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四十二 禮儀部二十一

太平御覽
卷五百四十二.禮儀部二十一

《說文》曰:拜, 首至地也。
《尚書·舜典》曰:帝曰:「俞, 咨垂, 汝作共工。」垂拜稽首, 讓於殳斨。帝曰:「俞, 咨益, 汝作朕虞。」益拜稽首, 讓於朱虎熊羆。帝曰:「俞, 咨伯, 汝作秩宗。」伯拜稽首, 讓於夔龍。
又《大禹謨》曰:帝曰:「禹, 官占, 惟先蔽志, 昆命於元龜。朕志先定, 詢謀僉同, 鬼神其依, 龜筮葉從, 卜不習吉。」禹拜稽首, 固辭。
又《大禹謨》曰:益贊於禹曰:「惟德動天, 無遠弗屆。滿招損, 謙受益, 時乃天道。」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
又《益稷》曰:皋陶拜手稽首, 飏言曰:「念哉……。」
《周禮·春官下·大祝》曰: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 二曰頓首, 三曰空首, 四曰振動, 五曰吉拜, 六曰凶拜, 七曰奇拜, 八曰褒拜, 九曰肅拜, 以享右祭祀。稽首, 拜頭至地也。頓首, 頭叩地。空首, 拜頭至手, 所謂拜手也。吉拜, 拜而後稽顙, 謂齊衰不杖以下者也。言吉者, 此殷之凶拜, 周以其與頓首相近, 故謂之吉拜云。凶拜, 稽顙而後拜, 謂三年服者也。杜子春云:奇讀為奇偶之奇。謂先屈一膝雅拜是也。或云奇讀倚, 倚拜謂持節持戟拜, 身倚之以拜也。鄭大夫云:動讀為董, 書亦或為董。振董, 以兩手相擊也。奇拜謂一拜也。褒謂報, 報再拜是也。鄭司農云:褒拜, 今時持節拜也。肅拜但俯身下手, 今時揖是也。介者不拜, 故曰為事敢肅使者。玄謂振動戰慄, 變動之拜也。《書》曰:王色變, 一拜, 答臣下也。再拜, 禮神與尸享獻也。謂朝獻饋獻也。右讀為侑。侑勸尸食而拜。
《禮記·曲禮》曰:侍食於長者, 主人親饋, 則拜而食;主人不親饋, 則不拜而食。以其禮於己不隆也。
又《曲禮》曰:君言至, 則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歸, 則必拜送於門外。介者不拜, 為其拜而莝拜。莝則失容節。莝猶詐也。
又《曲禮下》曰:士有獻於國君。問之, 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後對。
又《檀弓上》曰:孔子曰:「拜而後稽顙, 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後拜, 頎乎其至也。」頹、頎, 懇至也。此俱喪拜時人行之異禮。
又《內則》曰:凡拜, 男尚右手, 女拜尚左手。鄭玄注曰:左陽右陰。
《左傳·僖公》曰:王使宰孔賜齊侯胙, , 祭肉。尊之此二王后。曰:「天子有事於文、武, 使孔賜伯舅胙。」天子謂異姓諸侯曰伯舅。齊侯將下拜, 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 加勞, 賜一級, 無下拜。』」七十曰耄。級, 等也。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 言天監察不遠, 威嚴常在顏面之前。八寸曰咫。小白, 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 小白, 齊侯名。余, 身也。恐隕越於下, 隕越, 顛墜也。揚天王居上, 故言恐顛墜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 , , 受。
