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

太平御覽
卷八十八.皇王部十三

漢孝文皇帝
《春秋演孔圖》曰:戴玉英, 〈玉英, 文帝之首表像玉英而秀出。〉光中再, 〈光, 日光也。再, 再中也。《漢含孳》曰:衣夜景移, 位複中, 支庶起也。〉仁雄出, 日角用。〈爲仁人之雄傑, 既戴玉英且日角也。謂用於天下。〉
《史記》曰:孝文皇帝諱恒, 〈諱恒之, 字曰常。謚法, 慈惠愛民曰文。〉高祖之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 以破陳豨軍, 定代地, 立爲代王, 都中都。高後八年, 高後崩。呂産等欲爲亂, 以危劉氏, 大臣共誅之, 使迎代王。王問左右, 郎中令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 習兵, 多謀詐。今誅諸呂, 新喋血京師, 此以迎大王爲名, 實不可信。願大王稱疾無往, 以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夫秦失其政, 諸侯豪傑幷起, 人人自以爲得之者以萬數, 然卒踐天子位者, 劉氏也, 天下絕望, 一矣。高帝封王子弟, 地犬牙相制, 此所謂磐石之宗也, 天下服其強, 二矣。漢興, 除秦苛政, 約法令, 施德惠, 人人自安, 難動搖, 三也。夫以呂太后之嚴, 立諸呂爲三王, 擅權專制, 然而太尉以節入北軍, 一呼士皆左袒, 爲劉氏, 叛諸呂, 卒以滅之。此乃天授, 非人力也。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 大王又長, 賢聖仁孝聞於天下, 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 大王忽疑也。」代王蔔之龜, 兆得大橫。占曰:「大橫庚庚, 余爲天王, 夏啓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爲王矣, 又何王?」蔔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也。」代王乃命宋昌參乘, 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 至高陵休止, 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昌至渭橋, 丞相已下皆迎。宋昌還報, 代王馳至渭橋, 群臣拜謁。太尉勃進曰;「願請間言。」昌曰:「所言公, 公言之。所言私, 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之璽符。代王謝曰:「至代邸而議之。」遂馳入代邸。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皆伏固請。代王西向讓者三, 南向讓者再, 遂即天子位。即日夕入未央宮。三年, 匈奴入北地, 居河南爲寇。辛卯, 帝自甘泉之高奴, 因幸太原, 見故郡臣, 皆賜之, 舉功行賞。十三年, 齊太倉令淳於公有罪當刑, 少女緹縈自傷泣, 乃隨其父至長安, 上書「願沒入爲官婢, 贖父刑罪, 使得自新。」書奏天子, 天子憐悲其意, 乃下詔曰:「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 終身不息, 何其楚痛, 豈稱爲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又曰:孝文皇帝從代來, 即位二十三年, 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 有不便, 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 召匠計之, 直百金。上曰:「百金, 中民十家之産, 吾奉先帝宮室, 常恐羞之, 何以台爲?」上常衣綈衣, 所幸慎夫人, 令衣不得曳地, 幃帳不得文綉, 以示敦樸, 爲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 不得以金銀銅錫爲飾。吳王詐病不朝, 就賜幾杖。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 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 , 上乃發禦府金錢賜之, 以愧其心, 弗下吏。專務以德化民, 是以海內殷富, 興於禮義。後七年六月, 帝崩於未央宮, 遺詔無發民男女哭臨, 服大功十五日, 小功十四, 纖七日, 釋服。
《史記》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爲治國百年, 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也!漢興, 至孝文四十有餘載, 德至盛也。
《漢書》曰:張蒼免相, 文帝以皇后弟竇廣國賢有行, 欲相之, 曰:「恐天下以吾私廣國。」乃以御史大夫申徒嘉爲丞相。
又曰:武帝從容問東方朔曰:「吾欲化民, 豈有道乎?」朔對曰:「願近述孝文皇帝之時, 當世耆老皆聞見之:貴爲天子, 富有四海, 身衣弋綈, 足履革舄, 以韋帶劍, 莞蒲爲席, 兵木爲刃, 〈服度曰:兵器如木而無刃。〉衣縕無文, 集上書囊以爲殿帷, 以道德爲麗, 以仁義爲准。於是天下望風成俗, 昭然化之。」
又曰:賈捐之曰:「孝文皇帝, 閔中國未安, 偃武行文。」時有獻千里馬者, 詔曰:「鸞旗在前, 屬車在後, 吉行, 日五十里, 朕乘千里之馬, 獨先安之!」於是還馬, 與道里費。
荀悅《漢記》曰:韓信爲左丞相, 與曹參、灌嬰擊魏王豹。豹有姬曰薄姬, 許負相之, 當生天子。豹猜此言而反。豹敗, 漢王納薄姬, 實生文帝。
又曰:以孝文之明, 大朝之治, 百僚之賢, 而賈誼見排逐, 張釋之十年不見省, 馮唐首白屈于郎, 豈不惜哉!夫以絳侯之忠, 功存社稷, 而猶見疑, 不亦痛乎!
