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

太平御覽
卷六十九.地部三十四

《釋名》曰:澗者, 言在兩山間也。
《詩》曰:秩秩斯幹。〈秩秩, 流行也。幹, 澗也。〉
又曰:于以采蘋, 於澗之中。
又曰:于以采蘋, 南澗之濱。
又曰:考盤在澗, 碩人之寬。
《爾雅》曰:兩山夾水曰澗。
《漢書》曰:沛公與項籍臨廣武澗而語, 數籍十罪。
《東觀漢記》曰: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水, 徙居之, 匈奴來攻, 絕其澗水, 吏笮馬糞汁飲之。
《水經注》曰:洛水東北流, 注於公路澗, 但世俗音訛, 號之曰光祿澗, 非也。
《異苑》曰:苻堅爲慕容沖所襲, 堅馳騧馬墮而落澗, 追兵幾及, 計無由出, 馬即踟躕臨澗, 垂鞚與堅, 堅不能及, 馬又跪授焉, 堅攀之得登岸而走。
《幽明錄》曰:人有山行墜澗者, 無出路, 饑餓僅死, 見龜蛇甚多, 朝暮引頸向四方, 人因學之, 遂不復饑, 體殊輕便, 能登岩岸。經數年後, 竦身舉臂, 遂超出澗上, 即便還家, 顔色悅澤, 頗更聰慧。洎食穀啖滋味, 百日複其本質。
《郡國志》曰:漢武元封二年, 有白羊出庸澗, 初出一羊, 野中婦人大驚拍手, 羊因止。今俗生羊禁婦人拍手是也。
又《水經》曰:吳房縣山溪有白羊淵, 淵水出羊。
又曰:赤松澗在東陽, 赤松子游金華山, 以火自燒而化, 故山上有赤松子之祠, 澗自山出, 故曰赤松澗。
《十道志》曰:廣武澗, 在今滎澤縣西。
又《西征記》曰:三皇山上有二城, 謂東西廣武城, 相去二百餘步, 隋河水從中東南流, 今無水。今城東有高壇, 即項羽坐太公于上以示漢軍處, 一謂鴻溝。
盧氏《嵩山記》曰:半馬澗, 人或云百馬澗, 亦曰拜馬澗。故老傳, 王子晉得仙而馬還, 國人思之不見, 乃拜其馬於此也。
《韓子》曰:董安於爲趙上地守, 行石阜山, 見深澗深百仞, 問其禦左右曰:「人嘗有入此乎!」曰:「無有。」「嬰兒狂聾人入此乎?」曰:「無有。」「牛馬犬彘入此乎?」曰:「無有。」安於嘆曰:「吾能治矣, 使吾法之無赦, 猶入澗之必死, 則民莫之犯也。」
《詩》曰: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四方有水, 中央獨高可居也。〉
《爾雅》曰:水中可居者曰洲。
《史記》曰:越王勾踐平吳, 徙夫差於甬東。韋昭曰:「即句章東溪口外洲是也。」
《晉書》曰:殷仲堪爲荊州刺史。先是, 仲堪游于江濱, 見流棺接而葬焉, 旬日間, 門前之溝忽起成岸。其夕有人過仲堪, 自稱徐伯, 云感君之惠, 無以報也。仲堪因問門前之岸是何祥乎?對曰:「水中有岸, 其名爲洲, 君將爲州。」言終而沒。至是果臨荊州。
王隱《晉書》曰:朱崖在大海中, 遙望朱崖, 洲大如菌, 舉帆一日一夜至洲, 周匝二千里, 徑度七八百里, 可十萬家, 女多姣好, 長髮美髮。
《吳錄地理志》曰:吳富春縣有沙漲, 武烈爲郡吏, 赴府, 鄉人餞之, 會于沙上, 父老曰:「此沙狹而長, 君後當爲長沙太守。」後果然, 因名孫洲。
《吳志》曰:孫權遣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 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在海中, 長老傳言, 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及仙藥, 止此不返, 世世相承有萬家, 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市。