又《僖中》曰:公子賦《河水》, 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 , 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 重耳敢不拜?」
又《文上》曰:公如晉, 及晉侯盟。晉侯饗公, 賦《菁菁者我》。《菁菁者我》, 《詩·小雅》, 取其「既見君子, 樂且有儀。」莊叔以公降, 拜曰:「小國受命於大國, 敢不慎儀;君貺之以大禮, 何樂如之。抑小國之樂, 大國之惠也。」侯降辭, , 成拜。公賦《嘉樂》。《嘉樂》, 《詩·大雅》, 取「顯顯令德, 宜民宜人, 受祿于天。」
又《成公九年》曰:季文子如宋致女, 復命。公享之, 賦《韓弈》之五章。《韓奕》, 《詩·大雅》篇名。其五章言蹶父嫁女於韓, 后為女相所居, 莫如韓樂。文子喻魯侯有蹶父之德, 宋公如韓侯, 宋土如韓樂。穆姜出於房, 再拜曰:「大夫勤辱, 不忘先君, 以及嗣君, 施及未亡人。穆姜, 伯姬母, 聞文子言宋樂, 喜而出謝其行勞。婦人夫死, 自稱未亡人。先君猶有望也。言先君亦望文子之若此。敢拜大夫之重勤。」又賦《綠衣》之卒章而入。《綠衣》, 《詩·邶風》也。取其「我思古人, 實獲我心」, 喻文子言得己意。
又《襄四年》曰:穆叔如晉, 報智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 金奏《肆夏》之三, 不拜;《肆夏》, 樂曲名。工歌《文王》之三, 又不拜;歌《鹿鳴》之三, 三拜。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對曰:「《三夏》, 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使臣弗敢與聞。《文王》, 兩君相見之樂也, 使臣不敢及。《鹿鳴》, 君所以嘉寡君, 敢不拜嘉?嘉者, 以叔孫為嘉賓, 故歌《鹿鳴》之詩, 取其」我有嘉賓「也。叔孫奉君命求嘉, 叔孫乃所以嘉魯君。《四牡》, 君所以勞使臣也, 敢不重拜?《皇皇者華》, 君教使臣曰:『必諮於周。』《皇皇者華》, 君遣使臣之詩也。言中臣奉使能輝光君命, 如華之皇皇然。又當咨于忠信, 以補已不及也。臣聞之:訪問於善為咨, 咨親為詢, 咨禮為度, 咨事為諏, 咨難為謀。臣獲五善, 敢不重拜?」五善謂咨、詢、度、諏、謀也。
又《襄二》曰:公使厚成叔吊於衛曰:「寡君使瘠, 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 若之何不吊?」衛人使太叔儀對, 曰:「群臣不佞, 得罪於寡君, 寡君不以即刑, 而悼棄之。君不記先君之好, 辱吊群臣, 敢拜君命之辱, 重拜大貺。」
又《昭四》曰:初, 楚恭王無冢適, 有寵子五人, 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群望, 而祈曰:「隨神擇於五人者, 使王社稷。」乃遍以璧見於群望, 曰:「當璧而拜者, 神所立也, 誰敢違之。」既, 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 巴姬, 恭王妾。太室, 祖廟。使五人齊, 而長幼入拜。順長幼以次拜也。康王跨之, 靈王肘加焉, 子干、子哲皆遠之。王平弱, 抱而入, 再拜, 皆厭紐。
