退舍, 魯僖納諫, 饑不害人。取鑒往賢, 深惟自勵。載軫在予之責, 宜降恤辜之恩, 式表殷憂, 冀答昭誡。天下死罪降從流, 流已下幷釋放。」三年九月, 上以皇太子慢游敗度, 欲廢之, 中丞狄兼謨垂涕切諫。是夜, 移太子于少陽院, 殺太子宮人左右數十人。十月, 皇太子薨於少陽院, 謚曰莊恪。十一月乙卯夜, 彗孛東西竟天。壬戌, 詔曰:「上天蓋高, 感應必由乎人事;寰宇雖廣, 理亂盡系乎君心。從古以來, 必然之義。朕嗣膺寶位, 十有三年, 常克己以虔恭, 每推誠於衆庶。將以導迎休應, 漸致輯熙, 期克荷于宗祧, 思保寧于華夏。而德有所未至, 信有所未孚, 災氣上騰, 天文謫見, 再週期月, 重擾星躔。當求衣之時, 睹垂象之變, 兢懼惕厲, 若蹈泉穀。是用舉成湯之六事, 念宋景之一言, 詳求譴咎之端, 采聽銷禳之術。必有精理, 蘊於衆情, 冀屈法以安人, 爰恤刑而原下。應犯死罪, 幷降從流, 流已下遞減一等。」五年春正月戊寅, 上不康, 不受朝賀。辛巳, 崩於大明宮之太和殿, 謚曰元聖昭獻皇帝, 廟號文宗, 葬章陵。
武宗昭肅皇帝
《唐書》曰:武宗昭肅皇帝, 諱炎, 穆宗第五子也, 母曰宣懿皇后韋氏。元和九年六月十三日生於東宮。長慶元年三月封穎王, 本名。初, 文宗追悔莊恪太子殂不由道, 乃以敬宗子陳王成美爲皇太子, 開成四年冬十月宣制, 未遑冊禮。五年正月, 文宗暴疾, 宰相李玨、樞密劉弘季奉密旨, 以皇太子監國。兩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迎潁王於十六宅, 曰:「朕自嬰疾疹, 有加無瘳, 懼不能躬總萬機, 日厘庶政。稽于古訓, 謀及大臣, 用建親賢, 以貳神器。親弟潁王昔在藩邸, 與朕常同師訓, 動成儀矩, 性稟寬仁。俾奉昌圖, 必諧人欲。可立爲皇太弟, 應軍國政事, 便令權勾當。百辟卿士, 中外庶臣, 宜竭乃心, 輔成予志。陳王成美先立爲皇太子, 以其年尚衝動, 未漸師資, 比日重難, 不遑冊命, 回踐諸邸, 式協至公, 可複封陳王。」四日, 文宗崩, 宣遺詔:皇太弟宜於柩前即皇帝位, 宰臣楊嗣複攝塚宰。十四日, 受冊於正殿, 年二十七。二月, 制穆宗妃韋氏追謚宣懿皇太后, 帝之母也。上禦正殿, 降德音, 以開府、右軍中尉仇士良封楚國公, 右軍中尉魚志弘爲韓國公, 太常卿崔鄲、戶部尚書判度支崔珙, 幷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帝在藩邸時, 頗好道術攝之事。是秋, 召道士趙歸真八十一人刀禁中, 于三殿修金道場, 乃幸三殿, 於九天壇親受法。右拾遺王哲上疏, 言王業之初, 不宜崇信過當, 疏奏不省。
會昌元年正月庚戌, 有事於南郊, 禮畢, 禦丹鳳樓, 大赦, 改元。二月, 以淮南節度使李紳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二年四月, 司空、平章事李德裕等上章, 請加尊號曰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戊寅, 禦宣政殿受冊。八月, 回鶻烏介可汗過天德, 至杞頭峰北, 俘掠云朔、北川, 詔劉沔出師守雁門諸關。回鶻首領屈武降幽州, 授左武衛將軍。詔以「回鶻犯邊, 漸侵內地, 或攻或守, 于理何安?令少師牛僧孺、陳夷行與公卿集議可否以聞。」