《帝王世紀》曰:孝文即位二十三年, 年四十七, 葬霸陵, 因山爲體, 廟名顧城。
桓子《新論》曰:漢太宗文帝, 有仁智通明之德, 承漢初定, 躬儉省約, 以惠休百姓, 救贍困乏, 除肉刑, 滅律法, 薄葬埋, 損輿服, 所謂達於養生送終之實者也。及始從代徵時, 謀議狐疑, 能從宋昌之策, 應聲馳來即位, 而偃武行文, 施布大恩。欲息兵革, 與匈奴和親, 總撮綱紀。故遂褒增隆爲太宗也。而溺於俗議, 斥逐材臣, 又不勝私恩使嬖妾慎夫人與皇后同席, 以亂尊卑之倫。所謂通而蔽也。
《風俗通》曰:孝成皇帝問劉向:「世俗多傳道, 文皇帝少生於軍, 不知父所在, 日祭於代城東門外。高帝數夢見一兒祭己, 使使至代求之, 果得文帝, 立爲大王, 後徵到, 後期不得立, 日爲再中, 遂即位爲天子。躬行至儉, 集上書囊以爲前殿帷。常居明光宮聽政。爲皇太子, 治三年服。天下平, 米升一錢, 有此事不?」向對曰:「文帝生而爲王者子, 常居宮闕內, 不棄捐軍中祭代東門外也。高後八年九月己酉夕即位, 時已昏夜, 日不再中也。文帝雖節儉, 未央宮前殿至奢, 雕文及五彩畫, 華欀、壁墻、軒檻、皆飾以黃金, 其勢不可以書囊爲帷。又帝率聽政宣室, 不在明光宮也。薄太后, 孝景二年薨, 不持三年服也。匈奴數犯塞, 侵擾邊境, 候騎至甘泉, 烽火通長安。由是北邊置屯, 守戰設備, 胡兵連不解, 轉輸騷擾, 費積虛耗。因以年歲不登, 百姓饑乏, 穀糴嘗至石五百, 非一升一錢也。」上曰:「臨朝總政施號令何如?」未及對, 上複謂向:「校尉宗室師傅, 耆舊洽聞, 親事先帝, 曆見三世得失, 勿有所隱。」向曰:「文帝嘗過輦郎署呼郎中馮唐, 問以趙將廉頗、李牧。唐言今雖有此人, 不能用也。推輦而去, 還歸禁中, 召責讓唐:鄧通以佞幸吮癰見愛, 賜以蜀郡銅山, 令得鑄錢, 通私家之富, 侔于王者。邦君又爲微行, 數幸通家, 衣罽襲旃從侍中近臣, 常侍期門武騎獵漸台下, 騎射狐兔。」上曰:「後世皆言文帝治天下, 幾致太平, 其德偕周成王。此語何從生?」向曰:「文帝治禮, 言者不傷其意;臣無以大小, 至即從容言, 上止輦聽之, 言事者多褒之, 後人見其遺文, 則以爲然。世之毀譽莫能得實, 審形者少, 隨聲者多, 然文帝之節儉約身以變天下, 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 此過人難及也。」
《典論》曰:文帝慈孝, 寬弘仁厚, 躬修玄默, 以儉帥下。奉生送終, 事從約省。美聲塞於宇宙, 仁風暢于四海。
又曰:文帝思賢甚於饑渴, 用人速於順流。
班固《漢書述》曰:太宗穆穆, 允恭玄默。化民以躬, 帥下以德。我德如風, 民應如草。國富刑清, 登我漢道。
孝景皇帝
《史記》曰:孝景皇帝, 孝文帝之中子也。母竇太后。文帝初在代, 前後有三男。及竇太后行前, 三子更死, 故景帝得立。
《漢書》曰:孝景皇帝, 〈諱啓, 字開。應劭曰:禮謚法, 布義行剛曰景。〉文皇帝太子也。母竇太后。七年六月, 文帝崩。丁未, 太子即皇帝位。
又曰: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信哉!周秦之弊, 網密文峻, 而奸宄不勝。漢興, 掃除煩苛, 與民休息。至於孝文, 加之以恭儉, 孝景遵業, 五六十載之間, 移風易俗, 黎民醇厚。周言成、康, 漢言文、景, 美矣!