《孝經右契》曰:制作孝經道備, 使七十人弟子向北辰星而聲折。孔子絳單衣, 向星而拜。
《論語·子罕》曰:拜下, 禮也。今拜乎上, 泰也。雖違眾, 吾從下。臣祭於君, 酬酢授爵, 當拜於堂下。時臣驕泰, 故拜於堂上。
又《鄉黨》曰:康子饋藥, 拜而受之。曰:「丘未達, 不敢嘗。」, 進也。拜、受敬也。未知其故, 故不敢嘗, 禮也。
《家語》曰:子貢曰:孔子為大司寇, 國廄焚, 有違火來者, 則拜。士一, 大夫再。曰:「其來者, 亦相吊之道。吾為有司, 故拜之。」
《爾雅》曰:啟, 跪也。郭璞注曰:小跪也。
《方言》曰:東齊、青、岱、北燕之郊, 跪謂長騖。郭璞注曰:今東郡人亦呼長跪為長鶩。
《釋名》曰:跪, 危也, 兩膝隱地, 體危倪也。跽, 忌也, 見所敬者, 不敢自安也。拜於丈夫為跌, 跌然屈折, 下就地也;於婦人為扶, 自相扶而上下也。
《漢書》曰:武帝幸不其, 如淳曰:其音基。不其, 山名, 因以為縣。祠神人於交門宮, 應劭曰:神人、蓬萊仙人之屬也。瑯琊縣有交門宮, 武帝所造。若有向。坐拜者。作《交門之歌》。
又曰:劉章已殺呂產, 帝令謁者持節勞章。章欲奪節, 謁者不肯。章乃從與載, 因節信馳斬長樂衛尉呂更始, 還入比軍。復報太尉勃, 起拜賀。
又曰:大將軍衛青既益尊, 姊為皇后, 然汲黯與亢禮。或說黯曰:「自天子欲令群臣下大將軍, 大將軍尊貴誠重, 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 反不重耶?」
又曰:何武徙京兆大尹。二歲, 坐舉方正。所舉者召見, 槃辟雅拜, 有司以為詭眾虛偽, 武坐左遷楚內史。
又曰:朱博為瑯琊太守, 門下掾貢遂, 耆老大儒, 教授數百人, 拜起舒遲。博出, 教告主簿:「貢先生不習吏禮, 主簿且教拜起, 閑習乃止。」
又曰:張禹疾, 車駕自臨問之。上親拜禹床下。禹小子未有官, 上臨候禹, 禹數視其小子, 上即拜禹之小子為黃門郎給事中。
《東觀漢記》曰:耿恭於疏勒城穿井, 十五丈不得水。恭乃正衣服, 向井再拜, 為吏士禱水。身自率士挽籠, 有飛泉涌出, 大得水。吏士驚喜, 皆稱萬歲。
又曰:陳遵為大司馬護軍, 使匈奴, 過辭於王丹。臨訣, 丹謂遵曰:「俱遭世反覆, 惟我二人為天地所貴。今子當之絕域, 無以相贈, 贈子以不拜。」遂揖而別。遵甚悅之。
又曰:司徒侯霸欲與王丹定交, 丹被征, 霸遣子昱往。昱道遇丹, 拜於車下。丹答之。昱曰:「家公欲與君投分, 何為拜子孫耶?」丹曰:「君房有是言, 王丹未之許。」
又曰:魏霸為光祿大夫。霸妻死, 長兄伯為霸娶妻, 送至官舍。霸笑曰:「兒子備具, 何空養他家姥為?」即自入拜其妻, 手奉案前。因跪曰:「夫人視老夫復何中直而空失計義, 不敢相屈。」即拜而出。妻慚, 求去, 遂送還之。
《後漢書》曰:北匈奴遣使求和親, 顯宗遣鄭眾持節使匈奴。眾至北庭, 虜欲令拜, 眾不為屈。單于大怒, 圍守閉之, 不與水火, 欲脅服眾。眾拔刀自誓, 單于恐而止。乃更發使, 隨眾還京師。
華嶠《後漢書》曰:鄭眾使匈奴, 欲令眾拜, 不為屈。相議復欲遣眾, 眾曰:「今往匈奴, 必恐取勝於臣。臣不忍持大漢節對氈裘跪拜。」明帝收系廷尉獄。
《獻帝春秋》曰:董卓自號太師, 御史中丞以下皆拜。初, 皇甫嵩與卓爭雄, 后嵩為中丞, 見卓, 拜車下。卓曰:「可以服未?」嵩曰:「安知明公乃至於是。」卓曰:「鴻鵠固有遠志, 但燕雀不知耳。」嵩曰:「昔與明公俱鴻鵠, 獨明公今為鳳凰。」卓笑曰:「卿早服, 可得不拜也。」
《漢雜事》曰:韋玄成讓侯, 詔書不聽, 引拜之也。