僧孺曰:「今百寮議狀, 以固守關防, 俟其可擊則用兵。」宰相李德裕議以「回鶻所恃者け沒、赤心耳, 今已離叛, 其強弱之勢可見。戎人獷悍, 不顧成敗, 以失二將, 乘忿入侵, 出師急擊, 破之必矣。守險恃弱, 虜無由退。擊之爲便。「天子以爲然。乃徵發許、蔡、汴、滑等六鎮之師, 以太原節度使劉沔爲回鶻南面招討使;以張仲武爲幽州盧龍節度使, 充回鶻東面招討使;以李思忠爲回鶻西南面招討使:皆會軍於太原。十月, 幸涇陽, 校獵白鹿原。諫議大夫高少逸、鄭朗等於閣內論:「陛下校獵太頻, 出城稍遠, 萬機廢弛, 晨出夜歸, 方用兵師, 且宜停止。」上優勞之。諫官出, 上謂宰相曰:「諫官甚要, 朕時聞其言, 庶幾減過。」三年春正月, 以宿師於野, 罷元會。二月, 太原劉沔奏:「昨率諸道之師至大同軍, 遣石雄襲回鶻牙帳, 大敗回鶻于殺胡山, 其烏介可汗被瘡而走。已迎得太和公主至云州。」是日, 禦宣政殿, 百寮稱賀。三月, 太和公主至京師, 百官班于章敬寺迎謁, 仍令所司告憲宗、穆宗二室。四月, 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卒, 三軍中以從諫侄稹爲兵馬留後, 上表請授節度。尋遣中使賫詔路府, 令稹護從諫之喪歸洛陽。稹拒朝旨, 尋以成德軍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 幷以本官充招討澤潞使。四年三月, 以道士趙歸真爲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時帝志學神仙, 師歸真。歸真乘寵, 每排毀釋氏, 言非中國之教, 蠹耗生靈, 宜盡除去, 帝頗信之。七月, 王元逵奏邢州刺史裴問、別將高元武以城降。州刺史王釗、磁州刺史安玉皆以城降何弘敬。山東三州平。潞州大將郭誼、張穀、陳揚廷遣人至王宰軍, 請殺劉稹以自贖。王宰以聞, 乃詔石雄率軍三千入潞州, 郭誼斬劉稹首以迎雄, 澤、潞五州平。八月, 王宰傳稹首與大將郭誼等一百五十人, 露布獻於京師, 上禦安福門受俘, 百寮樓前稱賀。十月, 車駕幸縣。十一月幸云陽。五年正月, 宰臣李德裕、杜棕等率文武百寮上徽號曰仁聖文武章天神功盛德明道皇帝。辛亥, 有事於郊廟, 禮畢, 禦承天門, 大赦天下。秋七月庚子, 敕幷省天下佛寺。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 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 收充兩稅戶, 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 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 收奴婢爲兩稅戶十五萬人。六年三月壬寅, 上不豫, 制改禦名曰炎。帝重方士, 頗服食修攝, 親授法。至是藥躁, 喜怒失常, 既篤, 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見, 不許。中外莫知安否, 人情危懼。是月二十三日, 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位。是日崩, 年三十三。謚曰至道昭肅孝皇帝, 廟號武宗, 葬端陵。
