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九 人事部一百三十

太平御覽
卷四百八十九.人事部一百三十

別離

《毛詩》曰:出宿于濟, 飲餞于禰。
又曰:申伯言邁, 王餞于郿。
又曰:挑兮撻兮, 在城闕兮。一日不見, 如三月兮。
又曰:燕燕于飛, 差池其羽。之子于歸, 遠送于野。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
又曰:送子涉淇, 至于頓丘。
又曰:我送舅氏, 曰至渭陽。
又曰:出宿于浦, 飲餞于禰。
又曰:顯父餞之, 清酒百壺。
又曰:有女仳離, 慨其嘆矣。
《禮記》曰:嫁女之家, 三夜不息燭, 思相離也。
《左傳·昭公十六年》:鄭六卿餞宣子於郊。宣子曰:「二三子請賦詩, 起亦以知鄭志。」子𪙉賦《野有蔓草》, 子產賦《羔裘》, 子太叔賦《褰裳》, 子游賦《風雨》, 子旗賦《有女同車》, 子柳賦《萚兮》。宣子喜曰:「二三子以命貺起, 賦不出鄭志。二三君子皆數世之主也。」
《家語》曰:孔子去周, 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送人以金, 仁者送人以言, 吾雖不能富貴, 而竊仁者之號, 請送子以言:凡當世之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 好議人者也;博辯弘大而危其身者, 好發人之惡者也。」孔子曰:「敬奉教。」
又曰:孔子在衛, 晨興, 顏淵侍, 有哭者甚哀。回曰:「此哭非獨哀死, 又悲生離也。」孔子曰:「何以知之?」對曰:「回聞恒山之鳥, 生四子焉, 羽翼既成將分離, 悲鳴以相送, 哀有類於此矣。」
《史記》曰: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 猜忍人也。其少時, 家累千金, 將仕不遂, 遂破其家。鄉黨笑之, 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 而東出衛郭門外。與其母訣, 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 不復入衛。」
又曰: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兵擊匈奴, 丞相劉屈氂為祖道, 送渭橋, 與廣利別。
又曰:疏廣、疏受父子并為皇太子師傅, 朝廷以為榮。在位歲久, 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 宦成名立如此, 不去, 懼有後悔。」即日, 父子俱稱病, 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 皆許之, 加賜黃金二十斤, 皇太子賜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為設祖道, 供帳東都門外, 蘇林注曰:長安東郭門也。送者車數百輛, 辭訣而去。及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嘆息, 為之下泣。
又曰隸宗:遣諸王歸國。帝特留東平王蒼, 賜以秘書、列仙圖、道術秘方。至八月飲酎畢, 有司復奏遣蒼, 乃許之。手詔賜蒼曰:「骨肉天性, 誠不以遠近親疏, 然數見顏色, 情重昔時。中心戀戀, 惻然不能言。」於是車駕祖送, 流涕而訣。復賜乘輿服御, 珍寶輿馬, 錢布以億萬計。
又曰:赤眉兵盛, 乃拜鄧禹前將軍持節西征, 自選可與俱者。於是凡將六將軍, 吏二萬人。禹辭訣, 上自從輕騎數百送至野。鄧禹不能定赤眉, 乃遣馮異代禹討之。車駕送至河南, 賜以乘輿七尺劍。敕異曰:「諸將非不能健斗, 然好虜掠。卿本能御吏, 念自修飭, 無為郡縣所苦。」異頓首受命。
又曰:東平王蒼朝京師。月餘, 還國。帝臨送歸宮, 凄然懷思, 乃詔遣使詣國:「辭別之後, 獨坐不樂, 因就車歸, 伏軾而吟。誦及《采菽》, 以增嘆息。」