又曰:孝景帝即位, 竇嬰爲太子詹事。帝弟梁孝王, 母竇太后愛之。孝王朝, 因宴昆弟飲。是時上未立太子, 酒酣, 上於是從容曰:「千秋萬歲後傳王。」太后大欣。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 高祖天下也, 父子相傳, 漢之約也, 何以得傳梁王!」太后由此憎嬰。
《帝王世紀》曰:孝景帝即位十六年, 年四十八。葬陽陵, 廟名德陽。
班固《漢書述》曰:孝景蒞政, 諸侯放命。〈《尚書》放命圮族, 鯀之惡壞其族類, 吳、楚七國亦然也。〉克伐七國, 王室以定。非怠非荒, 務在農桑。著於甲令, 民用寧康。
魏陳王曹植《漢景帝贊》曰:景帝明德, 繼文之則。肅清王室, 克滅七國。省役薄賦, 百姓殷昌。風移俗易, 齊美成康。
孝武皇帝
《史記本紀》曰:孝武皇帝, 〈《漢書音義》曰:諱徹也。〉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 以皇子爲膠東王。七年, 栗太子廢爲臨江王, 以膠東王爲太子。孝景十六年崩, 太子即位。爲孝武皇帝。
《漢書•武帝紀》曰:後三年正月, 景帝崩。甲子, 太子即位。元朔四年冬, 行幸甘泉。元狩元年冬十月, 行幸雍, 祠五畤, 獲白麟, 乃作《白麟》之歌。元鼎四年冬十月, 行自夏陽, 東幸汾陰。十一月甲子, 後土祠于汾陰睢之上。〈蘇林曰:睢音雖。如淳曰:睢者河之東岸也。〉元封元年, 〈應邵曰:始封太山, 故改年也。〉行自云陽, 北曆上郡、西河、五原, 出長城, 登單於台, 至於朔方, 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 旌旗徑千餘里, 威震匈奴。還, 祠黃帝於橋山, 乃歸甘泉。遂東巡於海上。夏四月, 上還, 登封太山, 〈王者功成治定, 告成功於天, 封岱宗也。助天高也。刻石記號, 有金策玉函金泥玉撿之封焉。〉降明堂。〈案《郊祠志》曰:初天子封太山, 太山東北趾, 古時有明堂也。〉行自太山, 複東巡於海上, 至碣石。〈文穎曰:在遼西絫縣, 今罷, 屬臨榆, 此石著海旁。韋昭《地理》曰:在古北平疆域西南也。〉二年冬十月, 行幸雍, 祠五畤。春, 幸緱氏, 遂至東萊。夏四月, 還祠太山。至瓠子, 〈服虔曰:瓠子堤名也。蘇林曰:在鄄縣以南, 濮陽北西, 廣百步, 深五丈。〉臨決河, 命從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塞河堤, 作《瓠子》之歌。四年冬十月, 幸雍, 祠五畤。通回中道, 〈應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 有險阻, 隸關在其北, 通至長安也。孟康曰:回中在北池山險, 有武帝故宮。如淳曰:《三輔黃圖》云:回中宮在汧也。〉遂北巡肅關。〈如淳曰:《匈奴傳》:匈奴入朝那肅關, 在安定朝那縣也。〉五年冬, 南巡狩, 至於盛唐, 〈如淳曰:縣名也。韋昭曰:南郡也。〉望祀虞舜於九疑。〈應劭曰:舜葬蒼梧九疑山, 今零陵營道也。〉祭灊天柱山, 〈應劭曰:灊音潛, 南嶽霍山, , 縣名, 屬廬江。文穎曰:天柱山灊縣南有祠。〉自尋陽浮江, 親射蛟江中, 獲之。舳艫千里。太初元年, 〈應劭曰:用夏正, 以正有爲歲首, 故改元爲太初。〉行幸太山。十一月甲子朔旦, 冬至, 祀上帝於明堂。天漢三年, 〈應劭曰:時頻年苦旱, 故改年爲天漢以祈甘雨。晉灼曰:取云漢之詩, 求雨之意也。〉初榷酒酤。三月, 行幸泰山, 修封, 祀明堂, 還幸北地, 祠常山, 瘞玄玉。夏四月, 赦天下, 行所過毋出田租。泰始三年, 行幸甘泉宮, 饗外國客。二月令天下大酺。五月, 行幸東海, 獲赤雁, 作《朱雁》之歌。幸琅邪, 禮日成山。〈孟康曰:禮日, 祠日也。韋昭曰:成山在東萊界。〉四年夏五月, 還幸建章宮。後元二年, 朝諸侯王於甘泉宮, 賜宗室。乙丑, 立皇子弗陵爲皇太子。〈張晏曰:昭帝也。後但名弗, 以多難諱。〉丁卯, 帝崩於五柞宮, 〈案帝年十七即位, 即位, 五十四年, 壽七十一歲也。張晏曰:有五柞之樹, 故因以名宮, 在盩厔縣也。〉葬於茂陵。