宣宗獻文皇帝
《唐書》曰:宣宗獻文皇帝, 諱忱, 憲宗第十三子, 母曰孝明皇后鄭氏。元和五年六月, 生於大明宮。長慶元年三月, 封光王, 名怡。會昌六年三月, 武宗疾篤, 宣遺詔立爲皇太叔, 權勾當軍國政事。翌日, 即帝位, 改今名, 時年三十七。帝外晦而內明, 嚴重寡言, 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爲不慧。十歲時, 遇重疾沉綴, 忽有光輝燭身, 蹶然而興, 正身拱揖, 如對臣寮。乳媼以爲心疾, 穆宗往視之, 撫其背曰:「此吾家英物, 非心憊也。」賜以玉如意、禦烏、金帶。嘗夢乘龍幷天, 言之于鄭太后, 乃曰:「此不宜人知, 毋幸勿複言。」曆太和、會昌朝, 愈事韜晦, 群居遊處, 未嘗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 強誘其言, 以爲戲劇, 謂之「光叔」。武宗氣豪, 尤不以禮。及監國之日, 哀毀滿容, 接待群寮, 決斷庶務, 人方見其隱德焉。四月辛未, 釋服, 尊母鄭氏曰皇太后。以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白敏中,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元年正月, 有事於郊廟, 禮畢, 禦丹鳳樓, 大赦, 改元。帝雅好儒士, 留心貢舉。有時微行人間, 采聽輿論, 以觀選士之得失。每山池曲宴, 與學士詩什屬和, 公卿出鎮, 亦賦詩餞行。凡對臣寮, 肅然拱揖, 鮮有輕易之言。大臣或獻章疏, 即燒香盥手, 受而覽之。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閏三月, 敕:「會昌季年, 幷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 無損爲理之原。中國之人, 久行其道, 厘革過當, 事體未弘。其靈山勝境、天下州府, 應會昌五年四月所廢寺宇, 如有宿舊名僧, 複能創, 一任住持, 所由不得禁止。」七月, 太子少保分司東都、衛國公李德裕爲人所訟, 貶潮州司馬員外置。二年春正月, 宰相率文武百寮上徽號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 禦宣政殿受冊。三年春正月, 涇原節度康季榮奏, 吐蕃宰相倫恐熱以秦、原、樂安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之兵民歸國。詔太僕卿陸耽往喻旨, 仍令靈武節度使朱叔明、邠寧節度使張景緒各出本道兵馬應接。六月, 康季榮奏收復原州城及石門、驛藏、木峽、制勝、六盤、石峽等六關訖。邠寧張景緒奏收復蕭關。敕于蕭關置武州, 改樂安爲威州。七月三日, 七關軍人百姓, 皆河、隴遺黎, 數千人見於闕下。上禦延喜門撫慰, 令其解辮, 賜之冠帶, 共賜絹十五萬匹。八月, 鳳翔節度使李奏收復秦州, 制曰:「自昔皇王之有國也, 何嘗不文以守成, 武以集事, 參諸二柄, 歸於大寧。朕猥荷丕圖, 思弘景運, 憂勤戒惕, 四載於茲。每念河、湟土疆, 綿亙遐闊。洎天寶末, 犬戎乘我多難, 無方禦奸, 遂從腥膻, 不遠京邑。事更十葉, 時近百年。進士試能, 靡不謁其長策;朝廷下議, 皆亦聽其直詞。