又曰:馬援與梁統友善, 統子虎賁中郎將松往候援。援小疾病, 松拜床下。援於床上坐視, 不為禮。左右曰:「松貴, 不當禮耶?」曰:「我乃松父友, 雖貴, 奈何失禮。」
《典略》曰:太子嘗請文學, 酒酣, , 忻命夫人甄氏出拜坐。眾人皆伏, 而劉楨獨平視。太祖聞之, 收楨, 減死。
胡沖《吳歷》曰:孫策系豫章, 先遣虞翻說華歆。歆葛巾迎策。策謂歆:「府君德望, 遠近所歸。策年幼稚, 宜修子弟之禮。」便向歆拜。
《魏志》曰:魯國孔融, 高才倨傲, 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 後與群交, 更為紀拜, 由是顯名。
《魏志》曰:常林年七歲, 有父黨造門, 問林曰:「伯先在不?汝何不拜?」對曰:「對子字父, 何拜之有?」
又曰:晉宣王以常林鄉邑耆德, 每為拜。或謂林曰:「司馬公貴重, 君宜止之。」林曰:「司馬公自欲敦長幼之序, 為後生法。貴、非吾之所畏也, 拜、非吾之所制也。」言者踧而退。
《蜀志》曰:先主為漢中王, 許靖為太傅, 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
又曰:伊籍隨先主入益州, 東使吳。孫權聞其才辯, 欲逆折以辭。籍適入拜, 權曰:「勞事無道之君。」籍即對曰:「一拜一起, 未足為勞。」
《吳志》曰:朱冶領吳郡, 舉孫權為孝廉, 后權歷位上將。及為吳王, 冶每見, 權常親迎, 執板交拜。
又曰:人誣樓玄謗訕政事, 華覈上疏, 乞玄自新。孫皓疾玄名聲, 復徙玄及子男據, 付交趾將張并, 使以戰自效, 陰別敕并令殺之。據到交趾, 病死。玄一身隨并, 討賊持刀, 見并輒拜, 并未忍殺。會并暴疾卒, 玄殯斂并, 於器中見敕書, 還便自殺耳。
王隱《晉書》曰:何曾為司徒, 與高、鄭二公將見。文帝曾在中央, 獨先拜。
《漢晉春秋》曰:晉公既進爵為王, 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并請詣謁。顗謂祥曰:「相王尊重, 何侯既已書敬, 今日便當相率而拜, 無所疑也。」祥曰:「相國勢位誠為尊貴, 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 公、王相去一階而已, 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可輒拜人者?損魏朝之望, 虧晉王之德, 君子愛人以禮, 吾不為也。」及入, 顗遂拜, 而祥獨長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見顧之重矣。」
《晉書》曰:潘岳性輕躁, 趨世利, 與石崇諂事賈謐。每候其出, 與崇輒望塵而拜。
《晉中興書》曰:王猛少貧賤, 鬻畚為事。嘗至洛陽貨畚, 有一人於市買其畚, 云:「家近在此也, 隨我去取直。」猛隨去。忽至深山中, 此人語「且住樹下, 當先啟導。」須臾, 猛進, 見一公踞胡床, 發悉白, 侍從十許人, 有一人引猛云:「大司馬公。」猛因拜老公。公曰:「王公何緣拜?」即十倍酬畚直, 遣人送猛出山。既出嶺視, 乃嵩高山。
《晉中興書》曰:顯宗嘗使太常丞張放歸胙於王導, 詔無下拜。導不敢當, 辭以疾。初, 顯宗幼沖, 見導恒拜。
《晉諸公贊》曰:司馬駿鎮西戎, 既薨, 每見其碑, 讀者無不拜之。
《後魏書》曰:沈文秀為慕容白曜攻之, 長圍數匝。自夏至秋, 始克。文秀取所持節衣冠, 儼然坐齊內。亂兵入, 文秀厲聲數四, 身見執而裸送于白曜。曜左右令拜, 文秀曰:「各二國大臣, 無相拜之禮。」