《漢書•贊》曰:漢承百王之後, 高祖撥亂反正, 文景務在養民, 至於稽古禮文之事, 猶多闕焉。孝武初立, 卓然罷黜百家, 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 舉其俊民, 與之立功。興太學, 修郊祀, 改正朔, 定歷數, 協章律, 作詩樂, 建封禪, 禮百神, 紹周後, 號令文章, 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 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 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 雖詩書所稱, 何有加焉!
《漢書•宣帝紀》曰:本始三年, 尊孝武帝廟爲世宗廟, 奏盛德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國皆立廟。
荀說《漢紀》論曰:孝武皇帝, 規矩萬世之業, 固後世之基地。內修文學, 外耀武威, 以延天下之士, 先王之風粲然可考者矣。然猶好其文, 未盡其實;發其始, 不克其終。奢侈而無限, 窮兵極武, 百姓空竭, 萬民罷弊。當此之時, 天下騷然, 海內無聊, 而孝文之業衰焉。
劉歆《宗廟議》曰:孝武皇帝湣中國罷勞, 無安寧之時, 乃遣大將伏波、樓船之屬, 滅百越七郡。北攘匈奴, 降昆邪之衆, 置五屬國, 起朔方, 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 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 幷三十六國, 結烏孫, 起敦煌、酒泉、張掖, 以隔氐羌, 裂匈奴之右肩。單於孤將遠遁漠北, 四垂無事, 斥地遠境, 起十餘郡。功業既定, 乃封丞相爲富民侯, 以安天下, 富實百姓, 其規模可見。又招集天下賢俊, 與協心同謀, 興制度, 改正朔, 易服色, 立天地之祀。建封禪, 殊官號, 存周後, 定諸侯之制, 永無逆爭之心, 至今累世賴之。單於守蕃, 百蠻百蠻服從, 萬世之基也。中興之功, 未有高焉者也。
《漢武故事》曰:漢景皇帝後妊身, 夢日入其懷。景帝又夢見高祖謂己曰:「王美人生子, 可名爲彘。」及生男日, 因名之焉。武帝生於猗蘭殿, 年四歲, 立爲膠東王。數歲長主抱著其膝上, 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禦百餘人, 皆云不用。末指其女, 問曰:「阿嬌好不?」於是乃笑, 對曰:「好, 若得阿嬌作婦, 當作金屋貯之也。」長主大悅, 乃苦要上, 遂訂婚焉。膠東王爲皇太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 徹也。」因改曰「徹」。丞相周亞夫宴見, 時太子在側, 亞夫失意有怨色, 太子視之不輟, 亞夫於是起。帝曰:「爾何故視此人耶?」對曰:「此人可畏, 必能作賊。」帝笑曰:「因此怏怏, 非少主之臣也。」廷尉上囚防年, 繼母陳殺父, 因殺陳。依律, 年殺母大逆論, 而帝疑之。詔問太子, 太子對曰:「夫繼母, 如母明其不及母也。緣父之愛, 故比之於母耳。