盡以不生邊事爲永圖, 且守舊地爲明理, 荏苒於是, 收復無由。今者天地儲祥, 祖宗垂祐, 左衽輸款, 邊壘連降, 刷恥建功, 所謀必克。實賴樞衡妙算, 將師雄棱, 副玄元不爭之文, 絕漢武遠征之悔, 甌脫頓空於內地, 斥堠全據于新封, 莫大之休, 指期而就。況將士等櫛沐風雨, 暴露郊原, 披荊榛而刁鬥夜嚴, 逐豺狼而穹廬曉破。動皆如意, 古無與京, 念此誠勤, 宜加寵賞。涇原宜賜絹六萬匹, 靈武五萬匹, 鳳翔、邠寧各四萬匹。嗚呼!七關要害, 三都膏腴, 候館之殘恥可尋, 唐人之遺風尚在。追懷往事, 良用興嗟。夫取不在廣, 貴保其金湯;得必有時, 詎計於遲速。今則便務修築, 不進干戈, 必使足食足兵, 有備無患, 載洽愛育之道, 永置生靈之安, 中外臣寮, 宜體朕意。」十二月, 追謚順宗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 憲宗曰昭文章武大聖孝皇帝。初以河、湟收復, 百寮請加徽號, 帝曰:「河、湟收復, 繼成先志, 朕欲追尊祖宗, 以昭功烈。」白敏中等對曰:「非臣等愚昧所能及。」至是, 上禦宣政殿行事, 及冊出, 上俯僂自送, 流涕嗚咽。四年春正月, 以追尊二聖, 禦正殿, 大赦天下。五年八月, 汝州刺史張義潮遣兄義潭以瓜、沙、伊、肅等十一州戶口來獻, 自河、隴陷蕃百餘年, 至是悉複隴右故地。八年正月, 陝州黃河清。二月, 南蠻進犀牛, 詔還之。十一年九月, 右補闕陳瑕、左拾遺王譜、右拾遺薛廷傑上疏諫遣中使往羅浮山迎軒轅先生。上曰:「朕以萬機事繁, 躬親庶務, 訪聞羅浮山處士軒轅集, 善能攝生, 延齡益壽, 乃遣使迎之, 或冀有少保理也。朕每觀前史, 見秦皇、漢武爲方士所惑, 常以之爲誡。卿等位當論列, 職在諫司, 閱示來章, 深納誠意。」仍謂崔慎由曰:「爲吾言於諫官, 雖少翁、欒大複生, 不能相惑。如聞軒轅生高士, 欲與之一言耳。」十二年春正月, 羅浮山人軒轅集至京師, 上召入禁中, 謂曰:「先生遐壽而長生可致乎?」曰:「徹聲色, 去滋味, 哀樂如一, 德施周給, 自然與天地合德, 日月齊明, 何必別求長生耶!」留之月餘, 堅求還山。十三年五月, 上不豫, 月餘不能視朝。八月, 宣遺詔立鄆王爲皇太子, 勾當軍國事。是日, 崩於大明宮, 聖壽五十。謚曰聖武獻文孝皇帝, 廟號宣宗, 葬貞陵。
懿宗恭惠皇帝

《唐書》曰:懿宗恭惠皇帝, 諱漼, 宣宗長子, 母曰元昭皇太后晁氏。大和七年十一月, 生於藩邸。會昌六年十月, 封鄆王, 本名溫。大中十三年八月, 遺詔立爲皇太子監國, 改今名。十三日, 即帝位, 時年二十七。帝姿貌瑰傑, 有異稠人。藩邸時嘗經重疾, 郭淑妃侍醫藥, 見黃龍出入於臥內。既間, 妃以異告, 帝曰:「慎勿複言。」又嘗大雪數尺, 而帝寢室之上獨無, 人皆異之。宣宗制《泰邊陲樂曲詞》有, 「海岳晏鹹通」之句。又大中末, 京城小兒疊布漬水, 紐之向日, 謂之投暈。帝果以鄆王即大位, 以鹹通爲年號。九月, 釋服, 追尊母后晁氏爲太后, 謚曰元昭。咸通元年春正月, 上禦紫宸殿受朝。十一月丁未, 有事於郊廟, 禮畢, 禦丹鳳樓, 大赦, 改元。二年九月, 林邑蠻寇安南府, 遣神策將軍康承訓率禁軍及江西、湖南之兵赴援。三年春正月, 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杜率百寮上徽號曰睿文明聖孝德皇帝。