《隋圖經》曰:漢水徑琵琶穀至滄浪洲, 洲即漁父棹歌處, 庾仲雍記云謂之千齡洲。
《水經注》曰:龍陽縣之洲, 長二十里, 吳丹陽太守李衡植甘橘於其上, 臨死, 敕其子曰:「吾洲里有木奴千頭, 不匱汝衣食, 歲絹千匹。」
又曰:崢嶸洲, 冠軍將軍劉毅破桓玄於此洲。
《山海經》曰:鬱洲, 一曰都洲, 在海中。郭璞注曰:即東海鬱洲山也。傳此洲從蒼梧徙來, 上有南方物。
《扶南傳》曰:漲海中倒珊瑚洲, 洲底有磐石, 珊瑚生其上也。
《西京雜記》曰:梁孝王兔園之中又有雁池, 池有鶴洲, 諸宮館相連, 異樹怪獸, 靡不畢備, 王與宮人賓客, 弋釣其中。
《吳地記》曰:長洲在姑蘇南大湖北岸, 闔閭所遊獵處也。吳王遣徐詳至魏, 魏太祖謂詳曰:「孤比者願越橫江之津, 與孫將軍游姑蘇之上, 獵長洲之苑, 吾志足矣。」詳對曰:「大王欲奉至順以合諸侯, 若越橫江而游姑蘇, 是踵亡秦而躡夫差, 恐天下之事去矣!」太祖笑曰:「徐生得無逆詐耶?」
《湘中記》曰:或曰, 昭潭無底桔洲浮。〈昭潭, 湘水至深處也。桔洲, 每大水, 諸洲悉沒而桔洲獨存焉。〉
王韶之《始興記》曰:城西百餘步有棲霞樓, 臨川王營置, 清暑遊焉, 羅君章居之, 因名爲羅公洲。樓下洲上, 果竹交蔭, 長楊傍映, 高梧前竦, 雖即城隍, 趣同丘壑。
盛弘之《荊州記》曰:南江上有龍洲, 下有寵洲, 二洲之間, 舊云多魚, 而投罟揮網, 輒便掛絕。乃有客沒而視之, 中水有牛二頭, 常爲破網, 故魚者患之。
又曰:江津東十餘里, 有中夏洲, 洲之首, 江之汜也。故屈原云:「經夏首而西浮。」又二十餘里有湧口, 所謂閻敖遊湧而逸, 二水之間, 謂之夏洲, 首尾七百里。
又曰:枝江縣西至上明, 東及江津, 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諺曰:洲不滿百, 故不出王者。桓玄有問鼎之志, 乃增一爲兩, 以充百數, 僣號旬時, 身屠宗滅, 及其傾覆, 洲亦消毀。至宋文帝在藩, 忽生一洲, 果龍飛江表, 斯有驗矣。
《荊州圖副》曰:百里洲, 其上平廣, 土沃人豐, 湖澤所産, 足穰儉歲。又特宜五果, 甘柰梨蔗, 於此是出。
《荊南志》曰:枝江縣界內, 洲大小凡三十七, 其十九有人居, 十八無人。
劉楨《京口記》曰:嘉子洲西一里, 得貴洲, 周回四十里許, 上多有居民。昔魏文帝伐孫權至此洲, 南望曰「彼人有焉」而退。因名曰貴洲。
《述征記》曰:晉寧縣有龍莽洲, 父老云:龍蛻骨於此洲, 其水今猶多龍骨。
山謙之《丹陽記》曰:江寧縣南二十五里有列洲, 晉簡文帝爲相時, 會桓溫處也。
《郡國志》曰:朝洲白嶼洲, 亦自浮來, 後會稽人姓丁識之, 云曾藏銅熨斗於洲上, 往取果得。
又曰:潤州長命洲, 梁武放生處。後魏使李諸來聘, 武帝問曰:「彼國亦放生否?」諸曰:「不取, 亦不放。」帝大慚。
《荊州圖經》曰:襄陽縣南八里, 峴山東南一里, 江中有蔡洲, 漢長水校尉蔡瑁所居, 宗族強盛, 共保蔡洲, 爲王如所沒, 一宗都盡。
又曰:武當縣西北四十里江中有滄浪洲, 長四里, 廣十三里, 《禹貢》稱漢水東流爲滄浪水, 疑此洲是也。
《方言》曰:水可居者爲洲, 三輔謂之洲淤。〈郭璞注曰:《上林賦》云:行於洲淤之浦。〉
《輿地志》曰:伍子胥叛楚出關, 于江上見漁父求渡, 時傍多人, 漁父歌曰:「日灼灼駸己馳, 與子期兮蘆之漪。」子胥既渡, 解百金之劍與漁父。漁父曰:「楚購子粟五萬, 爵執圭, 豈百金之劍乎?」子胥曰:「勿令其露。」漁父知其意, 遂覆舟而死, 其處是氵羅洲, 水路去洲一百九十里。
《江夏記》曰:鸚鵡洲在縣北, 按《後漢書》曰:黃祖爲江夏太守, 時黃祖與太子射賓客大會, 有獻鸚鵡於此洲, 故以爲名。
又《荊州記》曰:江夏郡城西臨江有黃鶴磯, 又有鸚鵡洲。侯景令宋子仙夜襲江夏, 藏船於鸚鵡洲。