今繼母無狀, 手殺其父, 則下手之日, 母恩絕矣。宜與殺人者同, 不宜大逆論。」帝從之。年棄市刑, 議者稱善。時太子年十四, 帝益以奇之。及即位, 常晨往夜還, 與霍去病等十餘人皆輕服爲微行, 且以觀戲市里, 察民風俗。嘗至蓮勺通道中行, 行者皆奔避路。上怪之, 使左右問之, 云有持戟詐呵者數十人。時微行率不過二十人馬七八匹, 更步、更騎, 衣如凡庶, 不可別也。亦了無騶禦, 而百姓咸見之。又嘗至柏穀, 夜投亭宿, 亭長不內, 乃宿於逆旅。逆旅翁謂上曰:「汝長大多力, 當勤稼穡, 何忽帶劍衆夜行此, 不欲爲盜, 則淫耳。」上嘿然不應, 因乞漿飲。翁答曰:「吾止有溺, 無漿也。」有頃, 還內。上使覘之, 見翁方與少年十餘人, 皆持弓矢刀劍, 令主人嫗出, 安過客, 嫗歸, 謂其翁曰:「吾觀此丈夫, 非常人也, 且亦有備, 不可圖也。」天寒, 嫗酌酒多與, 夫及諸少年皆醉。嫗自縛其夫, 諸少年皆走。嫗出, 謝客, 殺鶏作食。平旦, 上去, 是日還宮, 乃召逆旅夫妻見之。賜嫗千金, 擢其夫爲羽林郎。自是懲戒弗複微行。上少好學, 招求天下遺書, 上親自省校, 使莊助、司馬相如等以類分別之。好詞賦, 每所行幸及奇獸異物, 輒命相如等賦之。上亦自作詩賦數百篇, 下筆即成。初不留時, 相如造文遲, 彌時而後成。上每嘆其工妙, 謂相如曰:「以吾之速, 易子之遲。可乎!」相如曰:「於臣則可, 未知陛下何如耳!」上大笑而不責也。然性嚴急, 不貸小過, 刑殺法令, 殊爲峻刻。汲黯每諫曰:「陛下愛才樂士, 求之無倦, 比得人, 勞苦神明未盡其用, 輒已殺之。以有限之士, 資無已之誅, 臣恐天下賢才將盡于陛下, 欲與誰爲治乎?」黯言之甚怒, 上笑而喻之。行幸河汾, 中流與群臣飲宴乃自作《秋風》辭, 顧謂群臣曰:「漢有六七之厄, 法應再受命, 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 六七四十二代漢者, 當塗高也。」群臣進曰:「漢應天受命, 祚逾周殷, 子子孫孫, 萬世不絕, 陛下安得此亡國之言, 過聽於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來, 不聞一姓遂長王天下者, 但使失之, 非吾父子可矣。」行幸五祚宮, 謂霍光曰:「朕去死矣, 可立鈎弋子, 公善輔之。」三月丙寅, 上晝臥不覺, 顔色不異, 而身冷無氣。明日, 色漸變, 閉目, 乃發哀告喪。未央前殿朝晡上祭, 若有食之者。常所幸禦, 葬畢悉居茂陵園, 上自婕妤以下二百餘人, 上幸之如平生, 而傍人不見也。光聞之, 乃更出宮人, 增爲五百人, 因此遂絕。
始元二年, 吏告民盜用乘輿禦物者, 案其題, 乃茂陵中明器也, 民別買得, 光疑葬日監官不謹, 容致盜竊, 乃收將作以下系長安獄考訊。居歲餘, 鄴縣又有一人於市貨玉杯。吏疑其禦物, 欲捕之, 因忽不見, 縣送其器推問, 又茂陵中物也。光自呼吏問之, 說市人形貌如先帝。光於是默然, 乃赦前所系者。歲餘, 上又見形, 謂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世猶爲汝君, 奈何令吏卒上吾陵上磨刀劍乎?」忽然不見。因推問, 陵旁有方石, 以爲礪, 吏卒常盜磨刀劍。甘泉宮恒自然有鐘鼓聲, 候者時見從官鹵簿似天子, 自後轉稀, 至宣帝世乃絕。宣帝即位, 尊孝武廟, 奏樂之日虛中有唱善者, 告祠之日白鵠群飛集後庭。西河立廟, 神光滿殿中, 狀如月。東萊立廟, 有大鳥跡, 意路上, 白龍夜見河東。立廟告祠之日, 白虎銜肉置殿前。又有一人騎馬, 馬異于常馬, 持捉一劄, 賜將作丞曰:「聞汝績克成, 賜汝金一斤。」因忽不見, 劄乃變爲金, 稱之有一斤。廣川告祠之明日, 有鐘磬音, 房戶皆開, 夜有光, 香氣正聞二三里。宣帝親祠甘泉, 有頃, 紫黃氣從西北來, 散於殿前, 肅然有風。空中有妓樂聲, 群鳥翔舞蔽天。宣帝既親睹光怪, 乃疑先帝有神, 複招諸方士, 冀得仙焉。