四年春正月庚午, 有事於圓丘, 禮畢, 禦丹鳳門, 大赦。五年四月, 南蠻寇邕管, 以秦州經略使高駢率禁軍五千赴邕管, 會諸道之師禦之。五月, 制:「朕以寡昧, 獲承高祖、太宗之丕構, 六載於茲矣。罔畋遊是娛, 罔聲色是縱, 罔刑戮是濫, 罔邪佞是惑。蚤夜悚惕, 以憂以勤, 庶幾乎八表用康, 兆人以泰。而西戎款附, 北狄懷柔, 獨惟南蠻, 奸宄不率。侵陷交趾, 突犯朗寧, 爰及州, 亦用攘寇。勞我士卒, 興吾甲兵, 騷動黎元, 役力飛挽, 每一軫念, 憫然疚懷。顧惟生人, 罹此愁苦, 宜布自天之澤, 俾垂及物之仁。如聞湖南、桂州, 是嶺路系口, 諸道兵馬綱運, 無不經過, 頓遞供承, 動多差配, 雕傷轉甚, 宜有特恩。應潭、桂兩路, 各賜錢三萬貫, 以助軍錢, 以充館驛息利本錢。其江陵、江西、鄂州三道, 比于潭、桂, 徭配稍簡, 宜令本道觀察使詳其間劇, 准此例與直本錢。黎等州, 因蠻寇殺傷, 宜令本道收拾埋痤。」六年秋, 高駢自海門進軍破蠻軍, 收復安南府。自李琢失政, 交趾陷沒十年, 蠻軍北寇邕容界, 人不聊生, 至是方複故地。七年十月, 安南都護高駢奏蠻寇悉平。十一月, 禦宣政殿, 大赦, 以複安南故地。九年七月, 徐州赴桂林戍卒五百人, 官軍許佶、趙可立殺其主將王仲甫, 以糧料判官龐勛爲都頭, 剽掠湘潭、衡山兩縣, 有衆千人, 擅還本鎮。九月甲午, 龐勛陷宿州。知州判官焦璐奔歸于徐。乙未, 龐勛陷徐州。十年九月, 賊宿州守將張弘稔以城降, 有兵萬人, 馬舉率兵赴之。龐勛聞之, 以其衆將攻玄稔。玄稔, 賊之勁將也, 遂與舉合勢, 急圍徐州。許佶登城拒守者三日, 佶敗出走, 稔收復徐州。龐勛方來赴援, 聞城已破, 欲南趨濠州, 馬舉追及渙河, 擊敗之, 勛溺水而死。蕭縣主將又斬許佶首來降, 徐寇悉平。十一月, 南詔蠻驃信坦綽酋龍率衆二萬寇州。十二月, 敕荊南節度使杜崇:「據司天奏, 有小孛星氣經歷分野, 恐有外夷兵水之患。緣邊藩鎮, 最要擔防, 宜訓習師徒, 增築城堡。凡關制置, 以其事聞。」十一年八月, 同昌公主薨, 追贈衛國公主, 謚曰文懿。主, 郭淑妃所生, 上尤鍾念, 悲惜異常。以待詔韓宗紹等醫藥不效, 殺之, 收捕其親族三百餘人, 系京兆府。宰相劉瞻, 京兆尹溫璋上疏論諫行法太過, 上怒。十二年春正月, 宰相路岩率文武百寮上徽號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 禦含元殿, 受冊禮畢, 大赦。五月庚申, 敕:「慎恤刑獄, 《易》格言。《詔》曰:如得其情, 則哀矜而勿喜。而獄吏苛刻, 務在舞文, 守臣因循, 罕聞視事。以此械系之輩, 溢於狴牢;追捕之徒, 繁於簡牘。實傷和氣, 用致氛。況時屬槁蒸, 化先茂育, 幷赦罪戾, 式順生成。應天下所禁系罪人, 除十惡五逆、故意殺人外, 餘幷宜疏理釋放。」十四年六月, 帝不豫。七月戊寅, 疾大漸。制立晉王儼爲皇太子, 權勾當軍國政事。辛巳, 遺詔曰:「皇太子儇性稟寬和, 生知忠孝, 德包睿哲, 聖表徇齊, 必能揚祖宗之重光, 荷邦家之丕構。宜令所司具禮, 於柩前即皇帝位。」是日, 崩於鹹寧殿, 聖壽四十一。謚曰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 號懿宗, 葬於簡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