《建安記》曰:郡西南大溪之中有仙人洲, 昔梅真人上升, 墜馬於此洲, 故後名墜馬洲。
《鄱陽記》曰:蠙洲在縣西南溪中, 有蚌出珠, 貞觀年中, 因雨雹乃有蚌出珠, 百姓采之, 鹹亦不空。其水準淺可涉。
《丹陽記》曰:白鷺洲, 在縣西三里, 隔江中心, 南邊新林浦, 西對白鷺洲, 洲在大江中, 多聚白鷺, 因名之。
又曰:烈洲, 在縣西南。《輿地志》云:吳舊津所也, 內有小水堪泊船, 商客多停以避烈風, 故以名焉。王浚伐吳宿於此, 簡文爲相時, 會桓玄之所也。亦曰溧洲。洲上有山, 山形似栗, 伏滔《北征賦》謂之烈洲。
又曰:吳時客館在蔡洲上, 以舍遠, 使蘇峻作逆, 陶侃等率所統同赴京師, 直指石頭, 次於蔡洲是也。
又曰:張公洲, 在縣西南, 《梁書》太清二年, 豫州刺史裴東之等舟師二萬次張公洲。二年陳霸先擊破侯子監師至張公洲, 幷此處。
又曰:加子洲, 在縣西南。
《三十國春秋》曰:晉鹹和二年, 溫嶠與陶侃起義兵伐蘇峻, 帥師四萬直指石頭, 侃泊加子洲, 即此處也。夏月堪泊船, 冬月淺涸, 自永昌之初, 其洲忽一朝崩陷數里, 隨其形曲折, 凡作九灣, 行者所依, 東西浩然矣。
《尋陽記》曰:鵲洲在縣北。
《傳》曰:昭公五年, 楚以諸侯伐吳, 吳敗之於鵲岸。按鵲頭與鵲尾相去八十里。杜預注曰:吳地也。廬江舒縣東南有鵲尾渚。
《廣雅》曰:湍, 瀨也。
《水經注》曰:益陽縣西有關羽瀨, 所謂關侯灘也。南對甘寧故壘。昔關羽屯軍水北, 孫權令魯肅、甘寧拒之於是水, 寧謂肅曰:「羽聞吾咳唾之聲, 不敢渡也;渡則成擒矣。」羽夜聞其處分, 曰:「興霸聲也。」遂不渡。
又曰:漢水東爲鱔湍, 洪波奔蕩, 崩浪云頽。古老言, 有鱔魚奮鰭溯流望濤直上, 至此則曝<魚思>失濟, 故因名湍。
《異苑》曰:永嘉郡有百簿瀨, 郡人斷水捕魚, 宰牲禱祭以祈多獲, 逾時了無所得, 衆侶忿怨, 棄業將罷。其夕幷夢見老公云, 諸君且可小停, 要思其宜。夜忽聞有跳躍聲, 驚起共看, 乃是大魚銼以爲, 頓獲百簿, 故因以百簿名瀨。
《益都耆舊傳》曰:犍爲符沅和氏女, 名光雄, 和父乘船城湍, 墮水物故, 屍喪不得, 雄哀慟號咷, 乘小船于父沒處哭數聲, 自投水死, 後與父相持浮出。
盛弘之《荊州記》曰:桂陽耒陽縣有兩瀨, 每縣旱, 百姓共壅之, 甘雨普降, 若一鄉獨壅, 雨亦偏應。東有博望灘, 張騫使外國經此船沒, 因以名灘。灘下接魚複縣界, 有羊腸虎臂瀨, 陽亮爲益州, 至此覆沒, 人至今猶名爲使君灘。
鄭緝之《東陽記》曰:信安縣去石門四十里, 瀨邊悉有石牒, 長三尺許, 似羅列雜繒如店肆也。
劉德明《南記》曰:康贛水奔流二百餘里, 橫波險瀨二十四處。
《益州記》曰:伏犀灘東南六十里有黃牛像, 其崖峻險, 遠望之班潤頗象黃牛。
又《水經》云:昔有黃牛從僰溪而出上此崖, 乃化爲石, 是名伏犀灘。
又曰:荔枝灘東南二十五里山頂上有一塚, 塚惟有女貞樹, 樹上恒有白猿棲息, 《郡國志》云:僰道有玉女塚是。

《水經注》曰:江水又東經狼尾灘而曆人灘。袁山松云:「二灘相去二里, 人灘水至峻峭, 南岸有青石, 夏沒冬出, 其石嶔崟數十步, 中悉作人面形, 或大或小, 甚分明者, 鬢髮皆具, 因名人灘也。」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 南岸重嶺疊起, 最外高崖間, 有色如人負刀牽牛, 人黑牛黃, 成就分明, 既人跡所絕, 莫得究焉。此岩既高, 加以江湍紆回, 雖途經信宿, 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 暮宿黃牛。」言水路紆深, 回環望如一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