又曰:第五倫年少諸家, 惟令詣郡尹鮮于裒, 裒見而異之, 署為吏。後裒坐事徵, 臨去, 握倫臂訣曰:「恨相知之晚。」
又曰:申屠蟠為太尉黃瓊所辟, 不就。及瓊卒, 歸葬江東, 四方名豪會帳下六七千人, 談論莫有及蟠者。惟南郡一生與相酬對, 既別, 執蟠手曰:「君非聘則徵, 如是相見於上京矣。」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為可與言, 何乃相教榮貴之徒耶?」因振手而去。
《魏志》曰:夏侯惇薨, 以曹休為鎮南將軍, 假節, 都督諸軍事。車駕臨送, 上乃下輿執手而別。
《吳志》曰:魯肅代周瑜過呂蒙, 酒酣, 蒙問肅曰:「君受重任, 與關羽為鄰, 將何計略, 以備不虞?」肅應曰:「臨時施宜。」蒙因為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 拊其背曰:「呂子明,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至于此也。」遂拜蒙母, 結友而別。
又曰:劉繇亡於豫章, 孫策命太史慈往撫安之。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還。」策曰:「子義舍我, 尚復與誰?」餞送昌門, 把腕別曰:「何時能還?」答曰:「不過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晉中興書》曰:王澄嘗之荊州, 送者傾邑。所別處樹上有鵲巢, 澄便脫衣著犢鼻上樹, 探鵲鷇而弄之, 傍若無人。
《晉中興書》曰:衛玠兄璪, 時為散騎侍郎, 內侍懷帝。玠以天下將亂, 移家南行。母曰:「我不能舍仲寶而去也。玠啟喻深至為門戶大計, 母涕泣從之。臨別, 玠謂璪曰:」在三之義人之所重, 今可謂致身命之日, 兄其勉之。「乃扶將老母轉至豫章, 而洛城失守, 璪沒焉。
沈約《宋書》曰:王弘, 字方平, 家貧而性好山水。求為烏傷令, 尋以病歸。桓謙以為衛軍參軍。時殷仲文還姑熟, 祖送傾朝, 謙要弘之同行, 答曰:「凡祖離送別, 必在有情, 下官與殷風馬不接, 無纟彖陪從。」謙貴其言。
又曰:張敷音儀詳緩, 與人別, 執手曰:「念相聞。」
《後魏書》曰:南安王禎復封南安王, 后為鎮北大將軍、相州刺史。帝餞禎于華林都亭, 詔左右賦詩, 不能者, 并可聽射, 當使武士彎弓, 文人下筆。帝送禎下階, 流涕而別。
《續齊諧記》曰:京兆田真三人分財, 堂前有紫荊花, 葉茂異, 共議破為三分, 明截之。爾夕, 樹即枯死, 真見之, 驚謂弟曰:「花本同株, 當分折枯悴, 況人兄弟孔懷, 而少離異, 是不如樹也。」兄弟相感更合。
《吳錄》曰:朱桓還屯濡須, 權祖之。桓奉觴曰:「臣當遠去, 愿一捋陛下須, 無所復恨。」權憑幾前席, 桓進持須曰:「臣今日真可謂捋虎須者。」權大笑。
《吳越春秋》曰:越王勾踐伐吳, 將與大夫范蠡入臣於吳, 群臣皆送浙江, 大夫文種前為祝, 其辭曰:「皇天佑助, 先沉後揚, 禍為德根, 憂為福堂。」
《許邁別傳》曰:邁好養生, 遣妾歸家, 東游采藥於桐廬山。欲斷穀, 以山近人, 不得專一, 移入臨安。自以無復返期, 乃改名遠游, 書與婦別。
《管輅別傳》曰:諸葛原與輅別, 戒以二事, 言:「卿性樂酒, 雖溫克, 然不可保, 寧當節之;卿相有水鏡之才, 所見者妙, 福如膏火, 不可不慎;持節散才, 游於云漢之間, 不受富貴也。」輅言:「酒不可極, 才不可盡, 吾欲持酒以禮, 持才以愚, 何患之有耶?」
《穆天子傳》曰:天子觴西王母瑤池之上, 王母謠曰:「白雲在天, 山川間之。」
《荊州圖》曰:襄陽縣南陸道六里有林館, 是餞行送歸之所。
《水經》曰:壽春縣故城東為長瀨, 津之側有射堂北亭迎送之所。
《江表傳》曰:孫權乘飛云大船, 與張昭、秦松、魯肅十餘人共送周瑜, 大宴會敘別。昭、肅等皆出, 權獨與劉備留語, 因言次, 嘆瑜曰:「公瑾文武籌略, 萬人之英, 顧其器量廣大, 恐不久為人臣耳!」
《李陵別傳》曰:陵與蘇武書曰:「男兒生不成名, 死必葬蠻夷中耳。誰復能屈伸稽顙還, 向北闕使刀筆吏, 弄其文墨耶!愿足下勿復望陵。嗟乎!子卿, 知復何言!相去萬里, 人絕路殊, 生為別離之人, 死為異域之鬼。」