《曹瞞別傳》曰:沛國桓邵亦輕太祖。邵避難交州, 得出, 首拜謝于庭中。太祖曰:「跪可解死耶?」遂殺之。
《郭太別傳》曰:鄉人見太, 皆于床下拜。
《鄭玄別傳》曰:建安元年, 自徐州還高密, 道遇黃巾賊數萬人, 見玄皆再拜。
《樊英別傳》曰:英嘗病臥便室中, 英妻遣婢拜問疾。英下床答拜。陳寔問英:「何答婢拜?」英曰:「妻, 齊也, 共奉祭祀。禮, 無往而不反。」
《荀氏家傳》曰:魏文帝在東宮, 武帝謂曰:「荀公為人之師表也, 汝當盡禮敬之。」荀曾病, 世子問疾, 拜床下。
《三輔決錄》曰:孟他字伯郎。靈帝時, 中常侍張讓專朝。讓監奴典任家計, 他殫家財賂監奴, 共結親厚。積年, 眾奴心慚, 問他所欲。他曰:「欲得汝曹拜。」奴等皆許諾。時賓客求見讓者, 門車常數百乘, 或累日不得過。他最后往, 眾奴以其至, 皆迎而拜之, 將他車騎入。眾人大驚, 謂他與讓善, 爭以珍物遺他。他得, 盡以賂讓。讓大喜。后以葡萄酒遺讓, 即拜梁州刺史。
《燕書》曰:皇甫真字楚季。鄴城失守, 秦王初入, 臨前殿宴群臣。數百人皆集東掖門, 見侍中王猛來, 真等望馬首拜之。明日, 更見真, 乃卿猛。猛曰:「昨拜朝, 卿何恭慢之相違。」真答曰:「卿昨為賊, 朝是國士。吾冥拜賊, 而卿國士, 亦何所怪也?」猛嘉之。
《韓子》曰:禮者, 所以貌情也。中心懷而不諭, 故疾趨卑拜以明之。
《燕丹子》曰:田先主見太子, 太子側階而迎, 迎而再拜。
《賈誼書》曰:受計之禮, 主所親拜者二:聞生民之數則拜之, 聞登穀則拜之。
《郭子》曰:陶公自上流來陶侃, 字士衡。赴蘇峻之難, 含怒於庾公。庾公謂必戮已, 進退無計。溫公乃勸詣陶公:「卿但徑拜, 必無他。我為卿保之。」庾殊未了, 而不得不往, 乃從溫言詣陶, 至便拜。庾風姿雅潤, 陶見拜, 不覺自起, 止之曰:「庾元規何緣拜陶士衡?」
江統祚《謁拜議》曰:以為諸郡吏都無太守伯叔兄敬者, 近臣君服, 斯服。然則朝幹佐以下, 左右者可從君而拜, 君所拜統士。古者見, 賓主皆拜, 今日非君臣上下, 則不拜。君之新親者, 惟幹佐小吏則可, 君拜, 斯拜矣。君之諸父無道, 謂之事甲辰。儀:臣見諸王直恭敬而已, 無鞭板拜揖。雖於皇帝, 為諸祖諸父, 其義皆同。又河南河內諸郡吏, 前后亦為太守伯叔兄謁拜者, 其比甚眾矣。
尚書逸令曰:卞壸等奏:「三代以來, 記籍禮經無拜臣之制, 惟漢成帝拜張禹, 庸主凡臣, 不足為軌。先帝拜司徒導, 以元皇興自蕃國。布衣之交, , 在人臣之故。師而不改, 以君拜臣, 大教有違, 事應改正。」太后又詔曰:「帝幼少, 宜一遵先帝。」壸等又固爭云云:「臣期不奉詔。」又反覆, 乃從外奏。成帝拜王公, 時議曹疑於儀注。博士杜瑗及陳舒議:「禮無以君拜臣下也。小會崇謙, 非臣下所知, 無在儀注之制。」張闈受侯, 不拜。國太妃表云:昔為晉陵內史, 在東海國封內。時世孫幼小, 太妃秉政, 前內史遷授除拜日, 及當之官, 皆上疏拜圖, 執純臣之禮。闓自以雖爵有五等, 然執珪受瑞, 俱為列國, 無相臣之體。又晉制:拜列侯為相, 內史於天朝, 不曰陪於蕃國, 不稱臣。臣以從古則懼有行簡之譏, 隨俗又恐失君臣之訓。經國垂范, 宜有定準, 乞出臣表, 下八座參詳、答報。「

《唐書》曰:田承嗣方跋扈, 佷傲無禮。郭子儀嘗遣使至魏州, 承嗣輒望拜之, 指其膝謂使者曰:「茲膝不屈於人, 今為公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