《帝王世紀》曰:孝武皇帝, 廟名淵龍。
《幽明錄》曰:漢武帝在甘泉宮, 有玉女降, 常與帝圍棋相娛。女風姿端正, 帝密悅, 乃逼之, 玉女因唾帝面而去, 遂病瘡經年。故《漢書》云「避暑甘泉宮」, 此其時也。
劉歆《七略》曰: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孫弘, 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 書積如丘山, 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 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
桓子《新論》曰:漢武帝才質高妙, 有崇先廣統之規, 故即位而開發大志, 考合古今模範, 獲前聖代故事, 建正朔, 定制度, 招選俊傑, 奮揚威怒, 武義四加, 所征者服, 興起六藝, 廣進儒術, 自開闢以來, 惟漢家最爲盛圖, 故顯爲世宗, 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然上乃多過差, 既欲斥境廣土, 又乃貪利爭物之無益者。聞西夷大宛國有名馬, 即大發軍兵, 攻取歷年, 士衆多死, 但得數十匹耳。又歌兒衛子夫因幸愛重, 乃陰求陳皇后過惡而廢退之。即立子夫其男爲太子。後聽邪臣之譖, 衛後以憂死, 太子出走滅亡, 不知其處。信其巫蠱, 多征會邪僻, 求不急之方;大起宮室, 內竭府庫, 外罷天下, 百姓之死亡, 不可勝數。此可謂通而蔽者。
《典論》曰:孝武帝承累世之遺業, 遇中國之殷阜, 府庫餘錢帛, 倉廩畜腐粟。因此有意平滅匈奴而廓清邊境矣。故即位之初, 從王恢之書, 設馬邑之謀。自元光以迄征和四五十載之間, 征匈奴四十餘舉, 逾廣漢, 絕梓嶺, 封狼居, 禪姑幕, 梁北河, 觀兵瀚海。列單於之旗, 剿閼氏之首, 采符離之窟, 掃五王之庭, 納休屠昆耶之附, 獲祭天金人之寶, 斬名王以千數, 馘首虜以萬計。既窮追其散亡, 又摧破其積聚。虜不暇於救死扶傷, 疲於孕重墮殰。元封初, 躬執武節, 告以天子自將, 懼以南越之誅。彼時號爲威震匈奴矣。
後漢班固《武帝述》曰:世宗曄曄, 思弘祖業。疇諮熙載, 髦俊幷作。厥作伊何, 百蠻是攘。恢我疆宇, 外薄四荒。武功既抗, 亦迪斯文。憲章六學, 統一聖真。封禪郊祀, 祭旅百神。協律改正, 饗茲永年。
魏陳王曹植《漢武帝贊》曰:世宗光光, 文武是攘。威震百蠻, 恢拓土疆。簡定律曆, 辨修舊章。封天禪土, 功超百王。
周庾信《漢武帝聚書贊》曰:獻書路廣, 藏書府開。秦儒出穀, 漢簡吹灰。芝泥即土, 玉匣封來。坐觀風俗, 不出蘭台。

陳沈炯《祭漢武帝陵文》曰:臣聞橋山雖掩, 鼎湖之靈可祠;有魯遂荒, 大庭之跡不泯。伏惟陛下, 降德猗蘭, 纂靈豐穀, 漢道既登, 神仙可望。射之杲於海浦, 禮曰觀而稱功。橫中流于汾河, 指柏梁而高宴。何其甚樂, 豈不然歟!既而運屬上仙, 道窮晏駕, 甲帳珠簾, 一朝零落。茂陵玉碗, 遂出人間。陵云故塞, 與原田而膴膴;別風餘趾, 帶陵阜而茫茫。羈旅之纆臣, 豈不落淚!昔者承明見厭, 嚴助東歸, 駟馬可乘, 長卿西返。恭聞故實, 竊有愚衷。黍稷非馨, 敢望僥福, 爵台之薦, 空愴魏君。雍丘之祠, 未光夏後, 瞻仰徽猷, 伏增淒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