《文士傳》曰:張翰到京師時, 齊王冏擅權。翰謂同郡人顧榮曰:「天下紛紛未已, 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難。吾本山林間人, 無望於時, 去矣。子善以明防前, 以智慮后。」榮捉其手, 愴然嘆曰:「吾亦思汝采南山蕨, 飲三江水耳!」翰遂稱疾, 徑歸府。以翰輒去, 除吏名。
《世說》曰:杜預屯荊州, 頓七星橋, 朝士悉祖之。
又曰:阮籍嫂嘗歸家, 籍相見與別。人或譏之, 曰:「禮豈為我輩設耶?」
裴淵《廣州記》曰:尉佗筑臺以朔望升拜, 號為朝臺。即岡傍江, 構起華館, 以送陸賈, 因稱朝亭。
《語林》曰:殷公北征, 朝士出送之, 軍容甚盛, 儀止可觀。陳說經略攻取之宜, 眾皆謂必能平中原。將別, 忽馳逞, 才能槃馬, 遂墮地, 士以是知其必敗。
又曰:有人詣謝公。別, 謝公流涕, 人了不悲。既去, 左右曰:「向客殊自密雲。」謝公曰:「非徒密雲, 乃自旱雷。」
《呂氏春秋》曰:吳起行, 魏武侯自送之西河, 而與起辭。武侯曰:「先生將何以治西河?」對曰:「以忠, 以信, 以仁, 以義。」武侯曰:「四者足矣。」
《郭子》曰:周叔治為晉陵, 謨子叔治, 光祿大夫、西平貞侯顗弟。周侯、仲智送之, 周侯名顗, 字伯仁。仲知, 名嵩, 次弟也。叔治將泣涕不止, 仲智恚之曰:「困人及婦人別, 惟知啼!」便舍去。周侯獨留, 與飲酒言語, 臨別流涕, 撫其背曰:「阿拏自愛。」
《孔叢子》曰:子高游趙, 平原君客有鄒文、李節者, 與相友善。及將還魯, 諸故人訣。既畢, 文、節送行, 三宿臨別, 文、節流涕交頤, 子高徒握手而已。分背就路, 其徒問:「先生與彼二子善, 彼有戀戀之心, 而先生厲聲高揖, 無乃非親之謂乎!高曰:」始吾謂此二子丈夫耳, 乃今知其婦人。人生其有四方之志, 豈鹿豕哉, 而常群聚乎!「其徒曰:」若此, 二子泣非耶?「高答曰:」斯二子, 良人也, 有不忍之心。其於斷, 必不足矣。「
又曰:竇皇后弟廣國曰:「姊去我西時, 與我訣於傅舍中, 沐我而去。」
又曰:成帝遣定陶王之國。王辭去, 上與相對, 涕泣而訣。
《琴操》曰:商陵牧子娶妻五年無子, 父兄將欲與改娶。妻聞, 中夜驚起, 倚戶悲嘯。牧子聞, 援琴鼓之, 痛恩愛永離, 嘆別鶴以舒情, 故曰《別鶴操》。
《古詩》曰: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 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期?胡馬嘶北風, 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棄捐勿復道, 弩力加餐飯。
《李陵贈蘇武詩》曰:攜手上河梁, 游子暮何之?徘徊歧路間, 恨恨不能辭。行人難久留, 客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 弦望自有時。弩力崇明德, 皓首以為期。仰視浮雲馳, 奄忽互相逾, 風波一失路, 各在天一涯。
又曰:昔為鴛與鴦, 今為參與商。
又曰:二鳧俱北飛, 一鳧獨南翔。子當留斯土, 我獨歸故鄉。
蘇武《贈李陵詩》云:黃鵠一遠別, 千里影徘徊。
《古詩》曰:客從遠方來, 遺我一書札。上有長相思, 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 三歲字不滅。
江淹《別賦》曰:黯然消魂者, 惟別而已矣。

《楚辭》序曰:離, 別也。騷, 愁也。經, 徑也。言已放逐離別, 中心愁思, 猶陳道徑以諷諫君。
又曰: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栗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送將歸。
又曰:悲莫悲兮生別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